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垃圾分一分,广州美十分】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
 

【垃圾分一分,广州美十分】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

发布时间:2019-07-10 03:53:08 影响了:

  一、广州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概况  我国经济增长和城市人口增加使得垃圾产量正逐年上升,垃圾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噪声污染已成为急需解决的四大环境问题。2011年4月1日,广州开始执行国内首部垃圾分类条例《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一石激起千层浪,生活垃圾要怎么分才算环保,如何引导市民进行分类,力争分类率达标等,一时成为民间热议的话题。早在民国,广州环卫事业便走在全国前头,设有卫生局管理城市垃圾,并根据每个商户、家庭使用的垃圾桶数量来收取清洁费。 1998年,市环卫部门在越秀、荔湾等几个老城区的局部区域进行试点探索垃圾分类投放和收集,然后大范围推行。2000年,广州作为全国首批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8个试点城市之一,正式从政府层面推进这一工作,但成效甚微,垃圾混收混运混合处理现象依然十分普遍。因此,深化垃圾分类制度势在必行。
  (一)垃圾数量日益增加,混收混运污染严重
  近年来,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垃圾产量也急剧增加。据了解,广州日产垃圾在15000吨左右,仅中心城区日产垃圾就达到10000吨,而且还在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长。同时,传统混收混运的粗放处理模式不仅浪费垃圾中的有用成分,还增大垃圾资源化、无害化的难度,造成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土地资源的浪费。
  (二)垃圾分类效益明显,文明城市必然要求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是市容市貌建设的基础工作,更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体现。据美国环境专家内贝尔研究的结果,百分之九十的生活垃圾都是可回收的,这说明垃圾里蕴藏着巨大财富。实施垃圾分类,不仅是推进资源化进程,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挖掘垃圾资源潜在效益的必由之路,也是广州建设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的必然要求。
  (三) 居民分类意识和法规不健全,成为垃圾分类的障碍
  第一,分类基础设施缺乏,居民分类意识不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活垃圾成分趋于复杂,如果分类过于粗略,就难以引导人们分清垃圾的种类,给垃圾处理带来不便。目前的垃圾桶大多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类,普遍存在分类指导图例不明确或缺失的问题,许多地方还未按照分类要求设置四类垃圾桶。垃圾回收站、运输工具和处理设备也存在着数量缺乏、装备落后等问题,成为垃圾分类路上的绊脚石。此外,垃圾分类还需要居民有较为系统全面的分类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垃圾分类回收。目前,市民的分类收集意识并不高,认为在家中设置多个垃圾桶较为麻烦,公益性环保组织参与停留在宣传教育的阶段,志愿者发挥作用的渠道不够畅通, 这些对于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来说是一大障碍。
  第二,政策法规不健全,尚未实现全面产业化。相关制度不健全,导致垃圾分类投放行为不具有很强约束力。国家先后颁布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法规条例,但是大部分涉及生活垃圾管理的规定偏重于垃圾的清扫、收集、运输、处置及相关管理方面,极少涉及垃圾的分类回收,难以有效督促居民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同时,垃圾回收处理只有将输送、分类及其资源化输出形成产业化链条,才能长远发展。目前,垃圾从社区运送到垃圾处理站的过程中,分类回收和资源化程度并不高。许多以收购废品为生的人通过将资源垃圾出售给回收公司而谋生,间接推动了垃圾分类工作,但缺乏政府的主导推动和有效指导,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垃圾分类回收者,分类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二、垃圾分一分,广州美十分
  (一)垃圾分类小区试点先行,循序渐进提高市民参与度
