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核心_中国经济地理学理论及研究方法综述
 

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核心_中国经济地理学理论及研究方法综述

发布时间:2019-03-30 04:32:19 影响了:

  摘要:经济地理学是以人类经济活动系统为中心内容的一门学科,在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过程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经济地理的发展经历了起步、发展、突破三个阶段,在不断的探索和创新的道路上初步形成了人地关系理论、地域系统理论、地域分工理论及宏观区位论等基础的理论。地理数量方法,计算机和遥感等新技术手段的应用也逐渐推广,并从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方面引进有关理论方法,使经济地理学朝着数量化、经济化、生态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更好的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关键词:中国经济地理 发展过程 基础理论 研究方法
  中国经济地理学是研究我国“区域发展与运行”的一门学科,对象是全国及各个区域经济发展与运行的条件、特点、规律与前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关于中国经济地理学的相关书籍相继问世,并且培养了大批的经济地理人才。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它一直以“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为主旨,根据国家各个时期的战略要求又开展了大规模的规划工作,为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1]
  一、中国经济地理的发展阶段。
  (一)起步阶段
  我国的经济地理学最初是以满足国家需求为目的的,即“以任务带学科”,也就是在完成国家任务的同时促进学科的理论发展和建设,主要是在建国初期,而提起中国经济地咯学的开山之作,要数1937年翻译的《中国经济地理》,该书虽然充满了政治和制度的色彩,但还是以“中国经济及资源分布”的基本认识为目的的。
  (二)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地理学处于发展阶段,多元化成为该学科在这一时期的发展特点,中国经济地理学在国土资源开发和规划、土地利用、区域发展、产业发展等领域成为主力军。所创造的理论知识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自1978年12月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在长沙召开学术会议,和1979年12月到1980年1月中国地理学会第四届代表大会及一九七九年综合学术年会在广州召开,国内开始了对中国经济地理的重新审视和系统研究,为中国经济地理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际需求。
  (三)突破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是1998年出版的,吴传钧主编的《中国经济地理》。该书系统的描述了我国不同类型的地理环境下经济的发展状况。与此同时区域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中国经济地理学着们的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协调理论的提出意义重大。经济地理学还与国内外的其他学科相结合,出现了很多交叉学科,也引进区位理论、计量方法和企业地理学等新理论。
  二、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关于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学术界有很多种,尚无统一说法,本文将重点介绍人地关系理论、地域系统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及宏观区位论。
  (一)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关系理论也就是人地关系协调理论,促进人地关系的协调也是中国经济地理学的本目的。主要研究包括(1)中国人口的数量、质量、分布、流动及人的观念等,及其人口对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影响。[3](2)中国地理环境(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基础,及国内外政治经济背景)的现状特征对产业发展、产业布局的影响。(3)我国当前区域开发中存在的地区差异与协调等问题.。实际在实践的层面上人地关系理论是要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中国经济地理研究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践都必须与人地关系理论密切结合,以缓解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环境污染、地区差距等。
  (二)地域系统理论
  系统工程方法的引入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地理的整体性研究.,它的引入衍生出了一系列与地域系统理论相关的区域经济地理理论,主要包括经济地带系、经济区系统、城镇地域系统、地缘经济地域系统等。运用不同的方式把中国划分为若干经济区域和经济类型区域,发挥比较优势,有利于学习者掌握各个区域的资源基础、区位、结构、布局,从而建立区域整体观念。
  (三)地域分工理论
  由于地理环境、社会条件等的不同而产生了地域分工,也就是不同的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经济结构,产生不同的经济地域系统。地域分工依靠各种经济活动将各产业与部门联系在一起,其发展不仅决定着区域专门化发展的水平与规模,还决定了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地域空间结构状况,以及区域经济联系的性质和规模,是区域经济特色的具体体现。
  (四)宏观区位论
  宏观区位论的应用是中国经济地理产业研究和区域研究的基石。各个产业在选择最佳的区位时,既要了解产业自身发展所需的条件,也要懂得各个地区的区位发展优势。所以宏观区位论在中国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是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4]
  三、中国经济地理的研究方法
  (一)比较差异法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一般首先从区域研究开始,围绕着各个区域之间的地区差异性这个核心展开,最后的研究成果又往往要落实到具体的区域,接受实践的检验。我国复员辽阔,地貌形态千变万化,经济结构丰富多样,各区域根据自身的条件都有其发展的特色及代名词,如国内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塞上江南的宁夏,热带风光的西双版纳,干旱区的新疆和河西走廊等。
  (二)模型分析法
  建立模型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同时也可以更加形象和生动的阐述问题,如关于集聚形成的中心外围模型,、偶然事件影响模型,、劳动力市场拉动模型、区域凝聚力和排斥力的一般模型及各种数学模型和经济模型等等。通过正式的模型可以分析事物的因果联系,在架设的情况下,科学的推动出可能的结果,使分析更具系统和合理性,合理的运用模型分析法可以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5]
  (三)科学技术运用法
  在科技时代,信息技术被大量引入。技术科学的发展给中国经济地理提供了数量方法、计算机和遥感技术的应用,也使模型建立和空间分析在区域研究在城市规划中逐步推广。它既可以进行大规模数据处理,又可以进行静态或动态的模拟,达到地理预测的目的;同时,大量使用的教学软件也得到计算机技术的支持,比如试题库软件、地理资源技术平台、图库系统、网络远程传输、在线教学等;还有一些现代化GIS实验室以及经济地理性息系统的建立等。[6]这些都为中国经济地理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韩瑞玲,路紫,王晨燕..中国经济地理的学科发展、学科关系与基本理论问题[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21卷第4期
  [2] 刘卫东,陆大道.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4年第19卷第11期
  [3] 王慧.中国经济地理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探讨[J] 经济地理,1998,
  [4] 夏丽丽.科技进步对区位论发展影响之初探[J] 经济地理,1999,
  [5]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近期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分析[J] 经济地理 2002年第22卷第2期
  [6] 韩瑞玲 王晨燕,路紫.中国经济地理的结构演变、课程特性与教材建设[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31卷第3期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