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国际热点报道的三个维度】 星维度国际舞蹈培训
 

【国际热点报道的三个维度】 星维度国际舞蹈培训

发布时间:2019-04-24 04:07:11 影响了: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各类国际热点问题层出不穷。  国际新闻报道,尤其是热点问题报道也在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不断探索,奋力创新,努力实现转型。
  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大力彰显中国视角
  近年来,新华社在报道中明确提出“中国视角、全球视野”的概念。所谓“中国视角”,说来容易,践行起来十分困难。
  曾几何时,有从事国际新闻报道的同仁感叹:国际新闻报道就是给国内老百姓提供一点茶余饭后的谈资。当时,不少从事国际新闻报道的编辑、记者觉得,国际新闻报道就是敲边鼓、搞配合。国际上的事情,天高皇帝远,用作谈资助兴有余,但与国内议题的相关性和影响力则明显不足。
  与此同时,国际涉华问题往往具有一定敏感性,从事国际新闻报道的编辑、记者,在报道中遇到涉华因素,往往由于担心对国内问题把握不准,害怕报道引发不必要的麻烦,最后是“能绕则绕,能躲则躲”。
  但随着中国对外交往扩大,中国利益遍布全球,很多以前看似单纯的国际问题,迅速演变为与中国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例如,国际金融危机深刻影响到中国国内经济走向,西亚北非局势动荡与中国国内稳定密切相关,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在南海小动作不断,更是事关中国国家领土和主权的重大议题……
  中国国际地位上升和国家利益扩展,迫切要求中国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直面“中国因素”。今年4月中旬,中国和菲律宾有关黄岩岛主权归属的争端升级,此事引发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新华社国际新闻报道从一开始就力求有所作为,将自己置身于舆论交锋的核心舞台,通过播发一系列中英文评论、分析和综述,不仅正面阐述中国对黄岩岛拥有主权的历史和法理依据,而且对菲律宾“挟洋自重”、小动作不断、挑战中国底线的伎俩进行了充分揭露和批驳。其中,中文稿“(新华国际时评)菲律宾‘挟洋自重’难得逞”被166家媒体采用,创下了国际中文评论稿件采用率新高。与此同时,新华社播发的大量国际英文评论,也在互联网被广泛转载,有效地发出了中国的声音。
  所谓在国际报道中大力彰显“中国视角”,就是要用中国的眼睛看世界的问题,具体实践中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第一,在国际新闻报道中体现中国的立场、观点和声音。例如,美国指责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我们既不能将头埋在沙里当鸵鸟,掩耳盗铃,对此不报道;也不能有闻必录,当人家的传声筒。而必须从“中国视角”出发,讲明美国将人民币汇率问题政治化的真实企图,讲明中国在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方面采取的积极举措,批驳所谓人民币汇率造成全球经济失衡、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实观点。
  第二,在国际新闻报道中讲清楚国际事件对中国的影响和意义。例如,希腊可能退出欧元区,我们不仅要分析此举对欧洲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更要研判对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以及对中国国内经济走势的影响。
  第三,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增加“借鉴性”报道,介绍国际先进经验,为中国国内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服务。过去几年,新华社国际新闻报道针对酒驾入刑、房地产市场调控、发展绿色经济等一系列国内热点话题,组织国际报道,介绍其他国家在处理类似问题方面的有效经验和做法,为国内提供借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国际报道中体现内外有别,对外报道先行突破
