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关于农村的调研报告 农村卫生工作现状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的调研报告 农村卫生工作现状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9-06-04 14:42:17 影响了:

农村卫生工作现状的调研报告

按县卫生局安排,局领导组成两个调研组,对我县的农村卫生工作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听取了各乡镇卫生院的情况介绍,实地察看部分卫生院工作档案和部分村卫生室,并和卫生院负责人和职工进行了座谈,调研组对各乡镇农村卫生工作的发展予以充分的肯定,对农村卫生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发表了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了解的现状情况和建议分述如下:

**县农村卫生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多年来,**县农村卫生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以较少的投入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护网络健全,农民就医得到极大便利,卫生服务功能发挥正常,医疗条件改善较快,医疗技术质量和水平基本适应群众的需求,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明显下降,计划免疫工作不断加强,改水改厕工作成绩显著,农民健康意识得到初步提高,全县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全面提前达标。

一、积极创建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县。?**县自1993年初级卫生保健试工作正式启动以来,已经历了多个年头,现已全部达到初级卫生保健合格县的标准,通过了卫生部的审评,全部达到初保普及阶段合格标准的县城之一。

二、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合作医疗保健制度作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证农民获得基本医疗服务,落实预防保健工作,防止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具有重要作用。多年来,在各级政府和干部群众的积极支持参与下,通过不断提高对办合格医疗的思想认识,本着“加强领导、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完善”的原则,努力建立和完善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医疗。通过积极探索,**县在开展合格医疗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

三、强化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络建设。?农村三级医疗预防网是实施初级卫生保健的重要支柱,**县非常重视对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在县财政、计划和卫生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乡镇卫生院的各项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实现了房屋、设备、人员“三配套”,成为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社会卫生于一体,功能较完善的综合性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的人员结构逐步趋向合理、技术能力不断提高、服务功能有了一定转变、管理水平相应提高。村卫生室作为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的网底,承担着大量的初级卫生保健任务,各乡镇通过创建合格村卫生室活动,不断加强村卫生室的建设和管理,强化功能,充分发挥其在防治农村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和妇女儿童保健等方面的作用,改变了村卫生室房屋简陋、消毒不规范、常规设备不齐全、管理制度不落实的状况,使大量的预防保健任务在农村基层得到了较好的落实。2010年,以“夯实基础、牢筑网底”为目标,在继续完善71个“空白村”卫生室建设的基础上,争取中央投资新建卫生室20个,加上村集体场所改扩建建设的31个村卫生室,使全县新建村卫生室总数达到122个。全县共有10个乡镇,175个行政村。其中159个村拥有了卫生室或服务点(百人以下的村为服务点),共选聘村医264名。加上10个乡镇卫生院和6个乡镇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幅射带动,基本实现了村卫生室全覆盖的目标。?

四、积极推进农村中医工作。?近年来,**县中医工作的重点是:以创建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为目标,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加强人才培养,稳定中医药队伍,努力提高中医药治疗率,构建中医药三级医疗保健网络。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点和对老年性、功能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有较好疗效的优势,发展中医特色专科,促进中医业务发展。全县有中医院1所,县医院和各乡镇卫生院均设有中医科、中药房。

  综上所述,**县政府及卫生主管部门在农村卫生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随着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当前的农村卫生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

  1、政府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面广量大的预防保健任务不能得到更进一步落实,农村卫生工作显得相对滞后,离群众的要求尚有距离。?

  2、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卫生室赖以生存的集体资金投入不能到位,导致乡村医生对所承担的工作不积极,纷纷变相个体行医以弥补收入不足,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的网底建设受到很大冲击。?

  3、乡镇卫生院由于建设规模小、医技水平不高、人员素质低下等不利因素,使目前设置的床位使用率降低,效率不高,业务收入呈下降趋势,地区差距日益明显。乡镇卫生院收入下降的同时,乡镇集体对卫生院的投入又普遍急剧减少,导致乡镇卫生院缺乏发展后劲。? 4、农村卫生监督体制不顺,执法力量薄弱,难以适应执法工作需要,导致对传染病、食品卫生、非法行医、医药市场的监督管理难以更进一步落实。?

  5、医务人员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防保经费的不足,资格准入制度等,导致现有体制及专业人员难以胜任繁重的防保任务。?

