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经济效率最大化 将课堂效率最大化
 

经济效率最大化 将课堂效率最大化

发布时间:2019-07-04 04:11:56 影响了:

  江苏省规范办学行为“五严”明确规定要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这就意味着学生在校的时间大大缩短了;开齐开足各门课程,素质教育得到了加强,但文化课程的学习时间也相应减少;而且,以前的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学习的情况也不复存在。江苏“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高考模式确立了语文、数学、外语学科的重要性,其它的学科成绩不计入总分,就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了。这些学科的课时按规定只能是很少的,但是教学的内容没有发生变化,还是要在这有限的课时内将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内容教授给学生,还要保证学生能将一些重要的知识学懂甚至会运用,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难度。所以,要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只有想方设法,利用有限的时间,获取最大效益。
  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运用较好的方法来达到最佳的效果呢?本人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制定好合理的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好时间
  在每一学期的开始,我们都要进行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教学时间的安排。良好的教学计划的安排才能保证我们教学的有序进行,是取得高效益的前提。对于学业水平测试学科,一周的课时就只有很少的几节,我们要根据这学期的任务要求、学科进度,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来合理分配各个知识点的教学时间。对于要求高的,需要理解应用的知识点要安排多一点的时间进行教学巩固,甚至多安排一节习题课来解决一些疑难问题;而对于一些简单的,只要求识记的知识点则不需要安排太多的时间。
  二、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结构,将课堂效益最大化
  学生学习的关键在于课堂,课堂效率的高低决定了学生学习的优劣。一堂课45分钟,学生不可能在这么长的时间内都集中注意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能将注意力保持在一件事情上的时间最多只有20分钟左右,注意力集中一段时间后,它必然会发生转移的,这是现实存在的,这种情况我们是无法改变的,所以我们只能正视这种情况,尽可能设法将知识点在学生注意力集中时教给他们。而在注意力分散时就要善于运用合理的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引领过来,转入到下一个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段。比如我们很多有经验的老师都习惯于在课上偶尔讲一件有趣的事情,讲一个笑话,来活跃学生听课的气氛,对学生的听课起到了调节作用,学生听课也达到了劳逸结合的效果,学生在笑过之后,能将注意力再次更好地转移到学习上去。
  课堂上只是集中注意力还不够,我们教师还要将一堂课45分钟时间充分设计好,复习、新授、练习各安排多长时间也是有艺术性的,合理的时间安排会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比如我们学校有几位政治老师,形成了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短短几句话的引领后,时间就交给学生来进行,由学生来主持复习,新学内容也由学生根据预习提纲引导全体同学学习,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所有同学都有可能被同学要求讲述自己的观点,这样每个同学都不敢掉以轻心,全神贯注于课堂。这样课堂效益将达最大化。
  三、优化教学,做好内容取舍
  一节课的好坏,不仅仅在于课堂上的45分钟,课堂以外的时间也很重要。
  首先是备课,现在对教师的备课都有着详细的要求,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备学生、备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必不可少的,备课时一定要考虑进去,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确定新知识点的教法,时间安排以及所要达到的程度。
  对于教学内容的设置,因为不同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所不同的,所以教给他们的内容也要因人施教。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尽相同,理解能力强的需要教给他们的知识就要侧重理解一点,相对要有一定的难度,否则这部分学生就会满足现状,失去进取的机会;而对于理解能力不强的学生,只能以教给他们基础知识为主,适当加以提升。对于有的内容要舍弃,讲了也不懂的一定不要讲;对于学生的学习目标设计要科学,应该是让学生能够“跳一跳”便够得着的。
  四、课堂形式多样化,充分发挥课堂效益
  不管是什么学科,课堂的教学模式都不能一成不变。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可以有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如果没有变通,课堂就没有活力。合理的教学模式将使学生能够对不同的课堂形成相应良好的学习习惯,变换不同的教学模式也能使学生感到有新鲜感,乐于去学。比如在新授课中,仅仅是概念的学习,就可以采用学习自主学习的方式组织课堂;以理解性内容为主的内容就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需要老师进一步点拨,讲清重点难点,理解后再进行应用;新授课中有演示实验的,一定要将实验在课堂上进行现场展示,甚至让学生亲手去做,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实验探究的乐趣;习题课也应该做到所提倡的练—讲—练模式,通过学生的练习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要运用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效益发挥到极致。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