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语言语境 当代语境下水彩本土化语言
 

语言语境 当代语境下水彩本土化语言

发布时间:2019-07-11 03:49:13 影响了:

  【内容摘要】水彩要想走民族化道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则是必要的。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水彩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两者都是通过水的调节来表现颜色或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文章从形而上的审美方面的气韵、传神和形而下的技法方面对书法线条的借鉴探究水彩如何才能从书法中吸收营养,以深化其本土化过程。
  【关键词】本土化 水彩 书法 气韵生动 线条
  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表现出具有我国独特艺术魅力的水彩,这是水彩进入中国100多年以来画坛孜孜以求的目标。张英洪在《水彩画美论》序中说:“中国水彩也难有走向世纪的民族化道路,才是唯一最佳的出处。”①在水彩本土化语言的探索上,人们在技法或理论上,对水彩的本土化问题都做出了艰辛的努力。这些尝试与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水彩本土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大都还只是处在感性的认识和技法操作层面,少有理论上的建树,更谈不上在理论上形成有系统的体系。因此,在水彩本土化进程中,如何从书法中借鉴值得探讨。
  一、气韵生动,传神写意
  气韵是指书画的风格、意境。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尤其重视意境。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中云:“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②此言虽是论画,但同样适用于书法,只有功夫而无气韵,只是工匠之艺,绝非文人之艺。只有做到自然天成、不滞不执,才能如有神助,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气韵生动。
  水彩画以水为调色剂,强调水与色的自然融合,这与书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通过水对墨的调节,从而调整出作品不同的质感与不同的气韵,传达出不同的精神境界。中国人对水有着极深的感悟,从老子的“上善若水”“天下中柔者莫过于水,而能攻坚者又莫胜于水”的哲学观念,到孔子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诤谏之言,水最能表现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水也成为文人墨客、画家、书家用以表现性灵的手段。正因为此,使得水彩传入中国一开始便迅速被画家融入了中国精神。水彩画产生于欧洲,体现的是透视关系,趋向于写实性。而中国的艺术思想注重的是写意,注重对自然的感悟与自身修养、灵性的体现,强调作品的气韵生动。水彩艺术虽说是外来画种,但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应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体现中国本土特色,将人的情感、感悟融入到画作当中,讲求气韵生动、意境传神。而这种意境的表现不单单是为了整体服务,更重要的是通过虚实相生的哲学理念,给人以笔未到而意到、心知止而神欲行的奇妙感悟,从而表达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深远境界。
  当代水彩画家中,王维新、黄铁山、王涌等人的艺术作品体现的就是虚实相生、水色交融的人文意境,虽然他们的形式语言并不相同,但是他们通过本土的绘画语言表达中国的境界之美却是相同的。中国当代水彩艺术的发展现状告诉我们,要认真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探索“今中示古”的内涵与外延,把我们对生命的思考、对虚灵的认识与物象结合,形成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水彩艺术。中国的艺术向来以意境为最高,水彩要想融入到中国的文化当中,必须要对传统的虚实、气韵生动等哲学理念有深刻的理解,在有限的空间内表现无限的境界,用简单的一笔表现气吞山河的内涵,赋予水彩以中国特有的灵性,这也将成为水彩发展的光明大道。
  二、对书法线条的运用
  中国的书法和国画从本质上讲就是“线”的艺术。线条的表现力最强,境界也最高,线条是有灵性的,是能够表达各种情感与意境的,通过运笔的轻重缓急,以及手法上的丰富动作,可以表现出如音乐般的节奏与韵律。而通过线的不同处理方式和排列方式,也自然地表现出整幅作品的虚实变化以及意境情趣。如马蒂斯所说,“如果线条是诉诸心灵的,色彩是诉诸感情的,那你就该先画线条,等到心灵得到磨练后,它才能把色彩引向一条合乎理性的道路。”中国的书法艺术就是用线条来表情达意,诉诸心灵与感情。
  当然,西方人也很早就意识到了线的美,但由于西方人的逻辑思维习惯,他们关注的往往只是单纯的线的形式美,柏拉图就把直线和曲线看作是最美的形式;英国画家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中认为蛇形线最美,这些看法都没有使线摆脱几何图形的束缚,都没有赋予其生命力,更谈不上线条的表情达意的功能了。对于线的认知,西方人远远没有中国人认识得深刻。翻开古代书法理论,关于线条的表情达意比比皆是,如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评张旭草书时说“张旭善草书,不冶它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心中的喜怒、窘穷、忧悲、愉佚等情感,只要有动于心,必然通过线条表现出来,从而达到《书谱》所说的“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境界。中国书法这种中国本土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无论是笔墨、章法的运用,还是对线的独特处理,都参悟自然宇宙与万物品类之象,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表达了东方艺术的思维方式。
  对于当代水彩而言,完全可以从书法中借鉴线条的表现力,并深刻理解其中的笔墨章法,在水色的渲染中运用一波三折之变化,使线条的视觉效果体现出刚健而婀娜之感,以突破当前模式化的客观写实程式,将真情实感、生活经验、精神内涵融入到作品之中。如三维空间中的“克莱因瓶”在画布上让我们感悟到中国书法笔墨的韵味,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玄妙与博大,这何尝不是水彩发展的一条康庄大道。当代水彩也只有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相结合,用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力,才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水彩之路。
  中国在当代世界日显强大,本土文化已成为民族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当代艺术的发展也促使了新的文化形象与民族形象的融合,正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才得以用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方式来展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实力。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多民族的风土人情为水彩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笔墨当随时代”,新的时代要赋予水彩本土化语言新的文化内涵,而当代语境下,无论在水彩绘画技法,还是文化情怀的表达上,都必须全方位地审视,重塑文化与民族形象。
  注释:
  ①刘建东.水彩画美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②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119—158.
  作者单位:大庆师范学院艺术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系
  (责任编辑:贺秀梅)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