  6、现有的合作医疗形式已无法适应农民现实的需要。首先是筹资不到位。传统的合作医疗模式是三个一点,即政府投一点、集体筹一点、个人付一点。而目前的状况农民自筹的一块资金由于合作医疗对农民吸引力弱,也很难筹集;各乡镇多以上级行政手段而由于村委会垫付;其次是受益不明显而报销手续繁琐。传统的合作医疗覆盖面相对较广,由于参保的药品价格的因素,农民通过医保报销后的金额未必体现比市场优惠,且在报销手续繁琐;二是受益力度大但受益面小,如大病风险医疗形式虽然报销金额较大,但其受益覆盖面所占比例小。从而导致当前农村农民的医疗保障抗风险能力低,覆盖面不广,因病致贫现象还较为突出。?

  随着以县场经济为导向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改变了农村卫生事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给农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农村卫生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如何使农村卫生事业迸发新的活力,适应农民群众的医疗、预防、保健需求,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设想:?

  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适应我国国情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是实现农村广大群众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有效途径,直接关系到农村全面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传统合作医疗目标定位低,统筹能力弱,管理层次低,难以抗御大病风险,已明显不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必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根据**县的实际,全面推行合作医疗保险,本着民办公助和自愿参加的原则,积极探索家庭帐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新型模式,并最终向社会医疗保险过渡。积极研究制订实施合作医疗制度的地方性法规或规章,把合作医疗的性质与作用,形式与内涵,资金的筹集,合作与补偿比例等方面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保证和促进合作医疗制度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

  二、深化农村卫生改革,构建新的卫生服务体系。?卫生行政部门要转变职能,实行宏观管理、全行业管理、目标管理;要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以为农民服务为最终目标,注重研究农村卫生发展战略、规划、政策、规范;要运用经济管理和法制管理手段,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当前农村的乡镇卫生院要在诊疗人数和床位使用率不断下降的情况下,认清形势,转变陈旧的等病人上门的服务观念,建立以农民为对象,以家庭为单位,以预防为核心,结合开展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基本服务内容,充分利用现有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层次协调的农村卫生服务新体系。村卫生室要坚持集体办,管理上强调乡(镇)村一体化管理,始终将公共卫生工作作为工作重点,适当开展引进中医、针炙等费用低、疗效好、群众能承受的基本医疗服务。?

  三、增加对农村预防保健经费的投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卫生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的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这充分体现了农村预防保健工作在农村卫生工作中的重要性,也说明了这项工作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进一步做好农村预防保健工作,是保护农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防止农民因病致贫,保证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充分认识防病治病工作的紧迫性,各级政府应把预防保健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保证预防保健经费的及时到位或适当增加。卫生行政部门,一方面要十分重视提高有限的防保经费使用的效率和效益,另一方面要考虑逐步提高预防保健经费在整个卫生事业经费中的比例。?

  四、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初保工作的协调。?实践证明,农村初保工作是关系到9亿农民的健康保障,符合我国国情、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件大事。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积极推行初保工作这项“民心工程”当作“一把手”工程来抓,努力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应由卫生部门负责初保工作的制定、实施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政府要加强统一领导和做好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尤其是财政、农业、计划、民政、卫生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切实加强对初保工作的领导。?

  五、改革现行的农村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农村卫生监督体制,是由农村卫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与卫生监督现状不适应所决定的。

当前最主要的矛盾是农村卫生监督力量薄弱、分散,形不成合力,难以完成面广量大的卫生监督任务。建议加强乡镇卫生监督所(站)建设和投入,加强对农村各类卫生机构、个体诊所的监管,以及对卫生专业人员的执业许可和健康许可。将目前分散的多头的监管建成统一的卫生监督管体系。

二0一一年元月十七日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目前,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以下简称小作妨)是我县食品生产行业的主体,而对小作坊生产的监管工作,是质监部门的重要职责,是构筑食品安全放心工程的关键。为了做好小作坊的监管工作,笔者对**县食品小作坊的监管进行了调查,调查中感到自明确规定由质监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职责以来,区县质监局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受当前体制和法规滞后的制约,总体而言对小作坊并未形成扎实有效的监管。

一、我县食品生产加工行业现状

据统计,目前我县已经普查建档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小作坊64家,存在规模小、数目多、分布广等特点。从资质情况看,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16家,食品小作坊48家。类别构成十分复杂,含括粮油加工品、食用油、调味品肉制品、饮料、饼干、薯类和膨化食品、茶叶、酒类、炒货食品、淀粉和淀粉制品、糕点、豆制品、蜂产品等13类食品。

