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水门事件”:权力、名利与真相】水门事件的法治意义
 

【“水门事件”:权力、名利与真相】水门事件的法治意义

发布时间:2019-06-12 04:29:47 影响了:

  “水门事件一直是美国人生活的一部分,它在小说、电影中,也在儿童读物和流行乐曲中,那是我们身上刚刚愈合的伤口,依然留着稚嫩的疤痕。”  ——《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费舍尔
  “水门事件一直是美国人生活的一部分,它在小说、电影中,也在儿童读物和流行乐曲中,那是我们身上刚刚愈合的伤口,依然留着稚嫩的疤痕。”水门事件发生40周年之际,一批以该事件为背景的小说、传记陆续问世,《华盛顿邮报》(以下简称《邮报》)也推出了新的专栏,专栏作家费舍尔做了这番评述。然而在众声喧哗中,长期笼罩在水门事件上的重重迷雾并未散去,至今仍吸引着人们不断去探究和接近历史的真实。
  是谁揭开了真相?
  1972年6月17日凌晨,五名潜入水门大厦民主党总部的“窃贼”被抓;1974年8月9日,尼克松正式宣布辞去总统职务。水门案发生后的头几个月里,并没有受到美国新闻界的太多关注。盖洛普民意调查公司的调查表明,当时只有52%的美国人知道“水门”这个词。到1972年10月,《邮报》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的“调查”在神秘莫测的“深喉”——联邦调查局副局长马克?费尔特帮助下取得了突破,引起舆论关注。10月25日,他们继续发表了题为《证实尼克松的高级助手与秘密基金的联系》的“深度报道”,确立了尼克松总统办公室主任哈尔德曼与事件的关联。一直对事件保持淡定的电视媒体这才跟进。10月27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晚间新闻在22分钟的节目中用14分钟报道了水门事件,并大量引用《邮报》报道内容和政府对《邮报》控告的答复。《邮报》女老板格雷厄姆在自传中写下了那一天的心情——“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内心的喜悦和解脱”。
  但是美国媒体的水门报道并没有由此形成热潮。1972年11月初尼克松以压倒优势当选连任后,消息来源一度枯竭,媒体和民众对水门案的热情都在下降。这时,美国法院的调查和审理使得媒体报道又出现新的更大的突破。1973年初,水门作案人之一詹姆斯?麦科德给美国特区法院法官约翰?西里加写信,承认自己迫于压力在水门案中作了伪证,表示愿意说出真相以换取宽大。从此,水门事件成为新闻热点。《纽约时报》的西摩?赫什、《洛杉机时报》的杰克?纳尔逊、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丹?拉瑟等都成了这场新闻战中的干将。随后,这一新闻的热度又由于国会对案件的直接介入而进一步升温。
  水门报道的高潮是在1973年7月16日以后。那一天,总统助理亚历山大?巴特菲尔德对参议院特别调查委员会说出了惊人的机密:自1970年以来,尼克松把他在白宫办公室的所有谈话都秘密地录了音。美国新闻界沸腾了,它们与司法调查同步投入了白热化的“录音带之战”。1974年7月24日,美国最高法院表决,迫使尼克松将他所有的录音带交给法官。此后,一切都无可挽回了。国会以压倒多数通过弹劾提案,提出了弹劾尼克松的三大理由:阻挠司法程序、滥用行政职权、抗拒国会传讯。8月8日,尼克松宣布次日辞职。
  尼克松败给了谁
  虽然在漫长的政治生涯中饱受媒体之苦,尼克松并不认为自己是被媒体和记者打败的。他认为水门事件只是一个因自己粗心大意的“悲剧性错误”被政治对手利用而导致的“联合仇杀”,是一场政治斗争而非黑白分明的是非之争。媒体只是众多政敌“联合仇杀”行动中的小角色。而所谓的错误,“不过是按我所理解的政治游戏规则行事,没有给竞选团队设立更高的道德标准使他们不会去做(窃听)那样的事。”