  新华社国际新闻报道,最初具有两项基本内容:一是国际新闻对内报道,即把国际上发生的事情,以中文稿件形式,介绍给中国国内读者和受众;二是国际新闻对外报道,即把国际上发生的事情,以英、法、俄、西、阿等语种稿件形式,介绍给国外读者和受众。
  新华社历来强调“内外并重、对外优先”,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容易造成“重对内、轻对外”,最后是外文跟着中文走,时效不强,针对性不够,影响力弱化。过去几年,随着新华社明确提出实施战略转型,提出了“三个拓展”,其中一项即由立足国内为主向有重点地更大范围参与国际竞争拓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际新闻对外报道的潜力和优势。
  对外报道主要是为了影响和引导国际舆论,而国际舆论环境比国内更为复杂,媒体竞争也更加激烈,新华社国际报道要扩大影响,关键要及时、有效发出中国的声音。尤其是一些热点问题,在具体报道手法上也与对内报道有所不同。例如,在中美一系列经贸摩擦议题上,从人民币汇率,到美方不断对华产品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再到就中国稀土出口政策等诉至世界贸易组织等。对内报道一方面需要等待中国政府有关部门的权威表态,另一方面也不宜对此进行热炒,以免形成“中美争斗”的片面印象。但对外报道就需要做到现行突破,有所作为。一是要快,尽早报道相关新闻事实,二是及时播发分析、评论,正面阐述中国立场,并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予以批驳。之所以坚持对外优先,就是因为,对外如果我们不报道、不发声,西方媒体就会完全按照他们的利益、观点和视角来报道,最终会在国际社会造成不利于中国的舆论氛围。
  评论也是提升热点问题报道竞争力的重要一环。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新华社国际英文报道解放思想,着力加强评论报道,提出了“敢说、快说、会说”的三原则,取得明显成效。2011年,新华社国际部共播发英文评论170余篇,均被媒体采用,其中有60余篇被西方三大通讯社、《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卫报》、CNN、BBC等国际知名媒体转引,全年国际部播发的英文评论被国际知名媒体转引率接近40%,大大超过上年的5%。这些评论包括《西式民主不是万能药》《揭穿“中国军事威胁论”的神话》《美国“债务炸弹”仍在滴答作响》《不要对中国航母首航大惊小怪》《亚太地区国家需要一个合作者而不是领导者》等等。
  2012年第一季度,新华社国际部播发了67篇英文评论,其中24篇被国际知名媒体或各国主流媒体采用。
  增强国际舆论引导能力,以媒体话语权维护国家话语权
  除了彰显中国视角和落实内外有别之外,新华社中国国际新闻报道越来越重视对国际舆论的影响和引导能力。此举旨在通过报道,在国际舆论场中阐明中国立场,发出中国声音,维护中国利益,进而以不断增强的媒体话语权,巩固和增强中国国家话语权。
  为增强影响国际舆论能力,新华社国际新闻报道,特别是对外报道,加强了对国际重大和涉华事件舆情研判。在诸多敏感问题上,及时发出了中国声音。
  例如,在2011年南非德班气候变化大会上,各方围绕《京都议定书》存续问题和减排责任,展开激烈博弈。加拿大第一个跳出来,宣称将废弃《京都议定书》,并指责中国未能尽到减排责任。新华社接连播发多条英文评论,充分揭露加拿大逃避减排责任、嫁祸于人的事实。后来,加拿大驻华大使亲自给新华社发函,希望新华社多报道他们的减排努力。此事从一个侧面也说明,新华社国际新闻对外报道影响力不断提升,有效地配合了中国代表团在德班气候变化大会上的谈判。
  为增强影响国际舆论的能力,还需要主动设置议题,化解中国面临的国际压力。2011年8月,美国副总统拜登访华,一开始美国政府官员、媒体气势汹汹,扬言要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敲打中国。当时,恰逢标准普尔公司因为美国政府赤字居高不下,加上民主、共和两党在提高债务上限问题上纠缠不休,历史性地下调了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新华社接连播发英文评论,以中国是美国最大债权国出发,严厉抨击美国政府借债成瘾,要求他们确保外国投资者美元资产的安全。此后,美国几乎所有主流媒体都转引了新华社稿件,在国际社会普遍形成中国担心美国财政赤字的强大压力。美国政府接下来不得不反复表态,强调美元资产是安全的。通过这样一场舆论交锋,由新华社主动设置议题,部分扭转了拜登访华时的国际涉华舆论焦点,在中国外交化被动为主动方面发挥了很好的配合作用。(作者单位:新华社国际部)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