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余姚市种植业面源污染问题及解决措施]种植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余姚市种植业面源污染问题及解决措施]种植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发布时间:2019-02-15 04:00:57 影响了:

  摘要基于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等资料,对余姚市种植业污染现状、趋势、成因等进行了分析,理性地提出了回避和治理种植业污染的一些对策措施。   关键词种植业;污染;现状;原因;应对措施;浙江余姚
  中图分类号 X5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1-0323-03
  
  种植业污染是典型的隐性污染,单次污染强度浅、不易察觉,但需治理面广,与农业生产相辅性强。为此,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以及《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农业源普查工作的通知》精神,余姚市自2007年11月开始,历时一年半,对全市辖区21个乡镇的种植业污染状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取证,得出了不同区域(种植模式)的污染状况、污染物流向及对环境的影响强度,并提出了初步应对措施。
  
  1 余姚市种植业面源污染现状
  
  1.1种植业历史与现状概况
  余姚市是浙江省重要的产粮大县(市),历史上粮食年复种面积曾达5.33万公顷,总产超32万吨。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规模高效种植模式的引进、推广和应用,使种植业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作物棉花、油菜种植面积日趋萎缩,春粮一度淡出了余姚市的主要冬季作物,早晚两熟制水稻生产模式也遭单季稻模式的强力冲击。与此同时,高效蔬菜(包括设施蔬菜)、林特果业面积得到了迅猛发展。2007年全市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81万公顷,单产6 390kg/hm2,总产17.9万吨。其他种植面积较大的作物有:蔬菜1.97万公顷,花卉苗木0.38万公顷,果园0.69万公顷,茶叶0.39万公顷。全市目前已形成了滨海加工型蔬菜、山区林特、沿姚江水稻和近郊花色蔬菜为区域特色的布局。随着城乡一体化三产联动不断加快,余姚市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迈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集约化经营的格局基本形成。
  
  1.2种植业面源污染现状
  1.2.1污染的形式与种类。种植业污染的种类多种多样,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化肥、农药和地膜。种植业产出的秸秆,若不合理利用,处置不当,未作无害化处理而随意丢弃,也会引起对环境的污染。在日常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化肥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容易富集,农药中的重金属及其他有机、无机物也容易沉积或扩散。这些物质以不同的形式进入到周围的大气、土壤、水体和农产品中造成直接污染,还往往会随着大气、水的运动和食物链进行长距离迁移,从一种环境介质扩散转移到另一种环境介质,影响到远离农药化肥使用地的环境与动物;有些农药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施用后会以多种形式残留在农作物和其他环境要素中,对土壤、农作物、地下水等环境介质造成持久的污染;还有一些农药脂溶性极强,这些农药往往会通过在生物体脂肪内的积累和浓集,积少成多,变低毒为高毒,对生物体及其后代构成严重威胁;农药的残留和富集也会使害虫天敌等有益生物种群减少而害虫抗药性增强,加大了虫害治理难度;化肥的不合理使用,还会对种植业活动本身所依赖的农田地力造成损害,致使土壤结构破坏、地力下降、水土流失等。
  1.2.2对环境的污染状况。种植业中化肥、农药、地膜的污染强度由它们的使用量、使用频率和本身特性所决定。表1和图1反映了2001~2007年度间余姚市作物播种面积与化肥、农药使用量变化情况。在播种面积不断下降的同时,化肥、农药等投入品却逐年增加。农药的使用量还与当年病虫害发生程度密切相关。
  基于对2001~2007年余姚市统计年报和普查数据分析,发现余姚全市平均用肥量(折纯,下同)781.5kg/hm2,其中纯氮439.5kg/hm2,五氧化二磷166.5kg/hm2,氧化钾175.5 kg/hm2。氮磷钾比值为1∶0.379∶0.399,与农业发达国家氮磷钾1∶0.46∶0.36这一合理比值比较接近,只是磷稍显不足。但从总量上看,余姚市7年间平均每公顷化肥投入量已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污染而设置的225~250kg/hm2这一安全上限的3.17倍。大量的化肥流入江河造成水体污染。
  据宁波市有关部门对余姚江水体污染状况的测定分析,余姚市境内每年流入姚江的纯氮达2 688t,五氧化二磷305t。不同区域(种植模式)之间的使用情况也极不平衡。泗门、小曹娥、临山、黄家埠等滨海乡镇旱作地肥料用量最高,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依次为683.5kg/hm2、286.5kg/hm2和276.0kg/hm2,分别高出全市平均值的55.3%、72.1%和57.3%。而牟山、马渚、丈亭、三七市等姚江两岸水稻种植区,氮肥平均用量337.5kg/hm2,磷肥123kg/hm2,钾肥151.5kg/hm2,都不及全市的平均值(见图2)。
  2008年共抽样调查544hm2耕地(含园地)不同种植模式上的农药使用情况,分别对有效成分为毒死蜱、阿特拉津、氟虫腈、吡虫啉、其他有机磷类、其他有机氯类、其他氨基甲酸酯类等共14类(种)进行了汇总分析,其中平均用量为:毒死蜱502.5g/hm2,吡虫啉45.2g/hm2,氟虫腈155.3g/hm2,丁草胺21.8g/hm2,乙草胺7.7g/hm2。全市使用农药总量接近1 600t。图3是余姚市与部分亚洲邻国单位面积上的农药使用量对比模拟图(设泰国为1)。余姚市单位面积上的农药使用量在国内、省内都居较高水平,农药使用量达23.13kg/hm2。
  地膜主要用于早稻育秧和以旱作为主的设施栽培,全市年总用量约75t。其中早稻育秧应用地膜35.5t。近几年来,因推广直播和机插,免去或简化了育秧环节,使用量减少,且能基本实行回收,不存残留。残留主要集中在棉花苗期育秧护苗,瓜类、豆类等作物早春全程覆膜增温避草应用上,以滨海棉蔬区和市郊设施蔬菜基地为多,使用总量40t,残留总量约14.1t,占全部地膜使用量的18.8%。图4反映了余姚市2001~2007年间地膜用量逐年稳步增长的走势。
  
