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语文课堂教学的四种结束技法] 工笔技法被分为哪四种
 

[语文课堂教学的四种结束技法] 工笔技法被分为哪四种

发布时间:2019-06-19 03:58:04 影响了:

  “凤头、猪肚、豹尾”一直为古代文人行文作诗所推崇。明代谢榛曾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意思就是说,一篇文章的开篇要响亮、美丽,让人为之一震;文章的结尾要富有韵味,让人回味无穷,可以说是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这一要求也适合语文课堂,我们称好的结尾为“豹尾”,就是要求课堂收尾像豹子尾巴一样富有力量,令人回味无穷,收获颇丰。
  课堂教学的结束技法是教师在教学任务完成后,恰到好处地对本节课的知识、要求进行概括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形成体系,提升教学效果的行为方式、方法。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尝试着运用以下的一些课堂结束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留白法
  老子言:“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老子》)
  语文老师根据方案实施教学时,可缩减一部分教学时间,把一部分时间留下,由学生自己自由支配。这从表面看老师仿佛不作为、“无为”,可是这样做的目的却是让学生“有为”。我们不可以老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自己的讲授束缚住学生,让作业练习捆住学生,让题海淹没学生,我们要做的是要尊重学生,让他们的个性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假如我们在教学时,适当“留白”,学生则可以利用这段空白时间用心地去诵读、尽情地去讨论、大胆地去质疑。这样一定能使学生感觉到,这段空白是老师有意给我们的。在这段空白里学生就会表现出一种对知识、对能力的渴求欲,而不是放任自流。此刻,对我们老师而言则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笔者曾在一堂课的最后5分钟,安排了文学欣赏这样一个环节,其中一位学生错误地将《乡愁》说成是席慕容的诗。开始时笔者并未指出他的错误,而是让小组内的成员讨论、评价。组内同学很快发现了该同学的这个错误,他们不仅快速地了解了《乡愁》的真正作者,并且对余光中及其他一些台湾诗人又进行了一些讨论,可以说这最后的留白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动了起来,所以恰到好处地利用空白“无为施教”,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正是“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教师虽然“无为”,可是学生却可以做到“无不为”,甚至可以是“大有作为”。
  二、画龙点睛法
  我们在教学一些文本、段落时,可以先实施一些铺垫性的教学工作,比如先具体阐述、尽情地去描绘,最后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文章主旨、课堂重点,好像我们在画龙时先不点睛,“点之则飞去矣”。这样,在关键处加以讲解、分析,就有“点石成金”的效果,犹如神来之笔,“一石击破水中天”,让学生产生顿悟感;或者“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一下抓住了课堂、文本的关键。
  笔者在教学庄子的《庖丁解牛》一文时,首先对文中的生僻字进行了认读;然后,从“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一句进行翻译、讲解,当讲到“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这一结束句时,话锋突转,提出一问题:“文惠君在听了‘庖丁之言’后,得到了什么养生之道呢?我们读后又受到了什么新的启示呢?”正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便激烈地讨论开了,而当其欲解而难解之时,再予以点化:“这则寓言的落脚点不是在‘解牛’,而是‘得养生焉’。在庄周看来,人类社会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以‘无厚入有间’,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这就是他的养生之道。作为寓言故事,我们读后,应该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解牛’时就会游刃有余”。
  这样的结束语,就像“画龙点睛”,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养生观,而且使其领悟了庄周的智慧。
  三、朗读设置法
  一些文本,语言精彩流畅,方便诵读,而且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所以课堂教学结束时,诵读文本则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与学生讨论“怎样对待同学之间的友谊”的这一内容时,鼓励同学们相互间建立高尚、纯洁的友谊。在课堂结尾时,带领同学们朗诵了一首从《高中生》上转抄的《友谊,你在哪里》的诗,在学生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其诗为:
  友谊,不是隐藏在神秘王国的公主,也不是随意使用或丢弃的抹布;她像时间和青春一样,失去时才懂得珍惜和爱护。友谊,人生最美好的东西,你究竟在哪里?就在钟子期倾听俞伯牙的琴声里。在蔡邕倒屐出迎王粲的身影里,在鲁迅与瞿秋白难分彼此的文笔里,在托尔斯泰给异国的罗曼·罗兰深情挥毫长达38页地书信里,在歌德和席勒两颗文学巨星相互给予第二次青春的激动里,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并肩战斗中,两颗伟大灵魂的融合升华里。友谊,人生最美好的花朵,就开放在那块真诚的沃土里,开放在那片热情地阳光里,开放在互相支持的春风里,开放在善于谅解的雨露里,开放在七彩人生的灿烂里。
  这优美的诗句,崇高的境界,读后余音不绝,撼人心扉,令人回味。
  四、解疑答问法
  南宋大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学习不可无疑,每一堂课如果教者能启发学生对所授知识不理解或理解不透而提出问题,及时解疑答问,则能使学生学有所获,学而无疑。
  如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在每堂课结束之前留下几分钟让学生提问,成为了他的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一次,他正在给学生们上课。那生动的演讲、透彻的解说和抑扬顿挫的语调及有力的手势,把学生们的注意力深深地吸引住了。赫胥黎讲完了预定的人类学课程,这时离下课的时间不多了,他便问学生:“大家对今天讲课的内容还有哪些问题不清楚?”学生们纷纷提出了一些问题,赫胥黎一一做了简要的回答。由于培养了学生经常向老师提问请教的良好习惯,以至于在有一堂课将结束时,出现了这样一则趣闻:“学生们还有什么问题不清楚?”一位学生站起来,“老师,只有一部分不清楚”。赫胥黎问学生是哪个部分,学生说:“老师,就是您站在我和黑板中间遮住了我的视线的那一部分。”顿时,全班同学都对老师发出了敬爱和善意的笑声。赫胥黎自己也笑了。
  当然,除上述列举之外,课堂教学结尾的形式还有很多种形式,如学以致用法、活动练习法、思索悬念法、情感激励法、归纳概括法等。无论哪种方法,设置的时间不宜太短或太长,因需而设,恰到好处。总之,课堂结尾是一门艺术,好的结尾会使教学成果在归纳中得以升华,在练习中得以巩固。
  作者单位:江苏省石庄高级中学(226500)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