从调查中得知,我县食品生产企业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绝大多数的食品加工企业都是小作坊,设备简陋,工艺简单,无保证质量的必备检验设备,原料不把关,出厂不检验,部分生产者从开业起不知道生产的产品质量如何,全凭个人经验定质量。很多还属于季节性的开关厂,由家庭成员中的1至2人加工、销售,有的是来料加工,年销售收进均在3万元以下,利润薄,扩大再生产能力差,根本不可能获取生产许可证。二是全县大多数食品小作坊的从业人员和经营者文化水平低,技术力量薄弱,缺乏专业生产知识,难以理解监管员提出的要求;质量意识淡薄,大部分运用传统工艺,不知道所生产的产品标准有何要求,是否达到标准,不能主动地对产品进行送检把关;对有关的法律法规了解甚少,有些甚至只以赚钱为目的,常动歪脑子,不顾产品质量,不讲诚信经营,甚至存在故意制假、售假等行为。三是有些取证食品企业难以持续有效地保持企业生产必备条件,主要集中在原辅料使用、生产过程、检验记录不够完善等,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质监部门责令限期整改的,企业有时不能按期进行整改。四是食品从业人员活动性较大,很难在一个固定的企业长时间工作,一个企业干几天就走人,企业考虑到这种情况就不愿意为新来的员工负担健康检查费用,而是等员工稳定下来以后再为其体检,这样就使得一批新员工没有有效健康证而上岗工作;还有一些企业制度不健全,从业职员的健康证未及时进行复查;食品小作坊从业职员多是来自农村,以为自己身体健康,再加上法律意识淡薄,就不进行健康检查,致使从业职员的健康状况难以保证。五是由于我县检测设施不齐全,食品的检测手段不够丰富,这样对存在质量问题的食品不能进行科学定性。而送检,一是费用高,二是信息反馈时间长。在这种情况下,严重制约了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质量和公信度。

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目前食品生产加工监管工作,实行的是“统一管理、分类监管、重心下移、层级负责”的监管机制,并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规定。纵观这些制度,对国家和省级发证的企业起到了强有力的监管作用,对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却显得无力而成为了质监部门监管软肋。

就生存状况来看,目前食品小作坊是农村农特产品加工的主要去处,尽管它们远达不到市场准入要求,但由于它有方便群众、消化当地农副产品、增加农民收入的优势,决定了它们存在的基础,其具有工艺简单、经营灵活、成本低,使作坊式生产遍地开花。这一特点决定了关闭取缔它的难度与不可行。同时由于大多数作坊收入不稳定、设备投入小,它们大多数并不具备办证资格而且也难以承担办证费用。95%以上的食品小作坊严格按市场准入要求均应取缔。

按照目前的监管要求,一是对有证有照但生产条件差、达不到准入要求,而当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离不开,且正规企业产品不能正常供应,地处偏远地区的食品小作坊。按照食品安全法第三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鼓励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改进生产条件;鼓励食品摊贩进入集中交易市场、店铺等固定场所经营”的规定。这样在地方政府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允许其有条件地存在,采用专项监管措施,进行严密监管。二是强化引导帮扶,促进小企业小作坊发展壮大。三是强化实行食品安全承诺制和食品安全责任制。对地处偏远地区允许其有条件地存在的食品小作坊要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承担食品质量安全责任,要承诺其产品的销售地域范围。原则上,其产品只能在本乡镇、本村及周边地区销售。四是强化开业歇业申报制。对季节性、临时性食品小作坊,实施开业歇业申报制度。在其开业或歇业时,应向协管员或监管员报告,协管员和监管员要及时向县级质监部门和乡镇政府报告。在小作坊开业前,县级质监部门应会同有关技术人员、协管员和监管员对小作坊卫生状况、生产条件和质量安全控制措施进行核查,符合要求的方可准许开业。

按照上述要求监管,就出现以下倍感困惑的问题:

一是如果可以允许无证小作坊存在并允许其生产,就严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第一章第五条、第二章第九条、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尤其是《条例》第六十九条明确规定:个体工商户生产或者销售列入目录产品的,依照条例的规定执行。由此可见这种允许是违法的,也就是说县级监管部门监管工作起步之日起就应负《条例》第六章第六十二条所规定的法律责任。这种允许导致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在违法情况下运行,一旦出现任何食品安全事故,责任追究的唯一指向的是县级监管部门,同时承担无限责任。

