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网络文学如何研究 [网络文学:如何定位与研究]
 

网络文学如何研究 [网络文学:如何定位与研究]

发布时间:2019-06-13 04:20:10 影响了:

  以大众文学为归属  新的生产机制是关键  编辑:中国网络文学热热闹闹走过十余年,冷静下来以后发现,最根本的关于网络文学的角色定位问题尚有待澄清。换句话说,我们应该放在哪一个坐标系来考察网络文学?
  王祥:网络文学显示出无穷的可能性,人们甚至期望它能够承担起更多的功能,把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互比照,就暗含了希望“传统”的对面,是一个孕育先锋、创新、自由的新天地。而那原本是“先锋文学”的使命。“网络文学”,如果强调的是其传媒的互联网属性,那么它对应的命名应该是印刷出版文学;如果指的是在互联网上特别是小说原创网站上,以付费阅读版权经营为主要产业方式组织生产的网络小说,那么它的属性是大众文学,它对应的是严肃文学或“纯文学”。
  至今为止能够产业化,进而不断再生产的网络小说,主要形态是类型化小说,玄幻、武侠,都市言情,历史军事等。定位网络小说的坐标系,应该是东西方神话,传奇,中国明清小说,现代武侠小说,西方玄幻、魔幻小说+市场化类型化电影等艺术形式,它是以传统的故事情节写作手法为主的类型化小说新军,是在继承了前述这些艺术传统的基础上,才得以迅速成长起来的。
  庄庸:更有效地理解网络文学,应该包括三部分:一是类型小说;二是虚构的原创文学(诗歌,散文以及传统意义上的中短篇小说)和非虚构的历史文化类作品:三是以段子(如微博体)、“帖子”(如直播体、跟帖)和博文,微博为主的“新语体”。后者虽然不在人们惯常理解的文学范畴,但它们已经成为现在网络文学创作实践的新载体、新形式和新元素,因为它们对阅读、表达,分享一体化的新机制的活力表现得最明显,这种机制解放了文学的“生产力”——对于文学作品而言,言语即生产力。
  以类型小说为主导
  格局确立与超越的可能
  编辑:动辄数百万字的类型小说占据了“网络文学”的丰导地位,是否也是生产和传播机制决定的?如何看待长篇类型小说的“独大”?
  王祥:这与现在盛行的网络小说的盈利模式有关,读者付费跟随阅读,作者不断更新,形成了一种当下性,现场感的阅读体验,读者能够及时介入作品的产生过程,这种参与感,现场感对读者有很强的吸附力。对于作者也会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然而这种盈利模式就很难运用在诗歌,散文、中短篇小说的“生产”中。
  邵燕君:虽然在资本的大力运作下,目前中国的网络文学成为以类型小说为主导的大众通俗文学基地,但也不是铁板一块。受众细分的市场机制和互联网的技术支持,使得各类带有亚文化色彩的小众文学一直拥有生存空间。豆瓣网2011年底推出的“豆瓣阅读”板块,绕过了文学期刊和出版社,以鲜明的“纯文学”立场发表诸多中短篇小说,并在半年内完成了从免费阅读到付费阅读的模式运行,或许将是网络“纯文学”的一种道路探索。
  编辑:当前对网络文学普遍的质疑集中在两点,一是阅读过程中的快感能否转化成精神上的提振功能,二是它不够“文学”,出文学精品难。
  邵燕君:网络文学当前的主体是类型文学。类型化其实有一个好处,它保证你的作品及格,你如果遵守了这个类型的成规,你不一定写得好,但是你写不坏,你总能够有通道,让读者进来。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对类型不应该避讳,网络文学的抱负应该是先做好类型文学,超越性的类型文学只能出现在出口而不是入口,不是拒绝进去的,而是进去又出来的。
  陈村:全民写作跟文学的关系并不紧密,如同群众性歌唱与声乐艺术并不等同,这是一种个人生活方式。既然文学作品的产生,流通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它的消费也在突变。现在说不好到底什么形式会长存,但从趋势看,印刷将如毛笔般奢侈,有从作者直接到读者的倾向,且作品诞生后有望永远在线,等待读者。其间最为头痛的是越来越泛滥的侵权。此病不除,职业写作和守法网站均无生存空间。
  王祥:对网络文学价值的评估,应该建立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以公允的立场,认知它已经做到什么,可以期待什么,以及不应该苛求什么。这是网络小说功能定位的关键因素。在读者主权的网络世界,满足人的愿望的作品比较容易直接呈现、群聚,作者与读者彼此迅速发现,相互激励,市场定位鲜明,因此也刺激带动了手机阅读与类型化文学图书的出版市场,一些优秀网络小说事实上已经取得了不俗的艺术成就。
  先进入后研究
  期待相匹配的批评方法
  编辑:与其他国家的网络文学发展状况相比,中国网络文学热的背后有哪些特殊的原因?
  邵燕君:中国网络文学的势头都远非欧美日韩等网络同样发达的国家可比,这和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起来的文艺生产体制有必然关系。首先,市场化在文艺生产领域始终不够充分,网络文学的出现终于使中国的通俗文化消费者有了一个本土基地。其次,文化政策管理的相对宽松,也使各种“出位”的内容可以在这里存身,尤其对价值观倾向“非主流”的“80后”,“90后”群体具有吸引力。另外,暴露在今天消费文化层面上的空缺,是主流文学整合能力失效的表征。
  编辑:网络文学需要怎样的批评和研究?它的困难和突破在哪里?
  陈村:跟之前的艺术样式一样,所有的批评。最后都是时间的批评,只有它是最公正的。
  庄庸:网络文学的写作场中其实充满着“草根评论”,许多评论极其到位和专业。但仍缺乏一种“体系”,“框架”和“模式”来把那些碎片、微文本和个体批评,整合成一种“网络文学批评的范式”。而且,我们缺少与网络文学一起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同辈评论家,网络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逐渐抹平以前的地域特征、文化趣味特征等,而开始呈现出代际创作的重要表征。
  邵燕君:目前的网络文学研究存在着几种有问题的倾向。一种是盲目西化,照搬西方的“超文本”理论,偏于抽象化和观念化,与中国的实际情况不搭界。另一种是精英本位,以一种本质化的“文学性”来要求网络文学,结论必然是缺乏艺术性和精神深度。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尤其在理论资源的援引和立场上,也存在着几种类似的问题倾向。一种是对后现代理论的简单套用,一种是对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立场的惯性继承。还有一种是过于简单地肯定文学的娱乐性和逃避现实的特征,某种意义上是大众文化批评的颠倒。所谓提问的问题和提问的方式影响着答案,这样的研究基本是外在于网络文学的,不可能挖掘出其潜力。
  研究网络文学,首先要理解网络文学,进入网络文学。目前最大的困难是,受过文学批评训练的研究者不了解网络文学,而了解网络文学的“精英粉丝”和正在出现的“职业书评人”(如盛大文学近日重金招聘的“白金书评人”)缺乏系统的理论训练,在学术体系内也没有话语权。至于突破,我特别同意韩国学者崔宰溶倡导的学者以“学者粉丝”的身份进行“介入性分析”。理论研究者要以“外地人”的谦虚态度,向网络文学的“土著们”学习,倾听他们几乎是本能地使用着的“土著理论”,然后,将它们加工(或翻译)成严密的学术语言和学术理论,最后,将这个辩证的学术理论还给网络文学。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