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课改,应该重视语文课堂讨论的有效性]湖北课改网
 

[课改,应该重视语文课堂讨论的有效性]湖北课改网

发布时间:2019-06-23 04:04:12 影响了:

  【摘 要】语文课堂讨论,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形式,在凸现学生课堂的主体性中,彰显其能力与个性,激发其潜质与创新,培养其审美与思辨。从五点着手:一是讨论的基础是让学生自主确立探讨的问题;二是讨论的前提是关注过程而不是直接的答案;三是讨论的条件是要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时空;四是讨论的关键是师生双边的互动;五是讨论的题目不必拘泥于狭义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重视;讨论;有效
  语文课上,师生的双边互动讨论是必不可少的。有效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创设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的讨论平台,促进课堂教学“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的开展。在当前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课堂的有效性是全体教师追求的境界。它排斥传统最单纯的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或是让学生提问的模式,教师对不沾边教学目的问题可以一概不理,而专心于捕捉能够纳入目标的纲纲问题。课堂讨论应成为指导学生并培养他们形成独立探究的习惯以及思辨素养的形式。那么,如何才能使语文课堂的讨论更加有效?首先,我们需要教师经过预设和生成的构建,形成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交流,互相启发探讨,以寻求获取真知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方法。具体说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第一,课堂讨论的基本是让学生自主确立探讨的问题。问题可以经过老师与学生“激烈争辩”而获得,这个做法是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经常用的“招法”,这种“自然而然”式的探究语文的乐趣为许多老师所津津乐道与学习,课堂讨论的重点是一个过程体系的演绎而不是如何得到正确答案猜测与等待。比如,学生对《春》(作者:朱自清)一文中三种花的排列顺序自主确立疑议则精彩纷呈,教师的意见认为是作者深思熟虑后缜密安排的结果;有的学生则认为是作者深厚的驾驭语言能力的水到渠成的境界,就像老马识途的一种本领,这种观点独特新颖,让大家打开眼界,为之一振,语文学习的趣味也陡然增浓起来。再如,中国当代诗《错误》(作者:郑愁予),在对这首抒情短诗的诗题的揣摩探究中,学生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人物——“我”、“你”的“错误”的多层含义是什么。学生从问题的内涵中很快注意到“我”和“你”是要讨论的两个角度,而“多层含义”则是提示学生讨论的多种性,可以不拘一格,自主发挥。当然教师作为主导角色就要驾驭好讨论的方向,不要见了龙头儿不见了龙尾。
  第二,课堂讨论的前提是教师预设好过程而不是拟定好最佳答案,不过在急需帮助的时刻,提供必要的资料,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比如,鲁迅先生的小说《药》结尾处对那只乌鸦的描写有何用意?讨论的过程热烈,最后有人说那只乌鸦是带有象征意义的,问题有一定深度。对此学生可能会立即进行讨论发表看法,也可能一时茫无头绪。这时,教师应给予适当提示学生不要急于回答问题,而应当细读文本和回忆鲁迅先生《自序》的一段文字:“……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当教师在把这段文字给学生朗读时,终使讨论的问题迎刃而解了。刘国正先生在《的教学处理》里也谈了看法:“……这里写乌鸦飞了,是写‘动’。但是它并没有按夏瑜母亲的祝愿飞到坟上去,而是飞到天上去了,这就说明夏瑜母亲的那种祝愿不过是一场空。这里,鲁迅先生对当时的中国民众的愚昧,是怀着深沉的悲哀的……这样用工笔重彩来描写这一‘飞’,是有道理的,里面也包含了鲁迅深沉的悲哀,说明夏瑜母亲由于愚昧,那种在梦幻中的追求终于破灭了,一定会破灭的。”
  第三,课堂讨论的条件是要给学生一个思想自由的时空。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在讨论中鼓励并安慰学生说:“想一想,再思考一下。”或说:“看法挺新颖的,能说说理由吗?”等等,允许学生自主去搜索材料,组织言辞,而不必担心一节课就这样纠缠在一两个问题中而“很低效”地过去。相反一些教师匆忙地让学生跳过这一过程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思考,教学效果反而大打折扣。
  学习是学生内心主体的感受过程,学生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没有充裕时间的独立思考作为保证,讨论的结果是欠深刻和充分的,充其量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使课堂讨论收效甚微。
  第四,课堂讨论的关键是师生的相互融入。课堂讨论不是学生讨论、教师旁观,而是师生双边合作,教学相长。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和调控,课堂讨论将会变得杂乱无序,甚至盲目。当然教师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的施行者,教师的职责已从传授学生知识,告诉学生“真理”,转向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做好导演和参谋,做一位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学生”。
  第五,语文的教学目标本文篇的教学目标外自然是有意外的教学“插曲”的。譬如,对鲁迅先生小说《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之死”和对法国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的“马蒂尔德明白真相之后”的种种推测和假设,是教学过程中“意想不到”的生花妙想,如果我们认为这不是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把它抹杀,无疑于把一个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的机会抛弃,这个做法不符合语文教学的基本精神,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名言,真乃真知灼见。
  语文教学中,课堂讨论的顺利开展与期望它取得良好的教学生成是一致的,教师理解了新课程改革师生的角色内涵,认识了课堂讨论的实质,就能精心地灵活地设计课堂讨论中的每一个细节,这样就能有效地发挥课堂讨论的作用,真正体现了尊重学生主体,从而也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广西来宾市第四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