二是关于强化开业歇业申报制的问题。县级质监部门对小作坊开业前没有任何前置审批,小作坊开业歇业申报与不申报均不违法,对不申报开业、歇业事项无法定依据处罚。可以说目前对小作坊的监管主要问题,是缺乏硬措施和有效的约束方法,更多地把小作坊质量安全寄望于业主的道德和自觉;把监管行为是否到位寄望于监管人员的道德责任感,导致了监管工作无奈和责任模糊,使基层监管部门对谁负责出现错乱。

三、变被动为主动,建议尽快出台小作坊管理办法

由于监管处于违法状态,当地政府和上级监管部门又没出台有效的监管办法,让基层局处于管违法,不管失职的两难地位,基层局作为、不作为都要承担无限责任。笔者认为,与其用这种表面积极、实质被动的监管办法,倒不如用主动积极的办法去监管。按照《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条、三十一条之规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符合本法规定的与其生产经营规模、条件相适应的食品安全要求,保证所生产经营的食品卫生、无毒、无害,有关部门应当对其加强监督管理,具体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本法制定;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审核申请人提交的本法第二十七条第一项至第四项规定要求的相关资料,必要时对申请人的生产经营场所进行现场核查;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决定准予许可;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决定不予许可并书面说明理由之规定。一是应尽快出台小作坊管理办法。小作坊取缔不了,就应合法化。二是如果允许小作坊在,建议应对小作坊食品实行县级生产许可证管理。及时出台相关生产许可证规定。这个证可由县级局按小作坊食品生产许可证条件对其审查,在对小作坊食品生产许可时,可对其产品销售区域作出限定,对停歇业报告提出要求。县级生产许可证可一年一审,办证及年审中的公告费、工本费及产品检验费用由当地财政列支。凡达不到小作坊食品生产许可证条件的依法查处,对拒不办证的依法取缔。凡县级质监局在小作坊食品生产许可证办证前审查不严、办证后不加强监管的,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这样才能使监管合法,责任明确,监管有抓手,分类监管、销售区域限定、停歇业报告的措施才能落到实处。

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库木库都克麻扎村

8090后年轻人思想动态调研报告

自治区经信委住库木库都克麻扎村工作组

(2014年7月)

村里80、90后年轻人都在想些什么?干些什么?有哪些困惑?如何以现代文化引领他们在完成两大历史任务中健康全面成长?这是自治区经信委住库木库都克麻扎村工作组在住村工作一开始就高度关注的几个重大问题。四个月来,工作组积极开展入户走访、谈心交流活动,共召开各类座谈会5次,与80、90后年轻人个别谈话150人次,发放调查问卷30份,初步掌握了全村年轻人的思想动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坚持以现代文化引领,加强对80、90后年轻人教育引导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村里8090后年轻人基本思想动态

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库木库萨尔乡库木库都克麻扎村(以下称十村),位于叶尔羌河东侧、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全村共有农户189户、村民731人(全系维吾尔族),其中80后、90后年轻人分别占23.2%、20%。由于村里没有企业,村里年轻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庭院养殖,大部分年轻人在农忙期间务农活,农闲期间外出打短工。

据个别谈话及问卷调查,工作组发现:近年来,随着南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村里年轻人的思想状况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积极活跃、健康向上,总体思想状况良好,并呈现出一定的务实争先的总体趋势。主要表现在:

(一)关注村域经济发展。被调查者都有过养殖、农活、短工、修理和厨艺等方面的从业经历,能参加村里各项劳动及维稳工作;大部分年轻人不愿远离家乡,希望能就近就地就业;也有部分年轻人想学一门技术后自己在家干事创业;还有的想利用村里的种养殖资源,发展自家庭院经济等等。总之,年轻人期望拥有良好的村域经济发展环境,有发展致富的愿望。

(二)热衷现代文化生活。在被调查者中,初中毕业的占80%,高中以上的仅占10 %,大都愿意学习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对自己就业有帮助的技能。有43%人表示对篮球、足球等体育活动爱好,还有20%人爱好电脑。大多数都能配合村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与乡、村组织的文化体育等各项活动,在活动中体现自身价值。

