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大学生党员意识的内化机制与路径探析 农民法治意识培育路径
 

大学生党员意识的内化机制与路径探析 农民法治意识培育路径

发布时间:2019-04-14 04:34:42 影响了:

  [摘 要]本文围绕党员意识和党员教育现状,运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探究促使党员意识内化的有效机制和具体途径;认为将意义解析、实践体验、需求满足、外在考评有机结合,有助于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党员提高理论修养,提升综合素质,坚定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关键词]学生党员;党员意识;党员教育;认同;内化
  [中图分类号] D267.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2)09-0051-03
  党员意识是党员的特定信念和态度,是党员在社会生活多种角色中重要的政治角色意识,它既体现为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也体现在党员的思想、工作、组织、纪律观念上。大学生党员是青年大学生中相对优秀的群体,具有党员意识即要求他们在思想上认同党的纲领与任务,具备共同的理想信念,并在具体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时刻意识到作为党员在言行上的特定要求,体现先进性。如何增强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有效促进学生党员在思想上入党进而在行动上入党呢?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本指出,态度是在后天生活环境中形成的,一定态度的形成都有一个过程,主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服从(模仿)阶段,态度主要源于外部的要求和压力,较为表面,具有暂时性,主体尚未有多少深刻的认识和强烈的体验;二是认同阶段,态度主体努力使自己的认知判断、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与榜样人物一致或与外部要求吻合;三是内化阶段,指个人对态度的对象自觉形成了特定的信念,并以这种信念指导自己的行动和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认同新的思想,并将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内化了的态度是一个人的独立态度,最为坚定,对个体的后续活动和心理状态将起导向作用[1]。党员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才能意识到作为主体而应有的权利与承担的责任,才会有能动的参与意识,并外化为参与活动[2]。可见,促使党员意识的内化是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关键。
  一、大学生党员意识与党员教育现状分析
  我们在上海财经大学12个院系科所的学生党员中按年级配比随机发放调查问卷430份,回收有效问卷372份,有效回收率为86.51%。其中,男生123名,女生249名,男女比为1:2;本科生222名,占被调查人数的59.68%,研究生150名,占被调查人数的40.32%;担任学生干部的有147名,达到被调查人数的三成以上(39.52%)。在问卷的基础上,对个别学生党员进行深度访谈,澄清和了解问卷选项背后的考虑和理由。结合调查数据和访谈内容,本文从入党动机、身份认同、行为体现等方面考察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从现状与问题、内需与外评的层面了解学生党员的教育状况,进而探索促进党员意识内化的有效机制,以及改进党员教育的可能途径。
  (一)入党动机、身份认同、行为体现与党员意识
  1.入党动机与内在需求间的关联
  在入党动机的回答上,比例最高的选择是“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32.53%),其次为“向先进分子靠拢”(22.85%)和“有更多机会为国家做贡献”(22.31%),再次是“为就业增加砝码”(16.67%)。“无目的,随大流”的仅占5.65%。从调查来看,绝大部分大学生在是否入党的问题上都是经过理性考量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向先进分子靠拢”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通过入党得到自我提升的内在需求,“为国家做贡献”则体现了大学生回馈社会的意识。虽然小部分学生党员带有“为就业加码”的实用主义动机,就整体来看,多数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比较积极。
  2.表征认知与身份认同上的差异
  对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认识是确立党员意识的前提。调查显示,“主动服务集体,服务同学”(290人次)和“承担社会工作,热心公益活动”(286人次)获选的频率最高;其次是“学习认真,成绩优良”(227人次)和“关键时刻站得出”(226人次)。此外,“立场坚定”、“关心时政”,也被学生党员认可为党员应具备的优良政治素质之一。从上述情况来看,学生党员对党员应具有的服务意识、表率意识、政治素养意识的认知度较好。
  对党员身份有充分认同是党员意识的基本体现。调查反映,绝大多数被调查的学生党员对作为一名党员感到自豪。与此同时,仍有高达42.75%的党员在与人交往时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的党员身份,表现出回避。在进一步的访谈中我们发现,这部分学生党员觉得党员身份会让他人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或者在同学心目中显得有所不同。可见部分学生党员意识到党员身份给自己带来了一定的“光环”,但却不能很好地转化为一种内在要求,难以承受“光环”带来的压力,仅停留在“光环”的表面;这部分学生党员对自己的党员身份还不能充分认同,虽然知晓党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却无法在日常生活中很好落实。
  3.行为体现和态度测量中的矛盾
  从行为表现来看,在积极的因子上,被调查的学生党员中有九成多在学习上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会有意识地了解国家大事和社会公共问题,留心周围同学是否需要帮助;另外,过半数的学生党员表示会积极响应为集体、为同学服务的号召,有意识地提醒自己比一般同学做得更好。
  在消极的因子上,57.26%的学生党员表示不会主动向辅导员反映同学情况;35.49%的学生党员有时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24.46%的学生党员当集体活动需要参加时,通常先考虑自己的时间安排。这与前面的情况显然有所矛盾。在基本方面,学生党员清楚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大都能有意识地做到,但如果要求更高的主动性和持久的自律性时,相当部分学生党员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在个人与集体、自利与公益的张力之间,学生党员的选择显示出一定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在态度测量上,九成多的学生党员对“奉献是人生最大的乐趣”、“党员不是称号,而是一种责任;不是一个头衔,必须身体力行”的看法表示赞同。但在“尽管社会发生急剧变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依然正确”的态度测量上,有15.32%的党员保留了意见,还有1.88%表示不赞同。当我们进一步测量对于“当前学生党员中很大部分理想信念动摇、党性观念淡泊”的态度时,42.21%的党员表示了赞同。可见学生党员经过理论学习、党校培训,努力使自己的认知判断与党员的要求相吻合,具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但其还未将这种信念很好地内化,以指导自己的行动。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