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什么是科学的革命人生观?/一个美国青年和一个中国青年的对话]革命人生观
 

[什么是科学的革命人生观?/一个美国青年和一个中国青年的对话]革命人生观

发布时间:2019-04-08 03:59:23 影响了:

  杨燕子是华裔美国女青年,今年24岁,曾在美国布朗大学和哈佛大学读书,研究过中国问题,毕业后在一家文学杂志当编辑。现在是我国外文图书出版社聘请的外籍工作人员。王亚平是大家熟悉的青年作者,著有短篇小说《神圣的使命》和长篇小说《刑警队长》等。
  杨燕子对我们的问题讨论很有兴趣,她与王亚平合作,热情地写文章参加讨论,丰富了讨论的内容,也增进了中美两国青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
  ——编者
  王亚平:你也看《中国青年》杂志吗?那你注意到潘晓的信没有?潘晓说她的路越走越窄,引起了一场关于人生意义的讨论。
  杨燕子:我看过潘晓的信,《中国青年》上刊登的所有讨论文章我都读了。潘晓很坦率,把她的真实想法说了出来。我没有想到《中国青年》杂志会公开这样的文章,真叫人感动。
  王亚平:这样的题目外国青年也经常讨论吗?
  杨燕子:是的,人生的意义这个话题外国人很爱谈,外国人对中国的这种问题更感兴趣,他们很想知道中国人的生动想法。我到中国来工作了半年,发现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十分丰富,这场讨论就很丰富,大家讲真心话,交流想法,我看了很高兴。
  王亚平:也许是出于好奇吧,我很想知道你对人
  生的看法。你是一个美国青年,有着与我们完全不同的背景,你的看法也许是我们这个星球两侧的鲜明的比较。但我想我们总能找到共同之点,总能互有启发的。谈谈你好吗?
  杨燕子:我?有一个时期我特别富于幻想,对人生问题思考很多,那是比现在还年轻一些的时候。不过我不能代表所有的美国青年。但我想,我有这样的背景:在美国土生土长,在美国上学,我和很多美国青年的生活环境大体差不多。
  小的时候,我为一些小事情而生活得高兴,为了买新玩具,为了爸爸妈妈带着去玩……我要钢琴,它来了,玩一段时间又不想弹了。每一件东西都想要,要来了却又不怎么欣赏。还有什么更好的东西可以要呢?这个问题无形中使生活变得有意思。
  11岁到18岁之间,人开始成熟,变化很大,有时候父母觉得孩子变得很陌生。他们开始更多地和自己的朋友玩,学抽烟、喝酒和**。他们和父母、老师、亲戚、长辈们疏远了,逐渐变得不愿意依附别人、受大人管。当自己开始生活时,“为什么生活”的问题就来了,就和同学、朋友谈这方面的话题。自我意识觉醒了。
  美国社会提倡每个人向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刺激个人对自己的才能、发展的自我意识。在美国,自我选择的机会很多,当青年进行人生理想、事业的选择时,就需要青年有人生意义的概念。
  王亚平:这和中国的情况太不一样了。你知道,从“文化大革命”过来的中国青年,一生中要思考两次人生的意义,一次是以喜剧的形式,一次是以悲剧的形式。潘晓就是代表。在我们很小的时候,社会就向我们灌输“正面教育”,以致我们把周围世界都想象得带有玫瑰花一般的色彩,自己的观察和思维被压抑了。当我们走上社会看到了很多黑暗和丑恶时,自我意识觉醒了,但尝到的却是痛苦和失望……
  杨燕子:相似的情况在美国也有。
  我认识一个美国青年,他信仰摩门教。这个教的教义宣扬:要重视道德,克服自私,培养善良,不染坏习惯。每个人劳动的收入是为大家服务的,大家又为每个人的幸福而存在。后来这个青年到香港去传教,一接触社会,一离开那个宗教环境,他的信仰就动摇了。回到那个宗教环境就觉得虚伪,觉得现实生活也充满虚假,他苦恼极了。
  王亚平:这种对比太发人深省了,也让人感到痛苦!
  杨燕子:美国社会没有十全十美的样板,不那么强调榜样。在那个环境里,从小别人就鼓励你自己去看,去分析。公开的材料里有很多不同的观点、看法。别人不直接勉强你相信某一观点。原则上己见自由,不同的意见互相独立。当然,实际上社会还是给人们灌输了某些观点,你也很难摆脱。
  我从来没有象潘晓那样觉得事情都那么理想。我最反感把事情看死,从小就没有认为一个人完全好或完全不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王亚平:你知道,潘晓的失望不光是因为她把身边的人想得太好了,还因为她自认把整个人类看透了,人的自私本性使她失望。美国是个资本主义国家,听说人都是很自私的。你不为这种自私性感到失望吗?
  杨燕子:我承认美国人是比较自私的。但我得说明:美国人的自私只能说是比较自私,我不相信真有完全不自私的人类;另外,在美国,人们并不为自私现象的社会存在而感到悲观。
  首先,自私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自私。在美国,为了名利,为了超过别人,人们竞争得很厉害;但是新的发明,都是和更强有力地为社会服务、为别人服务的观念相联系的。绝对的自私,什么事情都为自己,一点也不想到别人,这种人是没法生存的。而真正以为自己生下来就是为别人而活着的,也不真实,实际上也做不到。
  人们都希望把自己的生活搞得好一些,这就需要改善谋生手段,而谋生手段的改善就必须从为别人的角度着眼。所以为自己与为别人是不可分的、辩证的。
  比如,美国的一个服务员,要想挣更多的钱,就要更多地为别人提供方便,一心想着为别人做好事。别人给他小费作为感谢。这就是既为自己又为别人。
  再比如我吧,大学毕业以后要找工作,我不想走后门(在美国也走后门),职业介绍所就把我介绍到许多公司。我考虑的问题是:这工作我喜欢吗?公司的工作气氛如何?工资如何?对我的事业和前途怎样?
  最后我选择在一家文学杂志编辑部工作。这个编辑部人少,大家相处的气氛很好,工资每年将近一万四千美元,同事们工作很自觉、认真,我也一样。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我了解到,这家杂志深受读者欢迎,我为此感到骄傲。我们的杂志是摘选新书发表,所以我读了许多书、评论,见到了许多作家。我的生活方式都改变了,一天忙到晚,业余时间也用来看报纸广告,找可以选摘发表的新书。我很喜欢这个工作,愿意杂志办好,愿意读者更高兴,这完全是出于我内心的。为了别人高兴,也是为自己高兴而生活、而工作。
  王亚平,那么,社会现实有没有使你苦闷的地方
  呢?
  杨燕子:美国青年同样有精神危机,我自己就有。美国的问题很多,可怕的浪费、暴力、空虚……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