  广州市将城市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类,但市民养成分类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现在利用媒体、网络、“西关小屋”等载体,立足机团单位和社区等基层一线,向群众广泛深入宣传分类知识,使垃圾分类的操作办法家喻户晓,形成一个“政府引导,全民参与,媒体关注”的良好局面。对于市民而言,最开始并不需要自行购买垃圾分类收容器,而只要把干、湿垃圾分开就可以,由环卫工人进行二次分拣。这是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原则,不仅有利于后续的再分类和回收,也提高了市民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近日,广州召开全市垃圾分类动员部署大会,正式启动垃圾分类,并在部分小区试点生活垃圾“垃圾费按袋计量收费”模式。试点小区的居民每天获得政府免费派发的2个专用垃圾袋:1个厨余垃圾袋,1个其他垃圾袋,均印有防伪标志,容量在10升至14升之间,用不同颜色区分。如果垃圾较多、免费派发的垃圾袋不够用,市民须自己掏钱另行购买专用垃圾袋,单价约为1元。广州此次垃圾分类新政借鉴的乃是台北的经验,其主要精髓就是采用“垃圾费随袋征收”这一经济杠杆,居民家庭排放的垃圾越多,付费就越多,反之,付费就少。目前,广州市每户居民每月需缴纳15元的环卫费,包括10元的卫生清运费和5元的垃圾处理费。试点期间,试点区域的居民缴费方式不变,奖励返还部分由财政补贴,初步方案为月配额垃圾袋用剩每个奖励0.5元,由政府补贴给物业,物业再决定返还形式。试点如果在广州全市推广的话,考虑取消15元环卫费。
  在广州市首个“垃圾不落地”试点小区——南华西街德和新社区,晚上8点前看不到垃圾桶,只放有花卉装饰街巷。每天11点到12点半以及下午6点到8点为垃圾投放时段,社区里就会响起《让我们荡起双桨歌声》的音乐,环卫工人开着装载垃圾桶的电瓶车到达,撤下架子上的的盆花,把绿色的厨余垃圾桶和灰色的其他垃圾桶放到花架上,居民便开始投放垃圾,全程由环卫工人在一旁指导和监督,帮助居民正确分类投放垃圾。大概一小时后,环卫工人又回到花架前,搬走装满垃圾的分类垃圾桶,将盆花放回花架子上。为了方便因下班晚而赶不上垃圾车的居民,社区从晚上8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撤走收集容器支架里摆放的装饰花卉,摆上垃圾桶供居民投放垃圾。每个周末,环卫工人会开着电瓶车播放《小城故事》音乐,提醒居民倒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同时,街道为了鼓励居民正确分类,还在居民正确投放垃圾后,从环卫工人在《支持垃圾分类登记册》上盖一个章,积满30个就能到居委会换一包可降解的垃圾袋,有效激发了居民的分类积极性。
  (二)总结试点经验,将先进成果逐步推广
  目前,广州市垃圾分类工作可根据“试点先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的思路来进行。广州市海珠区在辖内101个农贸市场、154所中小学校和24个党政机关同步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其中,南华西街德和新社区在全市各区中率先试行“垃圾不落地”,并建成社区厨余垃圾处理站,发动街坊参与垃圾分类回收,成效初显。如,为实现垃圾减量,广州市海珠区制定出台了垃圾分类专项经费支付方案,根据各街道的分类量和垃圾减量情况,采取以奖代拨的形式,实施差异化拨付垃圾分类专项经费,进一步提高街道对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推进力度,为解决“垃圾围城”保驾护航。据统计,2011年海珠区垃圾总量下降35636吨,减量6.01%;厨余垃圾分拣量8440吨,占垃圾总量的1.5%;南华西街厨余垃圾分类率达30%以上。
  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环卫部门的探索与研究,更有待于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垃圾分类任重而道远,也是广州后亚运、后创文时代的使命。垃圾封城,突围在即。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刻不容缓,需要全体市民积极行动起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垃圾分类回收及处置工作,争取实现“垃圾分一分,广州美十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许金红.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研究——基于美国厄巴纳城的经验分析[D].西北大学,2011.
  [2]袁满昌,张晨光,陈芳,章夏夏,贾子利.台湾省生活垃圾管理经验研究分析[J].环境卫生工程,2011.(04).
  [3]惠风和畅.广州垃圾分类VS日本垃圾分类[J].环境,2011.(06).
  [4]徐广利.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建议[J].环境卫生工程,2010.(06).
  [5]刘蜜,孟东秋.关于垃圾分类的探讨[J].山西建筑,2009.(16).
  [6]沈颖青.我国垃圾分类现状及对策建议[J].北方环境,2011.(08).
  [7]李皓.在台湾看垃圾的分类与收集[J].科技潮,2009.(04).
  [8]钱胜.台北:那些战胜垃圾的人们[J].环境保护,2011.(05).
  (责任编辑:黄荔)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