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大学生的消费调查报告 大学生调查报告(精选多篇)
 

大学生的消费调查报告 大学生调查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19-06-04 15:06:23 影响了:

第一篇:大学生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人们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发生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能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改革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有力地抵制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腐朽思想,防止种种迷失方向的危险,振奋起全国各族人民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用几代人的努力建设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重大考验。尤其是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党农村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今天,在中国加入wto组织后,世界各种文化思潮必将冲(感谢访问好范文网WWw.haoworD.coM)击着我国的思想文化阵地,因此,能否搞好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影响到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与稳定。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均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在的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流是好的,但也还存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容乐观,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亟待加强和改进。

因此趁着暑假我们就对加强我们县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我主义采用的是探访、问卷调查以及上网查阅的形式展开的。调查人群:包括我县的大街上的人群。此外我也向村长了解了一些情况。

首先我们先要了解什么是精神文明建设,它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这两个方面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纳为理想建设、道德建设和纪律建设三个方面。其中,理想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纪律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保证。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本方面,它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那为什吗要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呢?通过调查分析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以来确定了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的目标和方针,党的十六大更是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没有农民的小康,也就没有国家的小康。要将这宏伟的蓝图变为美好的现实,首要的是广大农民要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要有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这种坚定的信念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来自精神文明建设所提供的精神动力。有人可能会说,农民用不着讲理想,非凡是现在的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各种各的田,各赚各的钱,讲不讲理想影响不大,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理想是人的精神支柱,好比人体的“脊柱”和大厦的支柱,没有它,人就不能竖立和行走,大厦就会倒塌。一个没有理想的人,就像没有灵魂一样。作为一名农民,假如不讲理想,就不可能自觉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只有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在农民群众中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正确的人生导向,才能改变农村面貌,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不苦干不行,光靠大干苦干也不行,而要苦干加巧干,采用先进的经营方式和耕作方式,积极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实现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现在农村经济文化落后,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和半文盲。这种状况不改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不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就会因缺乏智力支持难以达到。文盲不除,科技难兴。只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的文化教育卫生和科技事业,不断开发农村智力资源,使农村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农村经济的发展才能从粗放经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发动起来,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在农村改革和发展中,并不是每一个农民和基层干部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都能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并不是对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都能摆得正、处理得好,并不是对改革中的一些新事物都能很快接受和认同。有的对某些政策心有疑虑,或担心政策变而不敢执行。有的因某些政策可能使自己的眼前利益暂时受到影响就想不通,有情绪,不愿执行,甚至公开抵制。有的不顾国家和集体,只顾自己,甚至不择手段坑国家、损集体、肥自己。有的地方歪风邪气盛行,赌博、封建迷信成风,农民手中好不轻易攒起来的一些钱,都用在歪风邪气上了。要改变这种状况,把农民的思想觉悟提高一步,把农民的心拢到一块,把广大农民的心思和积极性凝聚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中来,就必须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做好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毛主席曾说过,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只有这样,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也只有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户、做到人,并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造就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型农民。

了解了这些我又拜访了村长,找他了解了一些情况。据村长介绍,为加强我们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县里也采取了不少措施,这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县里给各个村里村都安了广播,每天定期播放一些国家新闻,有意无意的让村民关心国家大事,让村民们真正的融入国家生活,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国家主人。此外为了丰富村民的生活,县里还组织每个月在村里放电影,还时不时的举行一些文化义演,让村民积极参与其中,丰富文化生活。虽然政府部门已经采取措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但是问题还是存在的。通过调查我觉得主要有几方面:一是公民道德意识不强,不文明不道德现象屡有发生。有些市民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及生活垃圾,不文明行车乘车,语言和行为粗俗,社区街道、景区景点等公共设施屡遭损坏或丢失。

二是思想认识不到位,缺乏建设动力。一些干部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软任务”,不如物质文明,摸得着,看得见,体现政绩明显,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其次一些同志存在模糊意识,把文明创建等同于单一的卫生整治,有的只在检查验收时做点表面文章,没有在改变农村面貌、提升农民素质上狠下功夫。再则制定政策时有失偏差,文明村镇是一级党委、政府综合性的最高荣誉,但往往不能同生态村镇、整治村镇相比,与之相应的配套奖励资金标准过低。

三是农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当前很多农民普遍认为,现在搞的是市场经济,就是要想方设法多挣钱,精神文明建设无足轻重,与自己无关。这些思想的存在固然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认识不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基层对精神文明

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缺乏相应的组织机构,没能充分调动起农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是政府对城市文化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城市文化场所及设施十分落后。县内高雅的文化娱乐场所和社区的文化设施很少。目前,我县内还没有一个标准化草坪体育场。图书馆剧院的建设更是远远不如其他地方。再则是对我县现有的文化遗产不重视,师家沟清代民居是非常有意义的古建筑,但是当地居民却没有意识到,没有好好保护。这也是县政府的忽视造成的。对于这些问题我也有自己的一些拙见。首先我觉得应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只有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自觉地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大对农民群众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二是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教育,重点是加强文化科学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的渗透和培训;三是进一步深化“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等活动,积极拓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绿色家庭、好婆媳、好邻里等评选活动,弘扬社会正气,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四是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让他们真正融入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中去。其次加强对政府人员的培训,端正他们的态度,真正做到为新农村建设着想而不仅仅是应付。再则是政府部门应该加强投资力度,多建设一些文化设施,多关注本县的文化遗产的建设。

总之,此次调查我学到了很多,也希望我的调查能给我县的建设带来一些启示。

第二篇:大学生调查报告的体会

大学生调研报告的体会

作者:许若娜 系部:工程管理系 专业:房地产经营与估价 年级:房地产a1101

指导老师:张文晖

在这个寒假里,我对**市户籍制度改革情况进行了了解。作为一名社会的公民,也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需要了解我国国情和国家制度,为以后为我国做出贡献打好基础。这次调研给了我这个机会,让我了解到我市的户籍制度改革开局不错,虽然难度很大,但总体推进还是顺利的,整体态势良好。转户人口无论从年龄段、区域分布和产业布局来看,和原来的设想总体是一致的,改革是符合城市发展要求的,人们的需求的,但在一小部分人们眼中改革要达到的目标认为还是不太符合理想的这种现状、户籍制度改革的影响力和户籍制度改革所存在的问题,看到了我户籍制度改革给我们国家带来的未来。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实践活动已成为一种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能的有效方式,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形式。亲身实践能够使我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好良好的基础。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各方面才能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在实践中成才,学有所用,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在这次调查中,我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然后网上搜集历年的户籍制度和从2014年开始的改革的户籍制度,两者作对比,进行分析解剖,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古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问卷调查和网上查资料使我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通过这次对**市户籍制度改革情况的调查了解,让我对我国的国家制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我以后的学习打好一定的基础。

这次的调研,让我学会了许多。首先,在设计问卷的时候,要考虑很多因素,问题要有针对性,简单明了,符合实际,题型不宜过于单一等。然后,是自己的性格问题了,不要过于胆小,要大胆向路人发起提问,并要找到能说服他们理由让他们做问卷,态度要好,讲话要大声,不要扭扭捏捏,说话小声得像老鼠一样。最后在分析调研结果的时候要客观公正,多查阅和了解相关资料信息,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思想去考虑理解,出现问题,不要凭单方面去分析,要在多个角度去分析它。有时候图表是最能够表达意思东西,不要光凭文字去对比两者的不同,要通过各种通道获取图表来帮助我们来分析,找出原因,并结合当前我国实际水平和未来前景,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这次调研让我体会到了一份调研报告的来之不易以及它的重要性,所以我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要更加努力,不仅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并多多了解国家时事,为自己的未来和能更报效国家打好基石。

