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浅谈教育新闻的写作】应用文写作教材
 

【浅谈教育新闻的写作】应用文写作教材

发布时间:2019-04-12 04:14:30 影响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不仅关乎国家发展大计,更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涉及家家户户,是百姓最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新闻报道日益引起社会关注。从16年前孙云晓的一篇《夏令营中的较量》引发的全国教育大讨论,到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拍下的“大眼睛姑娘”发出“我要读书”的心声推动了希望工程的实施,再到去年“绿领巾”、“三色作业本”等教育事件相继曝光,无不反映出教育新闻在公众当中的影响力以及公民对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热切期待。
  十七大报告提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六个方面社会建设,将“学有所教”放在了首位,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新闻,自然也就成为联系民生的热点话题。在教育新闻的报道中,我们既应着眼于国计,也应着眼于民生。
  认清形势,增强做好教育新闻报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育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之一。教育新闻宣传工作是新闻宣传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做好教育新闻报道,对于充分利用舆论工具,及时、准确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形成有利于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新闻宣传报道中稍有疏忽就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导致不稳定因素的增加。作为教育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充分认识教育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教育新闻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切实增强做好教育新闻报道的责任感、使命感。
  明确任务,增强教育新闻报道的针对性
  教育新闻必须把教育中心工作作为宣传的中心,把教育重点工作作为报道的重点,把教育热点工作作为新闻的热点,及时报道教育战线各项工作取得的新成就、新经验,传递教育改革信息;报道教育战线涌现出来的先进教师;报道教育战线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不断提高教育新闻的权威性、有效性、针对性和引导性,使教育新闻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教育工作涉及的范围较广,教育报道的对象十分广泛。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就学校教育而言,又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就教育工作本身而言,又有教育管理、教育制度、教育改革等。从民生的角度、从读者对教育新闻的关注点来看,在选题时一定要体现“三贴近”原则。
  首先,以权威的解读报道党和政府关于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从民生的角度而言,招生(小升初、中考、高考)收费、助学贷款政策等,都是社会关注度极高、牵涉每个家庭的教育政策新闻。教育新闻报道首先应该满足读者对教育政策的知情权,对这些新政策、新动向做出及时权威的分析和解读,帮助受众理清所面临的形势和对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事关国民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濮阳日报教育周刊采用一定的篇幅对全会精神进行解读,并加大宣传力度,组织专题报道,报道了一系列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好做法、好经验。通过采写《这里的孩子真幸福——华龙区岳村乡中小学德育工作侧记》,报道了该乡依托田村小学建成了全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基地,使农村孩子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素质教育,健康快乐地成长,稿件刊发后受到社会好评。
  其次,以贴心的服务为读者提供教育参考。人们常讲,新闻工作要做到“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体现在教育新闻上,就是要做到贴近校园、贴近师生、贴近家长。濮阳日报教育周刊开设了“教闻联播”、“教育时评”、“我们班的故事”、“教学札记”、“课改前沿”、“百花园”等栏目,本着为读者服务的意识,满足人们接受教育和再教育的需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2011年高考前最后的100天里,为帮助高三学子科学高效地复习,濮阳日报教育周刊特邀本市中学特级教师、省市初高中各学科带头人等成立“名师指导团”,针对高三年级学生在复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悉心讲解。这些一线教师全面深入把握高考命题思路,迅速有效地调整备考策略,帮助考生明确高考复习的方向,确立复习的科学方案,策划采写了《帮莘莘学子踢好“临门一脚”》等系列报道,从课程复习、心理调节、生活安排等角度进行报道,对学校、家长、学生备战高考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高考结束后,教育周刊从专业常识、院校选择、就业前景等方面,对近几年高考中比较热门的专业进行全方位解读,受到广大考生和家长的好评。
  最后,用榜样的力量报道教书育人的新风尚。在教育事业中,教师是一个主体。教育的成果离不开教师的努力,大力宣传教育战线的优秀人物,宣传教师的优秀教法和管理方法,同样是教育记者的任务。濮阳日报记者通过深入采访,报道了捐资助学的典型赵俊方、家庭教育的典型安克慧、专家型名师的典型武凤霞、职教专家吴公芳、身残志坚的农村校长王格现等,他们均成功入选河南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树立了濮阳教育的良好形象,为建设富裕、和谐、美丽的新濮阳提供了舆论支持。
  改进文风,增强教育新闻报道的吸引力
  教育政务报道多来源于官方会议和文件,要将会议或文件精神准确地传递给受众,必须把文件语言转换为受众能接受和理解的语言。教育新闻必须以改进文风为突破口,改革新闻报道表达方式,杜绝会议报道程式化、政策解读生硬化、典型报道扁平化等现象,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新闻工作者要结合当前全国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创新宣传思想,不断改进文风,深入基层,深层次、多角度地挖掘教育新闻,多出力作、多出精品,营造有利于教育跨越发展的舆论氛围。
  濮阳日报记者深入各乡镇、社区,用“诚心”听民声,与老百姓心贴心、面对面,体验基层生活,用“老百姓的语言”写报道,用典型的故事、真实的场景,从不同侧面报道百姓心声,采写了《14万孩子,当亲情缺失时》、《让阳光照亮孩子“留守”的天空》等系列报道,用文字反映了留守儿童的诉求,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稿件刊发后,市妇联、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均采取措施,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
  基层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是最好的源头活水。新闻工作者只有走出高楼大厦,跳出文山会海,走进基层,才能拥有取之不尽的鲜活素材,写出打动人心的精品力作。去年,濮阳日报记者在市油田十九中采访时偶然发现,午餐时学生在餐桌旁静立等候,由桌长盛饭依次传递。在整个吃饭过程中,没有一个人说话。餐后,学生们有序地走出餐厅,地上看不到一点儿杂物。记者经深入采访得知,这是该校“三省”教育的效果。2011年12月3日《濮阳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刊发《市油田十九中:“三省”教育在全国引发“蝴蝶效应”》,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新华每日电讯》、《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相继报道了“三省”教育经验。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在市油田十九中专门成立了“三省”教育研究中心。山东、河南、内蒙古、新疆、辽宁、江苏、重庆等地的一些学校先后组团来市油田十九中参观学习,并实践推广“三省”教育。
  教育,是一个永恒的社会公众话题。不管是正在接受教育服务的学生,还是教师以及置身于家庭教育之中的家长,会在教育方面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在教育新闻的报道中,记者要关注读者的心理需求,为受众搭建话语平台;在采访中记者要采取调查等方式,给受众提供话语平台,帮助受众释放自己的情感。
  (作者单位:濮阳日报社)
  编校:赵 亮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