(三)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被访者中,靠打短工获取一定收入的占50%,其中有一技之长的占70%。大多数年轻人容易满足现状,且普遍对现状较为满意;崇尚追求合乎自己兴趣的生活方式,但也认为父辈的生活方式应坚守;家庭观念较强,希望摆脱包办婚姻,向往自由恋爱;也懂得人品和诚信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意义。

(四)以技立业的愿望较强。被调查者中,已婚的占43 %,其中25岁以上已婚者占62 %。有生活经历的年轻人都能意识到,完全依靠现有的人均2.8亩土地,难以长久维系和提高生活质量。尤其是在走访交谈中感到,当前农村大多数青年渴求掌握一门实用技术或手艺挣钱养家的愿望比较强烈。

(五)坚决反对民族分裂。通过走访交流,工作组了解到:村里年轻人普遍认为,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有关民族分裂的言论都是应该坚决制止的,他们对发生的各类暴恐案件深恶痛绝,并明确表示愿从自身做起、不信谣、不传谣,坚决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调查显示,大部分80、90后年轻人的发展意识增强了,能够认识到现今农村的发展环境好了,发展空间大了,发展机会多了。但从现代文明理念、学习工作能力等方面来看,这些80、90后年轻人身上,还存在与党和人民的要求、与时代前进步伐不相协调的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有:

(一)竞争进取意识较为淡薄。在被访者中,表示愿意走出村子外出打工的仅占23%;在问及对政府在年轻人教育、培训和就业方面应提供什么帮助时, 43%的人回答是没有想法。一方面受限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以及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等因素,使得村民传统的安土意识较为浓厚。另一方面由于不思进取、满足现状的情况尤为突出,普遍存在只顾眼前物质利益,对自身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关心不够等落后消极的思想观念,致使他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到位,市场竞争意识淡薄。

(二)就业的意识与观念落后。在就业方面,村里大部分年轻人普遍存在矛盾的心理,一方面都有挣钱养家的想法,但另一方面受陈旧观念的影响,又不愿外出务工。70%的被访者愿意与父母一起住在村里。即便已经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往往在结婚后也都被父母勒令返回家中,就地就近打短工、零工。陈旧的就业观念对村里年青妇女的影响更大,村里女孩主要承担生儿育女的责任,若外出打工挣钱则将承受较大的舆论压力。同时村里年青人存在担心外出因语言不通、没有技术等而不敢或不愿走出家门的心理。这些因素致使村里年轻人只能天天围着村子转。

(三)自觉学习积极性不高。关于80、90后年轻人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渠道,调查显示,50%的被访者通过电视,20 %通过电脑、20%通过亲朋好友。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是,村里年轻人对学习没有方向性和目标性,特别是只有极少数的受访者把“学习知识”作为“人生最宝贵的东西”。被访者中通过看书获取信息的仅占10%,大部分人安于现状,对“知识改变命运”认识不到位。由于村里公共文化活动的缺失,大部分年轻人的业余生活只能是待在家里看电视,生活单调乏味。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没有知识技能就没有更好的自我发展,因此,促使年轻人由“要我学习”向“我要学习”的转变迫在眉睫。

(四)双语水平及融入社会能力低。90 %的被访者曾经有过在校学习双语的经历,但毕业后由于村里没有汉语学习交流的语言环境,在校期间习得的汉语交流能力很快衰退,18、19岁的年轻人毕业后能简单进行双语交流的低于5%,对外沟通能力总体较弱。有些年轻人虽有一定的汉语水平,但由于保守落后的观念,接触外部社会的范围窄、机会少。至今,村里70%的年轻人连喀什都没有去过,生活和工作圈仅限于本县。此外,村里年轻女性大多18、19岁时就结婚生子,过早的封闭的婚姻家庭生活使她们失去了再教育机会,这些年轻母亲与现代生活的节拍极不吻合,其融入社会的能力自然很低。

(五)敬业乐业精神缺乏。村里80、90后年轻人大部分只有初中学历,毕业后基本上帮家里干些农活和就近打点短工。在被访的80、90后年轻人中,仅有10%的人有从事企业生产、接受企业管理的经历。这个群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缺乏时间观念和良好的组织纪律性,自由散漫、工作态度消极、生活习惯不好,不喜欢稳定连续的工作。此外,工作组通过走访考察了解到,田间地头的农活大部分由妇女、老人(俗称3860人员)承担。据村民解释,这是由于有的年轻人怕苦怕累而不愿干农活,有的认为田地里的农活挣不了多少钱,比不上打短工所获得的收入。另据了解,村里还有一部分年轻人常常宅在家中,沉迷于电脑网络,有的甚至连简单的家务也不干,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成为新时代农村的“啃老族”。