第三篇:大学生调查报告格式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第四篇:大学生调查报告

在思想道德中,社会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贴近我们生活实际的。它在第一时间体现一个人的素质涵养,同时又无处不在地伴随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针对当今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我们做了一次社会调查。

总体情况

调查显示,现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比较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院长武东生说:“今天的大学生是值得肯定的,与八九十年代相比,社会的进步在大学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9.2%的人对当代大学生的总体评价是“思想先进,有知识,有文化,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差”。只有17.79%的人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和社会实践报告能力强,有社会责任感。”这就表明,在公德认识方面,大学生普遍表现得好。对基本的公德行为和范畴,他们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在具体表现的方面还有待提高,而且这种“知行脱节”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愈趋明显。

助人为乐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的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等广为流传的格言。人有三乐: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最快乐的事情,是博爱的表现,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殷切期盼。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将是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大学生应当“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帮助他人。

在本次调查当中,对于社会公益活动有57.75%的人选择“经常参加”,有37.97%的人选择“没兴趣,出于任务,偶尔应付”,另外有4.28%的人选择“不参加”。参加公益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良好表现,它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不太喜欢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同学,社会也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与引导。

代大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很少接触社会,很少涉及世事纷争,也因此保存着那颗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我们的一个关于无偿献血的个人访谈中,接受采访者回答每个问题都干脆利落,毫不犹豫。献血时她自主争先,她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当我们问到:“有人说献血很危险,甚至有可能感染疾病,你想过吗?”她回答很干脆:“没有,没想过。我只觉得我自己身体很好,抽点血没关系,何况还有很多人挣扎在死亡边缘,正等着我们献血来抢救呢!”从我们的调查数据中也显示,对于无偿献血,有58.63%的同学积极参与,还有36.31%的同学想去,但没时间,只有10.06%的同学认为这是医院在挣钱,不去献。

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尊重师长,主动让座等。在我们的调查中,84.54%的被调查者在路上见到老师都会主动问好。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尊师重教的认知程度较高,且能付诸行动。而在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只有49.47%的被调查者会积极让座,48.47%的人会视情况而定,偶尔让座。这说明广大大学生对让座这一行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二者之和占了97.94%,但能始终如一,坚持将道德认知转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却只有半数。这说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文明礼貌这一点上的素质还需提高一个新的档次。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我们周边环境的日益改善,大学生逐渐意识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根据调查了解,当外出制造了垃圾却暂时找不到垃圾箱时,有87.05%的同学会“找到垃圾箱后再丢”,有6.22%的人选择“随手丢掉”,另外有6.74%的人可能碍于面子,会“找个角落再丢”。在不破坏环境卫生这方面,大部分同学还做得不错,即能“独善其身”。然而对于真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环境保护时,我们大学生做得还远不够,即不能“兼济天下”。比如,当看到地上有垃圾时,只有5.73%的人会马上弄干净,而有80.21%的人想弄干净但最终没做,其余14.06%的人干脆不理它。分析其原因,我们发现现在的大学生爱面子,觉得那些俗规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个人做很别扭,所以在可以选择逃避的时候尽量逃避。对于以上这些现象,我们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大学生都应该行动起来,不要以为是丢面子的事情,其实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没面子。21世纪需要的是“弯腰精神”,多弯一次腰就给世界多一份洁净。另外,对于校园盛行的“课桌文化”,我们应持坚决反对的态度。在我们做任何事情前应想想它可能造成的后果与影响,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的实践是提高人们社会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人员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响,这就需要用纪律与法规来维持。大学生应当全面了解各项法律法规,熟知校纪校规,牢固法制观念,“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自觉遵守相关纪律和法规。然而,当代大学生遵纪守法状况并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考试作弊更是屡见不鲜。在我们关于考试舞弊的调查中,竟有93.2%的同学认为舞弊不足为怪,能够泰然处之。在2014年南京某高校的一次调查中,居然有56.7%的人根本不相信有从未作弊的大学生的存在!这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道德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规则意识不强。许多大学生过早的有了世故圆滑、投机取巧的意识。诚然,要改变这一现状不仅要靠社会的正确引导,更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自己增强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自觉自主地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第五篇:贫困大学生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

一年一度的高考落幕了,从六月到八月,可谓是高考月,随着今年高考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远,伴随着即将入学的大学生们,无论是即将成大学生的,还是已经成为大学生的,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随着高校招生的逐年扩大,给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当然也包括在为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苦苦奋斗的贫困生们,也许在他们的眼里,只有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才是唯一的出路,才能最终改变他们的命运。在贫困大学生的问题日益变得严峻,已经成为了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时,高考前后各大媒体也不断地对此类问题进行报道时,也许被报道出来的贫困生们,将得到社会的关注,也许他们的命运也会因此而得到改变,但他们只是许许多多的(贫困生中比较幸运的,还有更多的贫困大学生,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

国家为了保障贫困大学生不会因为学费问题而读不起大学,不能完成自己的学业,又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最普遍的也许就是国家助学贷款,但贫困生在申请的时候是否顺利?又会出现什么新的问题呢?助学贷款有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发挥它的最大作用呢?

入学之后,贫困大学生们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毕业之后他们又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呢?

暑假期间我利用在家的时间在当地民政部门以及贫困生家庭做了以下调查,贫困生入学难的问题在经济本不发达的农村成为了更加严重的问题,学费也成为了农民肩上的又一负担,使农村贫困生问题又与农民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

正文:

一、高考之后的困扰

也许是长期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广大中国家长的心里仍然存在着这样一种想法:“学而优则仕”,学习好就是好学生就有能力,学习好就意味着将来会有一个好的前途……在城里人的脑子里这种想法尚且流行,更别说在知识,经济普遍不发达的农村,只有把学上好了才有出路,这种想法更是深入人心。对于家庭不富裕的学生来说,这一点更成了他们摆脱困境的出路,甚至被认为是唯一的出路。

在我的印象之中,从小到大班里学习成绩好的好像总是那几个,而且那几个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贫困生。他们的家庭一年的收入只有白领家庭一个月的工资,甚至还要少,而这些家庭的收入一大半都用于孩子的读书上。这些贫困生从小就被灌输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过上好的生活,才能摆脱贫困,摆脱做农民的命运。因此这些贫困生在学校里面的成绩一般都很优秀,他们将读书不仅仅是看成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多的是他们走出贫困的一种手段。但这也只是总体情况,并不是每一个贫困生的学习成绩都是比较优秀的,这一部分的贫困生由于家庭的贫穷只好带着他们的读书梦,并希望它能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实现,从而这种思想不断地继承下去。

由于贫困,这些学生们在择校时,尽管自己的分数很高,他们考虑的首先因素往往就转移到学校的学费多少上,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暑期,我深入农村接触了不少贫困生,他们之中有成绩非常好的,也有高考落榜的。其中有一位留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到他家去的时候,是个早晨,我走了大概三个小时的山路。路上很少有人家,不过(只有一个感觉,就是我一直沿河上的,一段行程之后,在路人的指引下,我看见了一座用黄泥制成的土砖建筑的房屋。进去以后,林青(化名)和他母亲热情地接待了我,林青是一个挺活泼的人,很健谈。他今年已上大二,在西北工业大学读书。

“我填志愿时,只考虑了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我不能上一个太差的大学,另一方面,学费是一个我不能不考虑的问题,所以我只能选择西北方向的学校,我不希望给家庭带来更多的负担。”

林青在大学的成绩不错,接连四个学期都拿了奖学金,林青还有一个妹妹在读高中。据林青的母亲说,林青的父亲在外务工,她在家务农,一年的收入加起来也不过五六千块钱。除掉家里的日常开销,根本就无力供两个孩子读书。林青在无奈之下只好申请了助学贷款。在农村似乎家家户户都除了务农之外,还有一种赚钱的方式,没事的时候就摸锡纸,据说一打锡纸大概有一千多张,可以卖10元,平均一下,一张锡纸还不到一分钱,一天下来摸的熟练的也就一百来张。不光是这样,夏天的时候锡纸由于高温,常常会发出一种刺鼻的气味。林青的母亲没事的时候也就靠这个赚点钱,另外还制作一点香找人代销。就是这样也还不能满足林青的大学学费,更不用说生活费了。林青在大学里,不光要学习,还要做兼职。

“我这个学期带了两份家教,勉强能够安排好时间,使学习与工作能够同时进行。“

对于林青这样的学生来说,学费问题是家里的主演负担。但他总算是金榜题名,跨进了大学的大门。同时对于那些家庭状况不好,学习成绩又不怎么理想的学生来说,存在的问题就更多了。

二、进入大学之后的困扰。

今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下大力气构筑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原来为家长揪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贫困生入学难、在校读书难的现象已经有了较大改观。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设立国家助学贷款。但是这项措施实施的到底怎么样?有没有真正的解决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呢?