  2引起种植业污染的原因分析
  
  2.1种植业环保立法工作滞后
  种植业污染防治、环保监督、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等缺乏法规依据,造成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无法可依。
  
  2.2农业生产经营者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应有素质
  “产量型”农业仍有市场,化肥的施用是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农药则起着保产护产、免遭病虫草鼠为害的作用。许多农民一味追求产量,缺乏生态环保意识,大量地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有资料表明,各种作物对肥料的平均利用率,氮为施用量的40%~50%,钾为30%~40%,磷为10%~20%。而农药的利用率则更低,只有10%左右的药剂附着在目标作物体上,大部分农药降落于地表。农田生态系统因为化肥农药的不断增加积累而严重失衡,过剩化肥农药下渗、外排至沟渠江河,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使整体环境的污染程度加剧。
  
  2.3假冒伪劣农资泛滥,缺乏投入品流通之外的监管机制
  余姚市种植业执法中队已成立多年,并且经常会同工商、质监等职能部门集中力量开展以种子、农药、化肥、农膜为重点的农资打假专项治理“绿箭”行动,遏制了许多假冒伪劣农资的流通。但一些不法商贩为避免查处,想方设法减少流通环节,采用“直销”进农家、到田头及各种“优惠”等手段,拓展他们的假冒伪劣农资市场。这些假冒伪劣农资含量不符规范、成分不清,还往往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经常施用,对环境的污染破坏难以估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4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够健全,缺乏对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和技术的科研攻关
  农业标准化运作、资源化利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对环境友好的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工作力度不大,农业生态研究和面源污染防治的科研攻关滞后,种植业面源污染状况得不到有效控制。
  
  2.5政府的某些惠农补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污染的加剧
  为保障供给总量和实施惠农政策,政府在良种、肥料等农资投入上实行多种补贴,这不仅会激励农户增加投入,扩大生产;同时,无意中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环境,助长污染的加剧。
  
  3应对种植业污染的措施
  
  3.1抓紧开展种植业环保立法工作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的浙江省环保局、浙江省农业厅《关于加强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精神,抓紧开展适合本地实际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管理办法及农业生产投入、排放限制标准等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和现有相关法规条例的完善工作;逐步建立强化农业环境、农产品质量的监测体系和农药化肥等化学投入品市场准入、农田准投及安全追溯制度,使之能真正做到有人执法、有法可依、执法不难和违法必究。
  
  3.2注重培训教育,努力提升农业经营者环境安全意识
  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公共媒体对种植业环境问题的舆论宣传与监督作用,加强对农村广大人群特别是农民的培训教育。把种植业污染的危害和原因多层次、多形式地进行宣传报道,普及农业生态环境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切实提升农业经营者思想意识,并形成相应的行为规范。
  
  3.3强化农技服务能力,积极开展种植业面源污染控制的生态工程研究
  3.3.1传统灌排条件下氮磷肥的淋溶规律摸索。研究不同灌溉制度与同一施肥水平、同一用水管理条件下,以及不同施肥方法和施肥水平、不同排水条件下的氮磷转化、迁移规律,拓展研究污染控制技术、污染区域修复技术等。
  3.3.2合理水肥管理技术研究。提高氮肥利用率,实施科学合理的水、肥管理措施,通过节水减少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产。重点研究不同条件下水、氮合理管理的技术措施,减少氮肥淋溶的节水灌溉技术与田间管理制度。
  3.3.3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余姚市2008年已列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项目实施县(市),在水稻、榨菜等大宗作物上的测土配方工作已经启动,应抓紧研究建立不同作物、不同施肥方式、不同施肥时期的施肥量最小化和肥效最大化模型。引导农民科学施肥,积极推广有机肥、生物肥、专用肥、缓释肥等新型绿色肥料。
  3.3.4主要农药在主要作物、土壤、水体中的积累、降解与持久性研究。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精准施药技术;普及推广嫁接、轮作、防虫网、性信息引诱器和频振式杀虫灯等技术。
  3.3.5农膜、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利用研究。积极开展秸秆还田、秸秆饲料、秸秆燃料、秸秆沼气、秸秆食用菌等多渠道综合利用的试点示范与推广,尤其要加大秸秆还田力度,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积极推广可降解地膜,鼓励多渠道、多途径回收,切实提高回收率。
  
  3.4加强农资监管体系建设,杜绝假冒伪劣农资投入
  这一点可与种植业立(执)法结合起来综合考虑,不仅要查处假冒伪劣农资的流通,也要对假冒伪劣农资的使用者进行说教处罚,彻底消除假冒伪劣农资的生存空间。
  
  3.5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推行绿色扶持政策,促进绿色生态型生产
  借近日省委、省府联合下发的《关于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意见》为契机,要加快建立余姚市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促进土地使用权流转和集中。这不仅有利于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和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更有利于集中治理种植污染和发展生态绿色农业。长期以来,余姚市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对农业实行多种补贴,极大地促进了本地种植业的发展,但目前的农业补贴大多没有和环境保护挂钩,有的甚至起反作用,对土壤和水资源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要转变补贴方式,对种植业的补贴支持应与环境保护进行捆绑,借鉴国外成功经验,逐步推行绿色农业补贴,从政策层面引导回避余姚市种植业污染的加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