为深刻剖析上述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一方面从详细考察当地村民生产、生活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入手,另一方面着力探讨80、90后农村青年的受教育状况和家庭背景等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多视角、宽范围、点面结合的研究。现将问题根源初步分析如下:

(一)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当代村民生存在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环境下,形形色色的思潮深刻地影响着青年一代的价值观。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一时难于打破和扭转,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青年人健康成长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村里年轻人外出打工期间,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思想观念,同时目睹了多姿多彩的外部世界,感受到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巨大生活反差。然而,这些年轻人缺乏全面正确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未能形成正确的人生目标,因而表现出颓废、淡漠的精神状态。同时,部分农村日渐浓厚的宗教氛围对一些年轻人的负面影响也不同程度的表现出来。

(二)宣传思想教育体系不健全。虽然现行农村宣传教育体系表面上基本作到了全覆盖,但宣传思想的内容与基层村民长期难见面、不见面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较为严重。从现行农村宣传思想工作实际情况来看,宣传教育对象主要是村干部、“五老”、“三老”人员,而广大农村青年基本上游离于此体系之外。目前,大部分从学校毕业返乡的青少年无法接受到正常的主流思想教育,农村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几乎是空白,对其有深刻影响的只剩下清真寺里的宗教思想。因此,加强对年轻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工作,成为今后亟待开展的首要工作。

(三)落后的农村管理及较低的管理效率。多年来,南疆地区农村管理长期提供的是政府“保姆式”服务,农业生产生活管理方面的“计划性”色彩较为浓厚。同时,近些年来对农民实行的低保政策(村子里最多的一家有4人吃低保、最小年龄到18岁),或多或少的助长了村民的依赖思想和“等靠要”思想,尤其是对年轻一代的影响更为负面。同时,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民竞争意识的形成。再加之村民因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区域而形成的自身独特的传统和习性,习惯于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狠下功夫,积极营造有利于农民转变思想的环境和氛围。

(四)基层文化建设滞后。村里年轻人对参加文体活动充满了期待,但由于村里文体活动设施少,常态化的文体活动开展不起来,难以把广大年轻人吸引来、聚起来,缺少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载体。年轻人天天靠看电视打发时光,文化精神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此外,由于缺少有效的组织引导,一些文化惠民活动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吸引力。譬如,乡里有时安排电影进村时,因无人组织,经常只有6、7个小朋友来观看。工作组入村不久,就将大队部院内的篮球场清扫出来,并购买了篮球、乒乓球和台球等运动设施,利用农闲和晚上时间,在村里办起了每周六的“篮球之夜”活动,为年轻人搭建起了文化活动平台。实践证明,这些活动平台业已成为吸引村里年轻人聚集、交流和娱乐的主要场所,为发挥现代化文化引领作用、培养年轻人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态度提供了保障。

(五)共青团职能未能正常发挥。调查发现,尽管村里有分管共青团以及文化宣传的干部,但这些干部因都忙于村里日常管理事务而忽视了共青团工作。村里年轻人就业创业需要的实用技术知识因缺少相应的培训平台和有效的组织运作而难以获取。据被访者反映,一年到头除乡里举办一些文化宣传和体育活动外,村里自身的共青团活动几乎是空白。村里的图书室也无人组织向年轻人开放。党员远程教育系统也因电脑、投影机损坏而闲置起来,即便系统好的设备,也因缺少懂技术的管理人员或根本无人组织管理而用不起来。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反映,村里共青团工作职能未能发挥出来或发挥的不够理想。

(六)传统家庭教育的消极影响。人们常说家庭和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父辈们的思想、品质和信仰对年轻一代成长有重要影响。据走访了解,村里有一个叫莫合塔尔•艾力的年轻小伙,在独山子一家酒店打工三年收入尚可,但还是被父母勒令回家结婚,而后不让再外出打工。此种情况在村里相当普遍。目前,村里一个民兵每月收入300元,同时村里免除其家里一个长期义务工,尽管这种待遇已经很低,但相当一部村民对此感到满足。父辈们这种极易满足、安于现状的思想以及传统的保守的家庭观念,自然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年轻人开拓进取精神的培育。