过去,助学贷款政策为解决贫困高考生的大学经济难题发挥了重要作用,通常人们认为,经济越困难的家庭越愿意选择贷款,但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关于贫困声问题的调查中,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意外地发现,贫困高考声对助学贷款的需求呈两头细中间粗的“纺锤状”分布:

分析认为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低收入家庭的贫困的学生更需要社会的资助,而中等收入家庭的孩子因为还贷款能力更强,对还贷能力的自信决定了他们更愿意申请助学贷款。而对于家庭收入稍高的贫困学生来说,上大学后勤工俭学等方式补贴生活费或者学费的选择更为突出,毕竟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在该群体中相对较强。

报告披漏的一组数据让人感到吃惊。调查显示,截至2014年8月,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是1561余万人,其中贫困大学生405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6%。

然而,截至2014年底全部大学生中,获得助学贷款的比例约为11.4%,约有178万贫困大学生未能取得助学贷款.

三、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南方周末曾刊登过这样一篇报道《毕业陷学债泥潭就业如镜花水月》,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深刻描叙了西部大学生的就业情况:

同样的大学学费,在西部,这相当于一个强劳动力35年的收入

同样的就业压力,在西部,这或许意味着多年待业靠搬砖头谋生

知识没能改变他们的命运,相反可能加剧了他们的困境

这一切,急需引起社会各界的警惕和关注

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504万人,是1998年的4.7倍,高校在校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有教育专家分析,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只用4年时间就走过了美国27年的历程,堪称壮举。

如此快速的扩招,在给更多人上大学机会的同时,后遗症也难以避免地开始频频发作,在西部贫困地区症状更为明显。

与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相比,贫困毕业生多来自穷乡僻壤或城镇低保家庭,没有可恃的经济基础;没有可依靠的“人脉”,只能靠自身奋斗;免得不菲的就业成本,背负着个人的夙愿、家庭的寄托,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

因此,贫困毕业生的就业行为取向显示出迫于生计、更为务实的特点。

——毕业后发展的选择。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贫困生更趋向尽快分担家庭的重担,回报自己的家人。因此,贫困生考研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选择了直接就业。笔者对华中地区10所高校所做的专题调查表明,应届毕业贫困生考研的比例比非贫困生低40%左右。

四、小结

综上所述,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在农村,大学的学费支出

成为了农民的主要负担,从而与农民问题又联系在一起;贫困大学生在将国家助学贷款作为学费来源以后,从而又引发的助学贷款的申请的问题,进而涉及到整个贷款体制的问题;贫困大学生毕业以后能不能按照约定偿还贷款,又会引起以后的助学贷款的发放问题;四年大学毕业以后,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贫困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要为了自己的生存奔波,在学业的完成上又将面临与常人不同的困难,有些贫困生过于看重奖学金,从而忽略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引起贫困生就业难的问题。贫困不仅仅给大学生带来的是经济问题,还在很大程度上是引起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与大学生犯罪也息息相关。贫困大学生问题不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问题,它的解决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努力与帮助,同时,我认为更加重要的是,贫困大学生应该要一个健康的心态,一颗感恩的心,“人穷志不穷”努力学习,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回报家庭。

参考资料:

《西部贫困大学生调查:透支35年收入上4年大学》:南方周末,2014年5月25日

《中国贫困大学生研究报告》:中南民族大学

《南方周末》:考上大学与一位父亲之死

《关于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肖波

《南方周末》:高等教育的高风险不容忽视

第一篇:大学生诚信调查报告

一、诚信对于大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诚信是每个人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本。恪守诚信是每个大学生每个人应当有的生存和发展理念之一。诚信的人必将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从而享有做人的尊严和发展事业服务社会的机遇。每一个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都应该认真地分析评价一下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理念,把诚信这两

个字刻进我们心灵的深处,用一生的言行去实践它。只有当我们对于诚信的修养提高了,我们的人生才有可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更好地抓住每一个宝贵的人生际遇,让自己真正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二、大学生的诚信缺失问题表现

信的基本内涵,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周易》有“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孔子曾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见《论语·颜渊》)。古人关于“诚信”的上述代表性观点,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当前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如何呢?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行长曾痛心疾首地说:“从1999年起至今我们一共为我国的大学生提供了695万的国家助学贷款,然而至今年为止,拖欠贷款的比例还一直徘徊在20%—40%之间。我们是怀着一颗炽热的心送出我们的帮助的,但收获的结果却令人心寒。”因贷款按期归还违约率太高,国家助学贷款曾一度暂停,到才重新启动,并新增了大学生毕业两年后必须开始还款的要求,也就成为助学贷款还款的首个高峰年。央行征信管理局的一分调查调查显示,在个人征信系统建立之前,大学生毕业后不能按时归还助学贷款的比例较高,某些地方违约率达30%。我想,除了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暂时没有找到工作,无能力偿还外,更深层次更本质的原因可能是:大学生诚信的“危机”。与此同时,目前社会上假文凭、假证书、假学术之风也刮及高雅校园,难怪莘莘学子为之躁动不安,急功近利,一些学生不守诺言、作风虚浮、毕业违约等不良现象有所抬头,“诚实守信”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被抛于九霄云外,这样培养出来的“建设者”、“接班人”要么是营养不良,要么是底气不足,总之是“跛脚”的。此外,大学生(请收藏好范文 网:WwW.HAowOrD.coM)就业的诚信问题尤为严重:

1、推荐时虚报材料。部分毕业生为了能在众多应聘者中用人单位的注意和重视,使出浑身解数使自己的材料精彩夺目、完美无缺以至言过其实。如伪造课程成绩、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级考试证书;虚构在学校期间的任职情况,编造社会实践经历;采取“偷梁换柱”的方法摇身一变,变成“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

2、面试中自我拔高

部分毕业生在面试中面对招聘主管人员的提问时,对自己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夸夸其谈,结果到了实际工作中,用人单位发现其十分普通平淡。再如一些毕业生再接到面试通知时害怕自己不能通过而叫其他人代替面试。

3、部分大学生随意毁约

现在学校一般要求好范文在三四月份就要找好签约单位,以便把毕业生的各种关系转到新单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毕业生会先找一个可以签约的单位签约以求得缓冲,一旦有更好的单位接收,他们就马上跳槽。毕业生这种边签约边毁约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给用人单位造成了损失

