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改变种稻习惯为地球降温
 

改变种稻习惯为地球降温

发布时间:2019-02-17 04:39:35 影响了:

  一边生产粮食缓解饥荒,一边排出废气为地球加温――全球1.4亿公顷稻田扮演的双重角色。近日,由中日科学家联手绘制的一幅“全球甲烷排放地图”不仅为稻田“洗”去部分“冤屈”,还找到了控制稻田甲烷排放的“秘密开关”。原来,靠天吃饭的农民也能通过改进种田方式影响“老天”。
  日前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在“研究亮点”栏目对甲烷地图作了报道。同时,绘制地图所用的计算方法已被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纳入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推荐给其他国家。
  
  稻田甲烷排放被高估
  除了“臭名昭著”的二氧化碳,甲烷、“笑气”(一氧化二氮)等源自农业生产的废气也是重要的温室气体。目前,两者的排放量分别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4.3%和7.9%,而单位重量的甲烷和“笑气”的增温效应分别是二氧化碳的21倍和298倍,这让水稻种植业面临巨大环境压力。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颜晓元及其课题组花了3年时间,从中国、越南、日本等全球水稻主产区搜集数据,并在国内设立多个观测点做田间实测。科学计算表明,2000年,全球稻田甲烷的实际排放量为2560万吨,仅相当于此前国际评估的1/4。差别为何如此之大?“问题出在样本选择上。”颜晓元解释说。
  
  中途排水可减排一半
  在这幅甲烷排放地图上,94%的稻田分布于亚洲。“从全球来看,湄公河三角洲、孟加拉国等地的稻田甲烷排放量最高,因为那里雨水充沛,地势平坦,可全年种植水稻。”颜晓元告诉记者,通常稻田的淹水时间越长,甲烷排放量越高。因此,图中的水稻一熟制产区普遍比三熟制产区要“绿”。要产量,还是要环境?对于这个尴尬问题,课题组找到了“折中”的办法。研究表明,若在水稻生长中期排一次水,则可减少近一半的甲烷排放。如全球稻田统一行动,每年可多减排甲烷410万吨。
  值得注意的是,虽同为温室气体中的“少数派”,甲烷与“笑气”并不“团结”,常常“对着干”。原来,排干水分的稻田不利于甲烷产生,却是“笑气”排放的温床,两者互为消长。好在经过周密计算,课题组认为中途排水依然有助于为地球降温。
  
  湿草还田对环境最不友好
  在对稻田进行水分管理的同时,收割后的一个细节不容忽视。在我国,不少农民习惯将湿润的稻草就地还田。然而,研究发现,如此利用稻草,其实是一种对环境极不友好的行为。待下一季水稻种植时,灌满水的稻田便会“翻旧账”,大大增加甲烷排放。如能对收割后留下的稻草综合利用,则减排效果明显。
  “水稻种植一度被认为是导致甲烷排放的最主要的人类活动,现在虽然不是了,但我们仍需采取措施,为稻田在遏制饥馑与加速全球变暖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当然,要农民立刻改变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种田习惯并不容易。颜晓元建议,政府、企业、科学家应联手将环境友好型的农田管理方式推广开来。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