上述这些问题,看似微不足道,但从其深远的影响来看,农村广大80、90后年轻人,能否成为一个有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和家庭责任的村民,实现创业就业、脱贫致富,能否承担起未来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力军,的确对我们今后如何开展培养教育和现代文化的正确引导提出了新要求。

三、坚持现代文化引领的主要抓手及对策建议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未来新疆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者和接班人。做好他们的教育引导工作,不仅关系到他们的自身发展,而且对维护稳定和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意义,抓住了他们,就抓住了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营造昂扬向上的社会氛围,引导各族群众追求现代文明生活。张春贤书记提出,要在互动中了解和把握各族群众特别是80、90后年轻人的需求,探索一些满足他们需求并加以教育引导的好方法。按此要求,工作组自住村以来,紧密结合“访民情”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坚持现代文化引领的一些好方法、好措施,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坚持不懈地抓实抓好。

(一)进一步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首先要选好村里的“班长”,发挥好村支书带班子的作用。着力培养和选拔年轻化、知识化、双语化的党员进班子,改变现有村干部中年龄老化、双语能力差和文化水平低的现状,同时逐步提高村干部待遇。把做好村民宣传思想工作作为村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绩效评价,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同时,加强村两委对共青团、妇女工作的领导,不折不扣的把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二)着力加强农村宣传思想工作。县乡村一体,统一部署,充实村级文化宣传责任人员,在现有7人村干部配备基础上,选拔具有高中以上学历、一定双语能力、比较优秀的80后年轻人进班子,作村支部书记助理,协助书记全面负责村里文化宣传等意识形态领域各项工作,解决好“有人干事”的问题。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夯实打基础、利长远的村级文化宣传阵地。

(三)大力提高农村年轻人自我发展能力。首先,要坚持就业第一,加快对年轻人就业思想的转变,采取对口帮扶、包村包面的办法,解决村里年轻人有序进城就业的问题。其次,要大力培养村里5~10名创业、致富的年轻带头人或企业家,并给予他们一定政策支持,由他们把村子年轻人聚集起来,实现就地就近创业和就业,推进村里年轻人不断融入社会,紧跟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发展步伐。

(四)有序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平台。按照1个行政村建设1个文化活动中心设想,即建设1个篮球场,并逐步完善一些文体设施,同时建立健全文化活动相关制度,安排1 人专门负责活动的组织管理。开展县乡文教体系统“进村入户”活动,组织相关专业骨干培训,指导年轻人参加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现代文化活动。切实发挥好“西新工程”、“东风工程”作用,通过活动平台潜移默化影响广大年轻人的思想,切实提高年轻人对非法宗教和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免疫力、抵制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等现代文明意识。

(五)切实加强实用实操技术培训工作。各类培训机构、单位要定期开展实用技术“进村入户”培训活动。按照农民意愿,加强就业指导,有针对性的开展实用、实操技术的培训和创业就业方面的培训。同时,县乡村要积极选树、发掘一些从乡村走出去的、在年轻人中有示范力、带动力、说服力、感染力的创业成功典型案例,引导和激发广大年轻人创业就业热情,增强勤劳致富的能力。

(六)加强现代文化知识普及教育。首先,要把好九年义务教育关,加强双语学习及交流能力的培养工作,大力培养双语教师及人才,形成有效的双语教育及考核制度。同时,要求入党积极分子、新提拔的年轻村干部必须具备一定的双语能力。其次,要充分利用好西新工程、远程教育平台、以及运用“互联网”这一十分重要的教育阵地,开办“村民夜校”、“妇女夜校,使之成为加强农民现代文化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工具,为年轻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再学习氛围。

(七)充分发挥好共青团组织的作用。首先要加强村级共青团组织建设,做到工作有人管、活动有人推、任务有人抓、一级抓一级,不断探索新形势下青年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和新机制。要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形成吸引青年人、教育青年人、引导青年人创业就业、致富带头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系统、新机制,提高团组织的服务能力、凝聚力、战斗力。

从工作组几个月的调研情况来看,加强对农村年轻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现代文化引领新农村建设的作用,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艰苦工作和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在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上下大功夫,因地制宜,综合实施,动员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对农村年轻人的引导和教育工作,使广大农村青年成为具有现代思想观念和现代文化知识、掌握现代生产技能的、可靠的新农村建设者。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