三、关于解决问题的建议

大学生是社会高素质人才,将担当社会重任。而面对另人担忧的大学生诚信问题,解决大学生诚信问题迫不及待。

1、通过法制强制规定。

立法建制是关键,应抓紧进行信用立法和信用制度建设,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信用社会。政府要着手制定、完善和贯彻执行能充分体现诚实信用体系的法律法规,用以规范政府、企业、个人的行为,以法律形式约束社会的各种行为。在现行的法律中,都应有明确的、要求主体诚实信用的具体条款。对违法者的处置,也要有明确的定性、定量的法律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征信管理处有关人士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已将大学生助学贷款情况纳入了个人信用体系中。某位大学生一旦有违约行为,即会被记录在案,在今后的房贷、车贷、留学、创业,甚至就业中都会受到限制。

2、学校诚信教育

开展诚信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诚信素质。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要求高目标,但要从低起点,从基本行为抓起。要培养大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平等竞争的意识,独立自主人格和对规则的虔诚态度,让他们在日常的同学交往中、在学习和考试过程中做到言行一致、拒绝作弊、诚实守信,并逐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学校树立以诚信为本的观念,进一步加强管理,杜绝种种不诚信现象的发生。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不能仅仅停留于口号,停留于课堂灌输,停留于形式,而应从学校管理、教师形象上做起,以学校的诚信、教师的诚信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调查中反映出种种诚信缺失问题,让我们担心,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各个领域的骨干,如果大学生诚信缺失了,我们还怎么谈社会的道德建设呢?国家还能有什么发展呢?诚信对创业如此重要,我会让它伴我永远!!!

第二篇:大学生诚信调查报告

一、调查中反映的问题

80%的同学认为校园不诚信问题非常严重,在问卷中所提到的不诚信现象中,调查结果不禁让我们瞠目结舌,100%的人做过或见到周围人做的,可见校园诚信缺失问题的严重性,这让我们不得不对诚信问题引起高度的关注。

面对大学生诚信严重缺失问题,建立诚信档案是否势在必行?73%的同学认为应该建立,15%认为没必要。很多人认为对于诚信好的同学建立会有帮助,而对诚信不好的同学一定会起到反面作用,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诚信者的优势啊。

诚信是否影响就业?75%认为一定会,25%认为不一定,没有人认为不会。而诚信是否能成为就业的主要条件,53%的同学认为一定会,28%认为可能会,只有少数人认为不会。

通过这次调查反映了很多问题。但留给我们确是更多的思考,为什么诚信问题变得如此严重,究竟根源是什么?

二、原因分析

1、历史积淀的负面影响是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历史根源.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虽然形成了诸如“童叟无欺,公平交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诚信的经典之句,但在封建社会长期的封建制度专制下。剥削阶级贪图享受的思想和消极腐败的现象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加之历史上“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老实人吃亏”等俗语古训,导致人们在潜意识中诚信意识的扭曲。诚信的基本要求是真实,无真实则无诚信。因此,“历史积淀中的负面影响确实还在影响着当代大学生,而且这种影响还具有“世袭”的趋势。

2、现实中失信成本偏低是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

当前,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固然很多,而失信成本偏底则是最直接原因。“所谓失信成本,是指失信者因失信行为而付出的代价”。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市场

经济在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领域和认知领域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准则被运用与人际关系中,效率的优先和利润的最大化成为人们评价一切的准绳.经济上的急功近利,必然造成道德上的惟利是图,从而不可避免地使一些人公德心淡漠和行为方式失范,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规范被物质化、功利化。这种现象存在于社会的广泛领域。从经济领域中的假冒伪掠产品冲斥市场、坑蒙拐骗经营,到社会政治领域中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欺上瞒下、搞形式主义、浮夸虚报;从教育界的教师不安心教书、搞第二职业,领导只讲不做、失信于师生到学生考试时的替考、作弊等等,这些失信行为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很大的收益,也就是说,现实社会中失信者所付出的成本远远小于守信所付出的成本。因此,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消极现象极大地腐蚀着大学生的灵魂,使得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有无所适从之势,从而导致了当代大学生诚信的滑坡。

3、教育机制、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是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

首先,学校在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引导,忽视学生在德育工程中的主题地位。学校的德育工作往往习惯于通过批评、禁止等行政手段来规范学生的行动,而不善于形成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熏陶;习惯于具高临下对学生提出种种要求,而不善于从学生角度进行分析,以心理咨询的方法来引导学生。

其次,在评价机制上,存在着重知轻德的现象,把道德简单地用各种数据来量化衡量,只重结果,不重过程,造成“老实人吃亏”的后果。这种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一些误导,使他们错误地认为,只要自己能够获得好的成绩,至于用什么手段、什么方法都是次要的。从学生考试作弊到偷盗自行车屡屡得手,从学生综合测评作假到后勤采购“黑心棉”事件的屡屡得逞,所有这些虚假行为,客观上助长了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加剧了诚信缺失的泛滥.

再次,高校管理体制上的不完善给大学生不守信以可乘之机。高校中的许多管理领域和部门存在着许多弊端和漏洞,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校决策制度不完善。一方面学生对学校、学院乃至本年级的重大决策、诸如重要学生干部的任用事项、综合测评的依据、学生入党、保送研究生的程序等等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落实不到位;另一方面,民主集中制形同虚设。少数人决定重大决策的事情在学生中经常发生,特别是在一些与学生关系特别密切的职能部门,存在着严重的饿工作无序、制度缺乏、管理松散监督不力等弊端。二是监督约束机制不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制定以后,缺乏有效的实施与监督,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诚信缺失学生的侥幸心理。

第三篇:大学生诚信调查报告

一、调查中反映的问题

80%的同学认为校园不诚信问题非常严重,在问卷中所提到的不诚信现象中,调查结果不禁让我们瞠目结舌,100%的人做过或见到周围人做的,可见校园诚信缺失问题的严重性,这让我们不得不对诚信问题引起高度的关注,大学生诚信调查报告。

面对大学生诚信严重缺失问题,建立诚信档案是否势在必行?73%的同学认为应该建立,15%认为没必要。很多人认为对于诚信好的同学建立会有帮助,而对诚信不好的同学一定会起到反面作用,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诚信者的优势啊。

诚信是否影响就业?75%认为一定会,25%认为不一定,没有人认为不会。而诚信是否能成为就业的主要条件,53%的同学认为一定会,28%认为可能会,只有少数人认为不会。

通过这次调查反映了很多问题。但留给我们确是更多的思考,为什么诚信问题变得如此严重,究竟根源是什么?

二、原因分析

1、历史积淀的负面影响是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历史根源.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虽然形成了诸如“童叟无欺,公平交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诚信的经典之句,但在封建社会长期的封建制度专制下。剥削阶级贪图享受的思想和消极腐败的现象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加之历史上“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老实人吃亏”等俗语古训,导致人们在潜意识中诚信意识的扭曲。诚信的基本要求是真实,无真实则无诚信。因此,“历史积淀中的负面影响确实还在影响着当代大学生,而且这种影响还具有“世袭”的趋势。

2、现实中失信成本偏低是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

当前,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固然很多,而失信成本偏底则是最直接原因。“所谓失信成本,是指失信者因失信行为而付出的代价”。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在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领域和认知领域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准则被运用与人际关系中,效率的优先和利润的最大化成为人们评价一切的准绳.经济上的急功近利,必然造成道德上的惟利是图,从而不可避免地使一些人公德心淡漠和行为方式失范,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规范被物质化、功利化,调查报告《大学生诚信调查报告》。 这种现象存在于社会的广泛领域。从经济领域中的假冒伪掠产品冲斥市场、坑蒙拐骗经营,到社会政治领域中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欺上瞒下、搞形式主义、浮夸虚报;从教育界的教师不安心教书、搞第二职业,领导只讲不做、失信于师生到学生考试时的替考、作弊等等,这些失信行为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很大的收益,也就是说,现实社会中失信者所付出的成本远远小于守信所付出的成本。因此,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消极现象极大地腐蚀着大学生的灵魂,使得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有无所适从之势,从而导致了当代大学生诚信的滑坡。

