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哈氏风筝的历史、特征、技艺及现状】 哈氏风筝
 

【哈氏风筝的历史、特征、技艺及现状】 哈氏风筝

发布时间:2019-05-11 03:51:38 影响了:

  一、背景综述  风筝,我国南方称“鹞”,北方称“鸢”,其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风筝”一词始见于五代,明代陈沂《询刍录》记载:“初,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此后,“风筝”一词沿用至今。据史料记载,风筝最早用于运载、通讯等军事领域,大约唐、五代时期,风筝逐渐转变成为一种供人娱乐的、技艺性很强的玩具,至北宋时期在民间普遍流行,南宋甚至还出现了以放风筝著称的艺人。明清时,风筝更加普及,已经成为一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
  在我国风筝的发展演变历史中,形成了北京、天津、山东潍坊、江苏南通四大风筝产地,其中尤以北京风筝最为突出。较之其他产地,深受皇城文化影响的北京风筝,在达到放飞功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风筝造型的美观和谐与画面的吉祥寓意,极大地增强了风筝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因此代表了中国传统的风筝文化。
  哈氏风筝是北京风筝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清朝末年,历经四代传人,迄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历史。哈氏家族祖籍河北,回族人氏,其祖上考中武状元全家迁入北京,后来家族破落,曾先后从事过建筑、餐饮、洋行等,清光绪年间在北京琉璃厂开了家回民饭馆,业余时间制作风筝出售,由此名声渐起。1939年孙殿起著《琉璃厂小志》载:“哈记风筝,在琉璃厂中间路北仁威观。案:近数十年,以哈记制售之风筝为最著。”—百多年来,哈氏风筝历经四代人的传承发展,由最初的节令性极强的维持生计的“玩意儿”,演变为今天精美绝伦的民间艺术品,从而在北京的风筝流派中独树一帜,极具代表性。
  哈氏风筝的开创者哈国梁(1828-1903),最初以制售灯笼为业,后因喜爱玩风筝,遂开始销售别人扎制的风筝,在此期间自学风筝的扎制技艺。因大风筝售价较高,其所制作的均为此类,从而奠定了哈氏风筝的发展基础。
  第二代哈国梁之子哈长英(1867-1946),自幼随家中长辈学习风筝制作,加之本人善于钻研,制作技艺愈加高超,在北京城的名声也越来越大。1903年,美国教授罗福购买了哈长英制作的4件硬拍子风筝——双鱼、钟馗、香炉和莲花葫芦,并将之带回国,现藏于美国旧金山自然博物馆,成为现存历史最久的哈氏风筝实物。1915年在巴拿马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哈长英制作的蜻蜓、蝴蝶、仙鹤、花凤等4件风筝获得了博览会银奖,自此,哈氏风筝名声大振,自成一派。当时北京城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进北京逛厂甸儿,玻璃琉璃大沙燕儿。”“大沙燕”指的就是哈家的瘦沙燕风筝。哈长英制定了风筝各种骨架的规格比例标准,为哈氏风筝后期各类型多样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首创的“打伞”风筝是最早的可折叠风筝,串旗筝也是他的一项创举。哈长英还研究创制了哈氏风筝的许多独特工艺,如抗强风特性、“膀尖前翘、后心贴地”的反背弓骨架设计、加“背条”的骨架强度增强方法等。哈长英对哈氏风筝工艺的改良,使其在放飞性能上大为突破,超过了其他风筝流派。
  哈氏风筝的第三代传承者为哈长英的六个子女:哈魁斌、哈魁寿、哈魁亮、哈魁光、哈魁明、哈晶漪。他们自幼受家庭熏陶,在风筝扎放技艺上均各有所长,其中尤以哈魁明的制放结合技术最为全面,并成为最终继承祖业者。哈魁明(1916-1993),幼时即随父学习风筝扎制技艺,二十岁左右已经相当全面地掌握了哈氏风筝制作中的“扎、糊、绘、放”四门技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风”和“线”二者的重要性,将哈氏风筝的技艺体系发展为“六技”。哈魁明一生醉心于风筝艺术,不但全面继承了前代的技艺,还通过自己的研究与实践,丰富和完善了哈氏风筝的艺术文化内涵和理论总结。他开创性地提出:依据风筝的骨架结构和所适应的风力范围,将风筝分为八大类的分类方法,即硬翅类、软翅类、硬拍子类、软拍子类、软片类、伞翼类、串类和立体类等。他还依据自身经验写成了名为《筝践》的笔记,其中记载了大量风筝扎制技艺要诀及相关民俗,并有手绘哈氏风筝图谱百余幅,图文并茂,对哈氏风筝的传承起到极大作用。他后与其子哈亦琦合著《中国哈氏风筝》一书,该书分别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和美国旧金山书局出版发行。
  第四代哈亦琦(1954-),自幼接触并喜爱风筝,1977年正式随父学艺,现为哈氏风筝的唯一传人。多年来,哈亦琦潜心于哈氏风筝的继承和发展,随着自己视野的拓宽和艺术修养的提高,在承袭传统的基础上对哈氏风筝的艺术风格进行突破创新,设计制作了一系列新型风筝,极大地丰富了哈氏风筝的种类。他在色彩运用上亦大胆改善,力求适应新的审美需求,尝试运用几何图形、二方连续、渐变色、青花瓷、民族图案等多种元素,使装饰效果更加强烈。这些改变,为传统的哈氏风筝注入新的血液,扩展了发展空间。此外,哈亦琦在父亲对哈氏风筝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精简,确定为七大类型,总结了大量哈氏风筝文字资料,并绘制了近百幅历代哈氏风筝样式图谱,此工作仍在继续中。为适应现代社会市场需求,他还发展了以观赏为目的的小型风筝。目前除继续哈氏风筝技艺的传承和研究外,哈亦琦还担任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玩具协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等诸多社会职务,为北京民间艺术的推广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分类及艺术特点
  风筝由于其造型、工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各派根据其自身特点所采用的分类方法不尽相同。哈氏风筝则根据基本骨架结构、起飞性能和适应风的范围等几方面综合因素,将风筝分为七大类,在这七大类中又可细分为多种骨架形式。
  1 硬翅类
  凡骨架中含有翅膀结构,且翅膀边缘为竹条扎成框架者均属于此类。硬翅类风筝骨架是靠两翼飞行的基础骨架,在此基础上又根据设计及题材的需要,派生出沙燕型、米字型和多硬翅型等多种骨架形式。
  沙燕风筝是北京风筝的典型代表。传统的沙燕分为瘦燕和肥燕,后来又出现了雏燕、比翼燕等。过去,哈氏风筝即以制作大型瘦燕风筝享誉京城,“南城大沙燕”指的就是哈家制作的一丈二的瘦燕风筝。所谓“一丈二”指的是沙燕两侧翅膀尖之间的距离,以这个尺寸来确定各部分的比例关系,整个风筝的实际高度则达到三米以上。如此大的风筝,它的两条腿必须是活的,以便能够拆卸携带,但它的翅膀必须是固定的,因为从放飞角度而言,活动翅膀加大风筝的负重,不利于起飞。由于哈家制作的大风筝体形太大而无法从家门出入,进出时必须墙里墙外各站一人,把风筝从墙头翻过,所以,当时在哈氏一族所居住的辟才胡同,就有了“翻墙”一景。在造型上,哈家的沙燕风筝较其他风筝流派有一个独特之处,即沙燕的头部不是纯粹的圆弧线,而是圆中有方、方中带圆,呈方圆形,这种设计使沙燕显得格外精神。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