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帅小伙娶轮椅姑娘 [路,在轮椅姑娘的脚下延伸]
 

帅小伙娶轮椅姑娘 [路,在轮椅姑娘的脚下延伸]

发布时间:2019-04-08 04:42:39 影响了:

  在这位瘫痪姑娘的面前,健全的人  呵,请扪心自问,你可追得上她的步伐?  1982年11月14日,山东大学四千多名学生来到济南市郊区的一个体育馆。当一位坐轮椅的姑娘被推向讲台时,会场静了下来。给大学生作报告可不是容易的事,何况又赶上个星期天。
  可这位轮椅姑娘的报告,却震撼了四千名大学生的心。
  她就是山东省莘县广播局无线电修理工,二十八岁的共青团员张海迪。论学历,她没有进过一天校门;论身体,她是高位截瘫的病人,先后动过四次大手术,身体的三分之二失去了感觉和功能。面对这样的条件,她却以不息的热情,追求当代青年应有的理想、知识和充实的人生。二十多年来,在病榻上,她靠自学走完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历程,自修了大学的英语、日语教材,还学习了德语和世界语。翻译了十六万字的外文著作和资料。从十五岁起,她又钻研了《针灸学》等医科教材,十多年来,在农村、在县城,满腔热情地为人民服务,经她治疗的病人达一万多人次。1981年她被正式安排到莘县广播局工作,她又愉快地学习着新知识、新本领,决心开辟为人民服务的新领域。
  四千多人的会场,静静地聚集着激情。张海迪向自己的同龄人讲述着她的经历。最后,当她分别用汉语、英语、日语给同学们唱完三首歌时,会场上的激情终于被不知从哪个角落发出的第一下掌声点燃了。掌声——泪水,泪水——掌声。
  “一个人到底有多大的潜力?”人们说:“如果我们有海迪一半的动力和精力,我们之中很多人都能成为未来的达尔文、巴甫洛夫和巴斯德!”
  “人生的路应该从哪里出发?”人们说:“张海迪告诉我们:只有从现实的需要出发,才能迈出有价值的人生之路。”
  命运让这位姑娘吃了多少苦啊。如果掌声能作为一种补偿,同学们宁愿把手掌拍碎!
  山东大学校长、七十一岁的吴富恒教授站起来,走上讲台,握着海迪姑娘的手对同学们高声宣布:山东大学决定授予张海迪“山大名誉大学生”称号。会场上再次爆发出排山倒海的掌声和欢呼声。
  当载着轮椅的汽车发动的时候,大学生们把张海迪围得水泄不通。欢呼声淹没了马达声和喇叭声。汽车不是开出来的,是被同学们一步步“拥”上马路。
  她用毅力的大锤敲开了生活大门的铁
  锁,她用意志的犁铧开垦了知识的沃土。
  张海迪的家乡在山东半岛的文登县。她出生的时候刚好九斤重,妈妈高兴地说:这可真是个“九斤老太”了。大人们看她长得健康、聪颖、伶俐,都叫她“玲玲”。玲玲的父母当时都是部队的文艺工作者,他们对自己的长女寄托着美好的希望。妈妈说,莫斯科的“白夜”、尼罗河的歌声是迷人的;祖国渤海之滨的笛声也应该是令人神往的,女儿就叫“海迪”吧。
  玲玲五岁那年,一场灾难性疾病降临到她的身上。父母把她抱进医院,大夫拿着诊断书惋惜地说:“孩子得的是脊髓血管瘤,恐怕今后的路……”当时,正在济南工作的爸爸妈妈抱她跑遍了济南几家大医院,后来又几度到武汉、北京就医。活泼、可爱的小姑娘背部留下了一尺多长的疤痕,脊椎板被摘除了六片,医生们仍然一筹莫展。爸爸妈妈的心象秤砣一样沉,他们担心孩子今后还能否经受得住更大的考验。难啊,未来的生活!玲玲这艰难的第一步从哪里迈出呢?
  爸爸给她买来了收音机,妈妈给她订阅了《小朋友》,雪征妹妹一步不离地陪伴着她。许多叔叔阿姨舍不得花钱给自己的孩子买玩具,但看望玲玲时,总是想方设法给她带来新奇的礼物。玲玲怎么也数不清关怀、帮助、照顾过她的到底有多少人。
  尽管人们以无限的关怀温暖着她的心,但是,瘫痪毕竟给这十来岁的小姑娘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平时,她躺在床上,腰腿僵硬、脚背直伸。如果能使支配肌肉的神经松弛下来,使下肢稍稍能够屈伸,她就能坐起来了。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她天天捶腿肌,用力搬下肢。胳膊每用一次力,肋间神经就钻心一样的疼,她吞下两倍的止痛药,硬是咬着牙关按、摩、捶。有时她让妈妈帮忙。妈妈舍不得用力,她不高兴;妈妈用力了,她送给妈妈的是挂着汗珠的笑脸。僵硬的腿脚终于软化了。当她能倚着被子坐一会儿,或挣扎着用胳膊支撑趴在桌子上时,她惊喜万分。残疾退一分,玲玲就向前跨上一大步。“别人能会的,我也要会。”玲玲是个倔强的姑娘,她要尽力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
  玲玲根据识字卡片开始学习汉语拼音,不久,她又学会了。识字关她是“连蹦带跳”过来的,根据上下文,她常常能猜出不认识的生字。每当她“猜”到的字被别人证实后,她对自己特殊的学习方法就更有信心了。第三次手术后,她只能一动不动地躺着,连脖子也不敢扭,她多么想看书啊。她想起小的时候,躺在床上,常从小镜子的反射中看到楼下的小朋友上学、下学。让镜子帮助读书,不是很好的办法吗?她让爸爸把书放在枕头边,在桌子上支一面与眼**行的镜子。这样她就能从镜子里看书了。镜子里的字是反的,顺序也是反的,一页书要看好半天。时间一长,镜子里变成黑糊糊的一片,闭一会眼,字才能重新清晰。她就是靠这种“镜子书”,知道了董存瑞,知道了雷锋,知道了没有上过一天学却写出了《半夜鸡叫》的高玉宝……。十二三岁,别的女孩子还在跳皮筋的时候,玲玲就这样踉踉跄跄地踏上了自学之路。
  病残使她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但也促使她早熟。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一切献给党》中,她会见了保尔和吴运铎;从《我的大学》中,她结识了高尔基。后来,她又知道世界上还有个叫海伦·凯勒的人,《我的生活故事》常常使她呼唤海伦的名字。她不再理会那不公平的命运,她开始懂得,在追求理想、追求知识的过程中,爬行是不行的,她已感到有一股力量能推动她起飞、翱翔。
  这个渴求生活的姑娘,在鲁西平原上迈出了开拓的步伐。“社会需要我了”——在一个残废人的心里还有什么比这更金贵呢?
  1970年初春,玲玲随父母来到鲁西平原十八里铺公社尚楼大队。临行前她问爸爸:“到了农村,我能干些什么?”爸爸说:“你可以剥玉米、剥花生……”
  春天,播种的季节,没有她干的活。她坐在家里,透过小窗,看人们在复苏的土地上忙碌,真羡慕啊!她狠狠抽打着自己不听使唤的双腿,难道我只能做沸腾生活的旁观者?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