3、教育机制、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是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

首先,学校在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引导,忽视学生在德育工程中的主题地位。学校的德育工作往往习惯于通过批评、禁止等行政手段来规范学生的行动,而不善于形成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熏陶;习惯于具高临下对学生提出种种要求,而不善于从学生角度进行分析,以心理咨询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其次,在评价机制上,存在着重知轻德的现象,把道德简单地用各种数据来量化衡量,只重结果,不重过程,造成“老实人吃亏”的后果。这种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一些误导,使他们错误地认为,只要自己能够获得好的成绩,至于用什么手段、什么方法都是次要的。从学生考试作弊到偷盗自行车屡屡得手,从学生综合测评作假到后勤采购“黑心棉”事件的屡屡得逞,所有这些虚假行为,客观上助长了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加剧了诚信缺失的泛滥.再次,高校管理体制上的不完善给大学生不守信以可乘之机。高校中的许多管理领域和部门存在着许多弊端和漏洞,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校决策制度不完善。一方面学生对学校、学院乃至本年级的重大决策、诸如重要学生干部的任用事项、综合测评的依据、学生入党、保送研究生的程序等等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落实不到位;另一方面,民主集中制形同虚设。少数人决定重大决策的事情在学生中经常发生,特别是在一些与学生关系特别密切的职能部门,存在着严重的饿工作无序、制度缺乏、管理松散监督不力等弊端。二是监督约束机制不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制定以后,缺乏有效的实施与监督,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诚信缺失学生的侥幸心理。

第四篇:大学生诚信调查报告

大学生诚信调查报告

数据来源:本报告数据均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获得。调查问卷共设计十个题目。考虑到自己设计题目不够全面、客观,故从网络上摘抄十个题目组成本问卷。问卷分性别、个人对诚信的理解、个人的诚信行为、周围的诚信氛围等方面,基本上具有全面性。问卷发放范围均在校大学生,共回收有效问卷42份,涉及多所高校,多个专业,同学们也积极配合,问卷结果具有真实性、客观性。综合来看,本报告所依据信息来源还是可靠、有说服力的,应当能基本上反映大学生的诚信状况。

信息分析:从调查数据来看,80%同学对诚信问题很重视;42%认为诚信是“言必行、行必果;”52 %的同学允许特殊情况下有失信行为,可以看出,同学们平时还是比较重视诚信的,诚信在大学生心中有相当分量;在学校是否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问题中,42 %同学认为仅是考前宣讲形式主义,无实质作用;38%的同学尚不清楚,说明学校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有所欠缺,尚待加强;95%同学认为诚信度较高依次是家人、朋友、老师,其中家人占69%,说明家人对大学生诚信观念影响较大,可能是幼年受家庭教育的影响较大;在看到同学作弊时,33%的同学回避、64%的同学气愤并沉默着、3%的同学

希望多人举报,42名同学中佚名举报的仅有1人,看了同学们对诚信尚没有强大的承担的勇气;在第七题中共有83%的同学会为奖学金,拿学分去作弊,一些同学在面对诱惑时,诚信立场不够坚定,在不得不对同学说谎话后,64 %的同学感到愧疚,并设法弥补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这种行为是值得肯定的,72 %的同学认为大学生总体情况一般且有50%的同学认为社会大环境有关说明社会上 的有些不诚信行为还是对校园产生了较大冲击。

结论措施:(1)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地诚信问题还是较为关注重视的,当在受到一些环境的影响、诱惑时,立场可能不太坚定,同学们对诚信问题的承担在小范围内还行,拿到大环境承担的勇气还不够,还有待提高,学校在诚信教育中的角色有待加强,总体来说,大学生群体的诚信状况较好。

(2)提高诚信度可以从两个总的方面入手:一、从家庭、朋友、学校多接受有关诚信的熏陶,提升个人诚信意愿; 二、从社会大环境加强诚信建设,为敢于、勇于诚信,想诚信的同学给予榜样或勇气去支持。

愿诚信在大学校园里开花,结果,为社会营造诚信的春天!

p.s总策划:朱亚伟

收集数据:朱强、袁昶杰 撰稿:赵焱锋

统计:努尔艾力、马国云 问卷设计:王盛瑶

第五篇:关于大学生诚信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诚信问题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4年11月20日-2014年12月10日

组织人:张小龙

组员:赵庆传 袁帅帅 袁帅 张小龙 杨苏鹤 徐斌

执笔人:徐斌

调查方式:对象调查

调查内容:大学生与恋人(赵庆传)

大学生与家人(袁帅帅)

大学生与陌生人(袁帅)

大学生与朋友(杨苏鹤)

调查范围:大学生的生活圈

调查报告后的反思:张小龙 徐斌

恋人之间的诚信问题

本小组设计了5个问题

调查对象,本班宿舍,以及打篮球,认识的一些校内同学

问题一.恋人之间能否撒谎?

a.绝对不能(8%)

b.善意的可以(91%)

c.无所谓(1%)

问题二.约会迟到是否要找各种理由?

a.说明事实.尽可能下次早作准备(75%)

b.找各种理由及借口(20%)

c.不解释(5%)

问题三.关于恋人之间消费的问题

a.aa 制(81%)

b.男的应该经常付(3%)

c.根据双方经济情况而定(16%)

问题四.是不是每件事都得向双方交代?

a.是(8%)

b.不是,选好的(3%)

c.不是,选有意义的 (89%)

问题五.发现对方不好的习惯时该不该指出?

a.改用合理的方式(98%)

b.不该,爱他(她)就爱她的全部(2%)

针对以上五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很多恋人的相处中,采取的方式都是比较合理的,不过也有少数人选择时比较片面,不合理。

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诚信问题

通过对同班同院和同校同学的面对面交流,使我认识到,75%的学生缺乏与家长的交流。30%的同学和家长的亲情淡薄。

很多同学都同意这一看法,他们的家长一直认为他们在大学里好好学习,过着一个学生的正常生活。而并不知道他们或不去怀疑他们在大学里逃课、上网玩游戏、谈恋爱。所以说家长一般对自己孩子的大学生活是不了解的。

反过来说,大多说学生虽然知道自己父母如何辛苦的工作,过着怎样的生活。但知道却不理解、不谅解。不能与父母同甘共苦,而把自己潇洒的、舒适的大学生活建立在父母的勤劳和艰辛上。

总的来说,家长和孩子缺乏沟通甚至没有沟通,家长对孩子的爱失去了方向。而孩子们对家长的爱深深埋藏,没有付出行动。通过我们的调查,我希望学生和家长能够有更多的沟通和理解。只有通过这些沟通才能增进学生和家长的理解,加深学生和家长的亲情。

同学与陌生人之间的诚信调查报告

关于同学与陌生人之间的诚信情况,我和同学们做了一些调查。通过从大学生中任意抽取一些人进行调查,他们认为骗子太多,容易受骗。而且他们还提到现在熟人之间的诚信问题都悬,更何况陌生人呢?他们说,在学期初,很多同学由于缺乏经验,随便在路上发传单的人那里留下联系方式,结果收到xxx培训班等类似的骚扰。有的打

学生比较单纯,信以为真,去参加什么免费的讲座,结果被忽悠的掏光了身上的现金。回来才后悔,所以他们总结一句话:防人之心不可无,尤其是陌生人。当然也有部分同学讲与陌生人之间也要有诚信,社会上,不可能都是坏人,如果对好人不讲诚信。岂不让人心寒。他们认为我们要有自我保护保护意识就行了。

通过调查,我得到了以下数据,有89%的人认为与陌生人不能讲诚信,有9%的人认为应该讲,还有2%的人认为要因人而异,通过对他们的第一印象来决定。

通过对大学生与陌生人的诚信的调查,我发现,现在的大学生由于身边太多的骗局而对社会感到害怕,不愿去相信别人,一个缺乏信任的民族会变成怎样,当人与人之间加上了一层膜,那么我们会过得开心吗?我们应该反省,是我们错了还是社会错了??