  尼克松一直不愿面对的事实是,正是他以权势者的傲慢坚定地掩盖真相的努力,为政治对手的“仇杀”提供了最大的武器。从一开始,尼克松阵营对水门事件的策略就是完美切割和彻底否认,坚决撇清白宫与水门案的干系。一面给媒体扣帽子,把紧盯水门案的《邮报》说成竞选对手麦戈文阵营的打手,另一面又利用权势给媒体施压。当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开始用较长时段播出水门专题,尼克松的助理立刻给它的老板佩利打电话,结果哥广不得不调整节目内容。尼克松成功连任后,不是致力于弥平选举造成的分裂,而是“立即转向复仇和加强他的权力”,《邮报》首当其冲成了惩罚对象,白宫不给《邮报》独家采访的机会,不参加邮报的编辑午餐,不许邮报记者报道白宫社会活动,甚至准备刁难《邮报》公司属下电视台的执照更新。1972年12月,尼克松甚至有计划地与匹兹堡右翼富豪查德?梅隆?斯凯夫接触,让后者准备购买整个《邮报》。《邮报》的股价在几个星期之内从38美元跌到16美元,市值少了一半多。这一切,使《邮报》女老板格雷厄姆同样产生了面临“仇杀”的恐惧,她在回忆录中写道,“这是我们特别孤立的时刻”,感觉就像“一个士兵被一个端着**的敌人穷追不舍”,“跟白宫那帮人斗争四年多所产生的沮丧情绪用语言是不能表达的”。
  1973年当国会和司法体系终于撬开了水门丑闻的大门时,尼克松和他的高级助手们尽管被迫承认错误,却仍坚守为总统卸责的立场,一再粉饰掩盖,最后被迫交出的关键录音带中却有18分钟内容被神秘消去。其结果是越来越大的被动和窘迫,终致一败涂地,尼克松在屈辱中离开他热爱的政治舞台。今天看来,应该可以说,当年推倒尼克松的各种力量中,最大的还是他自己和他的团队。他们一以贯之的掩盖真相的企图,最终使整个事件变得无可挽回。
  他们为何而战
  水门事件25周年时,当年的“反派”角色、五位“水门窃贼”的直接指挥者戈登?利迪意气风发地回到当年事发现场主持节目,这时他已是拥有众多粉丝的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在现场观众的热情欢呼中,他不无自豪地忆述自己当年的“勇气”和“坚定”,宁愿坐牢也坚决保守秘密。同在节目现场的参议院水门事件调查委员会顾问达什听后淡淡一笑说:“这又是在制造神话了。”因为他深知,利迪当年之所以不说,是因为有人给了他封口费,与勇气没多大关系。
  利迪因水门案被判20年徒刑,坐了四年多牢后被假释回家,后来写了发行百万册的自传《意志》,成为著名的电台和电视台谈话节目主持人,还出演电影,成为美国名人。水门案的经历是他各种进账的源头活水,难怪《纽约时报》资深记者和评论员克莱恩斯在评论该事件时会感叹:“丑行在这里总是能得到丰厚回报。”
  而当年的正派角色们更是名利双收。1974年初,水门结局还未明朗之际,《邮报》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就合作出版了《总统班底》一书,轻松获得书商支付的100万美元。2003年,他们又以500万美元的价格将他们在水门事件采访期间的250多本袖珍笔记本、备忘录、新闻草稿、剪报、电影手稿、照片及大事记等转给得克萨斯大学哈里?蓝塞姆人类研究中心。这些资料从2005年初开始向公众开放。
  至于神秘的“深喉”,也在2005年通过《名利场》杂志公开了身份,他就是当年的联邦调查局副局长马克?费尔特。2012年3月,记者出身的美国历史学家赫尔兰出版了专门研究这位“深喉”的新著《泄密:马克?费尔特为何作了“深喉”》,通过对当事人的访谈、政府解密文件和尼克松录音带,他证明了费尔特当年泄密的动机决不像他自己说的那么高尚。在胡佛死后,他热切地想坐上的局长宝座被尼克松派来的亲信格雷抢去,而当年泄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打击格雷的威信。至于费尔特为何选择在92岁高龄公开身份,大概也不脱名利二字。据《名利场》杂志编辑大卫?弗伦德透露,早在2003年费尔特就通过律师向该杂志表示,“深喉”希望通过该杂志披露身份以换取一笔报酬。杂志社未接受条件,费尔特在寻求其他出版商未果的情况下,才回到《名利场》杂志,于2005年自揭谜底。
  40年后的今天,仍在不断增加的回忆录、公开文件、研究著作和音像资料,甚至小说,成了我们接近水门事件和美国政治内幕的宝库。然而,当我们真正进入这座宝库时,看到的不是通往历史真相的光明大道,而是令人迷惑的诸多岔路。对同一事件的各种迥然不同的叙述和评论,至今仍在考验着世人的判断力。于是,这宝库更像是一座迷宫。这也正是40年后水门事件依然令人着迷的原因所在吧。当然,我们也需要想想,当年这幕历史大戏背后的种种机制和价值观,有多少至今仍在上演。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