同学与同学之间诚信情况报告

针对大学生同学与同学之间诚信这个问题,我在我们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以便更好了解大学生之间的诚信情况。

就“你认为自己对待同学诚信吗?”这个问题有75.1%的同学认为自己对待同学足够诚信有部分同学回答“比较诚信”这说明现在大学生之间还是较为诚信的,同学之间还是以诚信想待的。在关于“不诚信的事情在同学之间出现的频率高吗?”有超过90%的同学选择了低,这说明同学之间还是守信用的,说了就要认真的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而这秘密会有一小部分同学知道,在问及“你会把别人的秘密说出来吗?”有81.2%的同学选择了不会,有部分同学选择了视情况而定,从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会帮别人保守秘密,不回去侵犯别人隐私,在问及“借了别人的钱,你会记得主动并且如期归还吗?”有76.3%的同学回答是,还有部分同学写的是“自己有可能记不住,但是别人提醒就立即归还”这说明同学之间的信用是很重要的,同时相互间的信任是不可缺的,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善的,再问到“你对同学是否有过不诚信的行为”时,有83.6%的同学回答有,说明大部分同学或多或少有过不诚信行为,也许是出于种种原因。

通过这次调查,虽然调查范围很有限但或多或少也能反映出一些问题。从这次调查中,我总结出:现在同学间还是较为诚信的,不会违反自己说的话,说出的大都会去完成,但是,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同学之间有时会存在一些不诚信现象,虽然频率很低,但也值得我们去思考,我觉得,同学之间应该坦诚相待,这样才能共同进步。

总结与反思

通过这次对诚信的调查,很多问题值得深思,诚信像是一个震动的波,要让其传得更远,需要多方面的共振,从个人出发得做到一下几点:

1、互相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隐形的诚信。不唱高调,从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出发,在向对方许诺时,看清自己的能力能否办成这件事。

2、怎样将个人对利益的追求与诚信之间架起最为稳固的桥梁,而对利益的诱惑,以诚为本。这或许还要提高每个公民的素质。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支主力军,应作表率,建立起完善,真确的诚信观。

3、对待有些善意的谎言,不能一概而论。诚信的最终目的是双方或对方的利益,尊严,达到能承受的平衡点。对家人,老师,长辈,诚信显得尤为重要,更要我们找到平衡点,不能对人生路上的指引者犯诚信的问题,不然自己走的那条路,将成为自己最坏的选择。

4、从高中到大学,也算是一种飞跃,有了质的变化。自己肩上挑起的责任更是重大,大学生恋爱观,必须坚持“互助互爱”,恋爱是双方达成共鸣的结果,用恋爱牟利的人有,必须认识到利用感情算计自己钱包的人存在,改善对恋爱的认识,这时诚信在恋爱中更为重要的是“诚”,唯有以“诚”相待,彼此之间的“信”才能确立起来,当恋爱与金钱或地位相冲突时,要能在精神上和物质上找到平衡点。

此报告仅为大学生生活的小圈子之间调查。

2014.11.28

第一篇:大学生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人们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发生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能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改革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有力地抵制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腐朽思想,防止种种迷失方向的危险,振奋起全国各族人民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用几代人的努力建设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重大考验。尤其是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党农村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今天,在中国加入wto组织后,世界各种文化思潮必将冲击着我国的思想文化阵地,因此,能否搞好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影响到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与稳定。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均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在的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流是好的,但也还存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容乐观,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亟待加强和改进。

因此趁着暑假我们就对加强我们县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我主义采用的是探访、问卷调查以及上网查阅的形式展开的。调查人群:包括我县的大街上的人群。此外我也向村长了解了一些情况。

首先我们先要了解什么是精神文明建设,它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这两个方面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纳为理想建设、道德建设和纪律建设三个方面。其中,理想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纪律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保证。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本方面,它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那为什吗要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呢?通过调查分析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以来确定了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的目标和方针,党的十六大更是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没有农民的小康,也就没有国家的小康。要将这宏伟的蓝图变为美好的现实,首要的是广大农民要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要有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这种坚定的信念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来自精神文明建设所提供的精神动力。有人可能会说,农民用不着讲理想,非凡是现在的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各种各的田,各赚各的钱,讲不讲理想影响不大,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理想是人的精神支柱,好比人体的“脊柱”和大厦的支柱,没有它,人就不能竖立和行走,大厦就会倒塌。一个没有理想的人,就像没有灵魂一样。作为一名农民,假如不讲理想,就不可能自觉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只有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在农民群众中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正确的人生导向,才能改变农村面貌,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不苦干不行,光靠大干苦干也不行,而要苦干加巧干,采用先进的经营方式和耕作方式,积极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实现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现在农村经济文化落后,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和半文盲。这种状况不改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不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就会因缺乏智力支持难以达到。文盲不除,科技难兴。只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的文化教育卫生和科技事业,不断开发农村智力资源,使农村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农村经济的发展才能从粗放经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发动起来,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在农村改革和发展中,并不是每一个农民和基层干部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都能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并不是对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都能摆得正、处理得好,并不是对改革中的一些新事物都能很快接受和认同。有的对某些政策心有疑虑,或担心政策变而不敢执行。有的因某些政策可能使自己的眼前利益暂时受到影响就想不通,有情绪,不愿执行,甚至公开抵制。有的不顾国家和集体,只顾自己,甚至不择手段坑国家、损集体、肥自己。有的地方歪风邪气盛行,赌博、封建迷信成风,农民手中好不轻易攒起来的一些钱,都用在歪风邪气上了。要改变这种状况,把农民的思想觉悟提高一步,把农民的心拢到一块,把广大农民的心思和积极性凝聚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中来,就必须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做好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毛主席曾说过,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只有这样,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也只有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户、做到人,并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造就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型农民。

了解了这些我又拜访了村长,找他了解了一些情况。据村长介绍,为加强我们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县里也采取了不少措施,这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县里给各个村里村都安了广播,每天定期播放一些国家新闻,有意无意的让村民关心国家大事,让村民们真正的融入国家生活,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国家主人。此外为了丰富村民的生活,县里还组织每个月在村里放电影,还时不时的举行一些文化义演,让村民积极参与其中,丰富文化生活。虽然政府部门已经采取措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但是问题还是存在的。通过调查我觉得主要有几方面:一是公民道德意识不强,不文明不道德现象屡有发生。有些市民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及生活垃圾,不文明行车乘车,语言和行为粗俗,社区街道、景区景点等公共设施屡遭损坏或丢失。

二是思想认识不到位,缺乏建设动力。一些干部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软任务”,不如物质文明,摸得着,看得见,体现政绩明显,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其次一些同志存在模糊意识,把文明创建等同于单一的卫生整治,有的只在检查验收时做点表面文章,没有在改变农村面貌、提升农民素质上狠下功夫。再则制定政策时有失偏差,文明村镇是一级党委、政府综合性的最高荣誉,但往往不能同生态村镇、整治村镇相比,与之相应的配套奖励资金标准过低。

三是农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当前很多农民普遍认为,现在搞的是市场经济,就是要想方设法多挣钱,精神文明建设无足轻重,与自己无关。这些思想的存在固然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认识不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基层对精神文明

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缺乏相应的组织机构,没能充分调动起农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是政府对城市文化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城市文化场所及设施十分落后。县内高雅的文化娱乐场所和社区的文化设施很少。目前,我县内还没有一个标准化草坪体育场。图书馆剧院的建设更是远远不如其他地方。再则是对我县现有的文化遗产不重视,师家沟清代民居是非常有意义的古建筑,但是当地居民却没有意识到,没有好好保护。这也是县政府的忽视造成的。对于这些问题我也有自己的一些拙见。首先我觉得应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只有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自觉地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大对农民群众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二是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教育,重点是加强文化科学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的渗透和培训;三是进一步深化“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等活动,积极拓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绿色家庭、好婆媳、好邻里等评选活动,弘扬社会正气,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四是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让他们真正融入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中去。其次加强对政府人员的培训,端正他们的态度,真正做到为新农村建设着想而不仅仅是应付。再则是政府部门应该加强投资力度,多建设一些文化设施,多关注本县的文化遗产的建设。

总之,此次调查我学到了很多,也希望我的调查能给我县的建设带来一些启示。

第二篇:大学生调查报告的体会

大学生调研报告的体会

作者:许若娜 系部:工程管理系 专业:房地产经营与估价 年级:房地产a1101

指导老师:张文晖

在这个寒假里,我对**市户籍制度改革情况进行了了解。作为一名社会的公民,也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需要了解我国国情和国家制度,为以后为我国做出贡献打好基础。这次调研给了我这个机会,让我了解到我市的户籍制度改革开局不错,虽然难度很大,但总体推进还是顺利的,整体态势良好。转户人口无论从年龄段、区域分布和产业布局来看,和原来的设想总体是一致的,改革是符合城市发展要求的,人们的需求的,但在一小部分人们眼中改革要达到的目标认为还是不太符合理想的这种现状、户籍制度改革的影响力和户籍制度改革所存在的问题,看到了我户籍制度改革给我们国家带来的未来。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实践活动已成为一种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能的有效方式,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形式。亲身实践能够使我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好良好的基础。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各方面才能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在实践中成才,学有所用,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在这次调查中,我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然后网上搜集历年的户籍制度和从2014年开始的改革的户籍制度,两者作对比,进行分析解剖,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古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问卷调查和网上查资料使我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通过这次对**市户籍制度改革情况的调查了解,让我对我国的国家制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我以后的学习打好一定的基础。

这次的调研,让我学会了许多。首先,在设计问卷的时候,要考虑很多因素,问题要有针对性,简单明了,符合实际,题型不宜过于单一等。然后,是自己的性格问题了,不要过于胆小,要大胆向路人发起提问,并要找到能说服他们理由让他们做问卷,态度要好,讲话要大声,不要扭扭捏捏,说话小声得像老鼠一样。最后在分析调研结果的时候要客观公正,多查阅和了解相关资料信息,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思想去考虑理解,出现问题,不要凭单方面去分析,要在多个角度去分析它。有时候图表是最能够表达意思东西,不要光凭文字去对比两者的不同,要通过各种通道获取图表来帮助我们来分析,找出原因,并结合当前我国实际水平和未来前景,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这次调研让我体会到了一份调研报告的来之不易以及它的重要性,所以我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要更加努力,不仅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并多多了解国家时事,为自己的未来和能更报效国家打好基石。

第三篇:大学生调查报告格式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tim(来源说明好范 文网:WWW.HAowOrD.coM)es;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第四篇:大学生调查报告

在思想道德中,社会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贴近我们生活实际的。它在第一时间体现一个人的素质涵养,同时又无处不在地伴随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针对当今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我们做了一次社会调查。

总体情况

调查显示,现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比较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院长武东生说:“今天的大学生是值得肯定的,与八九十年代相比,社会的进步在大学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9.2%的人对当代大学生的总体评价是“思想先进,有知识,有文化,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差”。只有17.79%的人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和社会实践报告能力强,有社会责任感。”这就表明,在公德认识方面,大学生普遍表现得好。对基本的公德行为和范畴,他们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在具体表现的方面还有待提高,而且这种“知行脱节”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愈趋明显。

助人为乐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的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等广为流传的格言。人有三乐: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最快乐的事情,是博爱的表现,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殷切期盼。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将是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大学生应当“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帮助他人。

在本次调查当中,对于社会公益活动有57.75%的人选择“经常参加”,有37.97%的人选择“没兴趣,出于任务,偶尔应付”,另外有4.28%的人选择“不参加”。参加公益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良好表现,它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不太喜欢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同学,社会也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与引导。

代大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很少接触社会,很少涉及世事纷争,也因此保存着那颗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我们的一个关于无偿献血的个人访谈中,接受采访者回答每个问题都干脆利落,毫不犹豫。献血时她自主争先,她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当我们问到:“有人说献血很危险,甚至有可能感染疾病,你想过吗?”她回答很干脆:“没有,没想过。我只觉得我自己身体很好,抽点血没关系,何况还有很多人挣扎在死亡边缘,正等着我们献血来抢救呢!”从我们的调查数据中也显示,对于无偿献血,有58.63%的同学积极参与,还有36.31%的同学想去,但没时间,只有10.06%的同学认为这是医院在挣钱,不去献。

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尊重师长,主动让座等。在我们的调查中,84.54%的被调查者在路上见到老师都会主动问好。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尊师重教的认知程度较高,且能付诸行动。而在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只有49.47%的被调查者会积极让座,48.47%的人会视情况而定,偶尔让座。这说明广大大学生对让座这一行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二者之和占了97.94%,但能始终如一,坚持将道德认知转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却只有半数。这说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文明礼貌这一点上的素质还需提高一个新的档次。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我们周边环境的日益改善,大学生逐渐意识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根据调查了解,当外出制造了垃圾却暂时找不到垃圾箱时,有87.05%的同学会“找到垃圾箱后再丢”,有6.22%的人选择“随手丢掉”,另外有6.74%的人可能碍于面子,会“找个角落再丢”。在不破坏环境卫生这方面,大部分同学还做得不错,即能“独善其身”。然而对于真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环境保护时,我们大学生做得还远不够,即不能“兼济天下”。比如,当看到地上有垃圾时,只有5.73%的人会马上弄干净,而有80.21%的人想弄干净但最终没做,其余14.06%的人干脆不理它。分析其原因,我们发现现在的大学生爱面子,觉得那些俗规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个人做很别扭,所以在可以选择逃避的时候尽量逃避。对于以上这些现象,我们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大学生都应该行动起来,不要以为是丢面子的事情,其实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没面子。21世纪需要的是“弯腰精神”,多弯一次腰就给世界多一份洁净。另外,对于校园盛行的“课桌文化”,我们应持坚决反对的态度。在我们做任何事情前应想想它可能造成的后果与影响,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的实践是提高人们社会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人员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响,这就需要用纪律与法规来维持。大学生应当全面了解各项法律法规,熟知校纪校规,牢固法制观念,“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自觉遵守相关纪律和法规。然而,当代大学生遵纪守法状况并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考试作弊更是屡见不鲜。在我们关于考试舞弊的调查中,竟有93.2%的同学认为舞弊不足为怪,能够泰然处之。在2014年南京某高校的一次调查中,居然有56.7%的人根本不相信有从未作弊的大学生的存在!这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道德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规则意识不强。许多大学生过早的有了世故圆滑、投机取巧的意识。诚然,要改变这一现状不仅要靠社会的正确引导,更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自己增强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自觉自主地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第五篇:贫困大学生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

一年一度的高考落幕了,从六月到八月,可谓是高考月,随着今年高考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远,伴随着即将入学的大学生们,无论是即将成大学生的,还是已经成为大学生的,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随着高校招生的逐年扩大,给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当然也包括在为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苦苦奋斗的贫困生们,也许在他们的眼里,只有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才是唯一的出路,才能最终改变他们的命运。在贫困大学生的问题日益变得严峻,已经成为了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时,高考前后各大媒体也不断地对此类问题进行报道时,也许被报道出来的贫困生们,将得到社会的关注,也许他们的命运也会因此而得到改变,但他们只是许许多多的(贫困生中比较幸运的,还有更多的贫困大学生,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

国家为了保障贫困大学生不会因为学费问题而读不起大学,不能完成自己的学业,又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最普遍的也许就是国家助学贷款,但贫困生在申请的时候是否顺利?又会出现什么新的问题呢?助学贷款有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发挥它的最大作用呢?

入学之后,贫困大学生们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毕业之后他们又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呢?

暑假期间我利用在家的时间在当地民政部门以及贫困生家庭做了以下调查,贫困生入学难的问题在经济本不发达的农村成为了更加严重的问题,学费也成为了农民肩上的又一负担,使农村贫困生问题又与农民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

正文:

一、高考之后的困扰

也许是长期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广大中国家长的心里仍然存在着这样一种想法:“学而优则仕”,学习好就是好学生就有能力,学习好就意味着将来会有一个好的前途……在城里人的脑子里这种想法尚且流行,更别说在知识,经济普遍不发达的农村,只有把学上好了才有出路,这种想法更是深入人心。对于家庭不富裕的学生来说,这一点更成了他们摆脱困境的出路,甚至被认为是唯一的出路。

在我的印象之中,从小到大班里学习成绩好的好像总是那几个,而且那几个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贫困生。他们的家庭一年的收入只有白领家庭一个月的工资,甚至还要少,而这些家庭的收入一大半都用于孩子的读书上。这些贫困生从小就被灌输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过上好的生活,才能摆脱贫困,摆脱做农民的命运。因此这些贫困生在学校里面的成绩一般都很优秀,他们将读书不仅仅是看成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多的是他们走出贫困的一种手段。但这也只是总体情况,并不是每一个贫困生的学习成绩都是比较优秀的,这一部分的贫困生由于家庭的贫穷只好带着他们的读书梦,并希望它能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实现,从而这种思想不断地继承下去。

由于贫困,这些学生们在择校时,尽管自己的分数很高,他们考虑的首先因素往往就转移到学校的学费多少上,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暑期,我深入农村接触了不少贫困生,他们之中有成绩非常好的,也有高考落榜的。其中有一位留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到他家去的时候,是个早晨,我走了大概三个小时的山路。路上很少有人家,不过(只有一个感觉,就是我一直沿河上的,一段行程之后,在路人的指引下,我看见了一座用黄泥制成的土砖建筑的房屋。进去以后,林青(化名)和他母亲热情地接待了我,林青是一个挺活泼的人,很健谈。他今年已上大二,在西北工业大学读书。

“我填志愿时,只考虑了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我不能上一个太差的大学,另一方面,学费是一个我不能不考虑的问题,所以我只能选择西北方向的学校,我不希望给家庭带来更多的负担。”

林青在大学的成绩不错,接连四个学期都拿了奖学金,林青还有一个妹妹在读高中。据林青的母亲说,林青的父亲在外务工,她在家务农,一年的收入加起来也不过五六千块钱。除掉家里的日常开销,根本就无力供两个孩子读书。林青在无奈之下只好申请了助学贷款。在农村似乎家家户户都除了务农之外,还有一种赚钱的方式,没事的时候就摸锡纸,据说一打锡纸大概有一千多张,可以卖10元,平均一下,一张锡纸还不到一分钱,一天下来摸的熟练的也就一百来张。不光是这样,夏天的时候锡纸由于高温,常常会发出一种刺鼻的气味。林青的母亲没事的时候也就靠这个赚点钱,另外还制作一点香找人代销。就是这样也还不能满足林青的大学学费,更不用说生活费了。林青在大学里,不光要学习,还要做兼职。

“我这个学期带了两份家教,勉强能够安排好时间,使学习与工作能够同时进行。“

对于林青这样的学生来说,学费问题是家里的主演负担。但他总算是金榜题名,跨进了大学的大门。同时对于那些家庭状况不好,学习成绩又不怎么理想的学生来说,存在的问题就更多了。

二、进入大学之后的困扰。

今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下大力气构筑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原来为家长揪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贫困生入学难、在校读书难的现象已经有了较大改观。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设立国家助学贷款。但是这项措施实施的到底怎么样?有没有真正的解决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呢?

过去,助学贷款政策为解决贫困高考生的大学经济难题发挥了重要作用,通常人们认为,经济越困难的家庭越愿意选择贷款,但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关于贫困声问题的调查中,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意外地发现,贫困高考声对助学贷款的需求呈两头细中间粗的“纺锤状”分布:

分析认为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低收入家庭的贫困的学生更需要社会的资助,而中等收入家庭的孩子因为还贷款能力更强,对还贷能力的自信决定了他们更愿意申请助学贷款。而对于家庭收入稍高的贫困学生来说,上大学后勤工俭学等方式补贴生活费或者学费的选择更为突出,毕竟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在该群体中相对较强。

报告披漏的一组数据让人感到吃惊。调查显示,截至2014年8月,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是1561余万人,其中贫困大学生405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6%。

然而,截至2014年底全部大学生中,获得助学贷款的比例约为11.4%,约有178万贫困大学生未能取得助学贷款.

三、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南方周末曾刊登过这样一篇报道《毕业陷学债泥潭就业如镜花水月》,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深刻描叙了西部大学生的就业情况:

同样的大学学费,在西部,这相当于一个强劳动力35年的收入

同样的就业压力,在西部,这或许意味着多年待业靠搬砖头谋生

知识没能改变他们的命运,相反可能加剧了他们的困境

这一切,急需引起社会各界的警惕和关注

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504万人,是1998年的4.7倍,高校在校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有教育专家分析,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只用4年时间就走过了美国27年的历程,堪称壮举。

如此快速的扩招,在给更多人上大学机会的同时,后遗症也难以避免地开始频频发作,在西部贫困地区症状更为明显。

与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相比,贫困毕业生多来自穷乡僻壤或城镇低保家庭,没有可恃的经济基础;没有可依靠的“人脉”,只能靠自身奋斗;免得不菲的就业成本,背负着个人的夙愿、家庭的寄托,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

因此,贫困毕业生的就业行为取向显示出迫于生计、更为务实的特点。

——毕业后发展的选择。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贫困生更趋向尽快分担家庭的重担,回报自己的家人。因此,贫困生考研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选择了直接就业。笔者对华中地区10所高校所做的专题调查表明,应届毕业贫困生考研的比例比非贫困生低40%左右。

四、小结

综上所述,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在农村,大学的学费支出

成为了农民的主要负担,从而与农民问题又联系在一起;贫困大学生在将国家助学贷款作为学费来源以后,从而又引发的助学贷款的申请的问题,进而涉及到整个贷款体制的问题;贫困大学生毕业以后能不能按照约定偿还贷款,又会引起以后的助学贷款的发放问题;四年大学毕业以后,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贫困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要为了自己的生存奔波,在学业的完成上又将面临与常人不同的困难,有些贫困生过于看重奖学金,从而忽略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引起贫困生就业难的问题。贫困不仅仅给大学生带来的是经济问题,还在很大程度上是引起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与大学生犯罪也息息相关。贫困大学生问题不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问题,它的解决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努力与帮助,同时,我认为更加重要的是,贫困大学生应该要一个健康的心态,一颗感恩的心,“人穷志不穷”努力学习,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回报家庭。

参考资料:

《西部贫困大学生调查:透支35年收入上4年大学》:南方周末,2014年5月25日

《中国贫困大学生研究报告》:中南民族大学

《南方周末》:考上大学与一位父亲之死

《关于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肖波

《南方周末》:高等教育的高风险不容忽视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