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从《逍遥游》看庄子的理想人格] 庄子的理想人格是什么
 

[从《逍遥游》看庄子的理想人格] 庄子的理想人格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9-07-13 03:51:00 影响了:

  一、独特的哲学传达方式及其形象意义  (一)庄子传达哲学思想的独特性  哲学是认知性的,是对世界和人生的理性认识和评判,在世界哲学史上诸多著名的哲学著作中,还没有哪一部作品像中国的《庄子》那样,用充满形象和情感的语言和故事来阐述深奥的哲学道理。“而这种哲学还在其超脱冷酷的外表之下,深深地透露着对人生、对生命感性的眷恋和爱护。庄子看透了人生和生死,但却并没有舍弃和否定它。”①庄子的《逍遥游》,分明就是一篇眷恋人生,珍惜生命和自由的郑重宣言。他把对生命的珍惜和对自由的执著追求庄严地寄寓于他所塑造的大鹏形象中,并三次郑重推出这一形象,让我们去深思他所要传达的思想。
  (二)“大鹏”形象三次重复出现的用意
  庄子之所以要用形象来表达哲学道理,是和他对言意关系的认识分不开的。庄子认为语言不能够准确表达人的思想,所以他要用寓言、重言、卮言来说明自己的哲学理念。
  在《逍遥游》一文中,庄子首先以寓言的方式,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荒诞不经但却雄伟奇丽的鲲鹏形象。庄子笔下的鲲,不知其几千里长,已经够大了,它可以遨游于大海之中,自由自在。但是它并不满足,它追求摆脱,追求境界的提升,追求更大的自由度。因此,它要化而为鹏,摆脱海水的限制,它目标远大,要徙于遥远的天池——南海。
  接着庄子再次用重言的方式,搬出了《齐谐》这本书来证明自己所说大鹏的真实性。
  第三次提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庄子运用了卮言的方式。他运用汤棘君臣问答的方式,再一次讲出这个故事。
  那么这个故事在短短的篇幅当中屡次地出现是为了什么呢?是要说明什么呢?那就是引起读者的重视,去思考他讲大鹏故事的用意。即如何超脱苦难世界,越过生死大关,去寻求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他把大鹏这一形象树立为一种理想人格的标本,鼓励人们去寻求精神境界的提升和绝对的精神自由。二、庄子“珍惜生命、追求自由”
  哲学思想提出的根源(一)庄子对现实人生的主观认知
  庄子为什么有着如此的想法呢?因为他看透了现实人生。他用《胠箧》这个故事来说明这个世界是一个荒谬的世界,是一个“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世界。他对现实有深刻地认识和尖锐地批判,不同于其他人只是从统治者的残暴来看问题,他更为透彻地指出,一切社会的礼法制度,道德准则,本质上只是维护统治的工具。他说“圣知仁义”就是锁牢箱子的手段,大盗窃国,“并其圣知仁义而窃之”。所以“窃钩者诸,窃国者侯。诸侯之门,而仁义焉存”。他对这个世界是失望的,是厌弃的。所以他告诉人们,不要为仁义礼智所束缚,那些都是统治者用来约束人民的工具,具有局限性,应该摆脱它。在他看来,只有人的生命得以保全,精神得以自由,才是最大的价值。庄子高扬生命价值的大旗,给精神自由以崇高的价值评判,无疑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伟大识见。
  (二)庄子生活的客观世界
  庄子不光对抗现实,而且反对人为物役,反对人被文明所异化。这一思想的产生是有其时代背景的。“庄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是一个天崩地坼,‘美好’的旧社会彻底瓦解,残酷的新制度已经来临的时代。保存着氏族传统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早期宗法社会已经崩溃,物质文明在迅速发展,历史在大踏步的前进,生产、消费在大规模的扩大,财富、享受、欲望在不断积累和增加,赤裸裸的剥削、掠夺、压迫日益剧烈。‘无耻者富,多信者显’,贪婪无耻,狡黠自私,阴险毒辣……文明进步所带来的罪恶和苦难怵目惊心,从来未有。人在日益被‘物’所统治,被自己所造成的财富、权势、野性、贪欲所统治,它们已经成为巨大的异己力量,主宰、支配、控制着人们的身心。”②(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三)庄子由此产生的哲学观念
  基于以上原因,庄子反对人为物役,要求人们摆脱一切羁绊,否定一切文明,回到原始状态,无知无识,浑浑噩噩,无意识,无目的,自自然然的生活。过“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生而不知其所以生”那样的生活。庄子深深悲叹人生一世劳碌奔波,心为形役,空无意义的生活状态。他反对为名,为利,为局限的家,为局限的国,去奋斗和牺牲。他以大鹏这一伟岸的形象告诉人们: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自身精神的绝对自由,追求人格理想的最终实现。他提出了无己、无功、无名的最佳的人生状态;至人、神人、圣人的理想人生标杆。让每一个人去探寻这一神秘的境界。
  三、庄子对自由之路的探索
  (一)“有待”和“无待”
  “有待”指人的某种愿望、要求的实现要受到一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谓“无待”,是指人的思想行为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庄子认为,“有待”是造成人生不能自由的根本原因。摆脱有待,达到无待,才能实现自由,获得逍遥游的自由境界。要达到无待,就要认识到,不是外在的客观条件或必然性束缚了人的自由,而是人自己的主观认识、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
  (二)“无待”的方法
  庄子讲到最彻底的“无待”的方法,即从精神上超脱一切自然和社会的限制,泯灭物我的对立,忘记一切,直到忘记自己。无己而后无所待,即“圣人无己”。“圣人”是庄子理想中的逍遥人格形象,其特征便是“无己”。能做到“无己”,就不会计较外在的功名利禄,不会在乎自己的存亡得失,自然是无待逍遥。
  庄子把对精神无限自由的追求,寄托在大鹏这个意象上,让这个伟岸的形象来引导我们,想所不敢想,引领我们进入精神的制高点。
  四、庄子对人生境界层次的划分
  人生的第一个层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使自己的行为合于社会角色的典范,并以此作为自我期许的最高目标,将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放在社会的需求之中,使自己成为社会中的理想人格。这种人格并非不好,问题在于他们把它当做人生的最终目的,一生被功名拘束。
  第二个层次则是宋荣子。宋荣子虽然做到了无功无名,不把社会价值放在心上,但是他仍然不能做到无己。因为他有己,所以还有自己与別人的分別,才会对第一种人“犹然笑之”。因此庄子才会说“犹有未树也”。
  第三层次的人是列子。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列子是道家的人物,他化除了社会人文的需求,做到了无功无名;他将精神放在自然事物上,投入了大自然之中,做到了无己。看起来好像是可以逍遥遨游于四方,其实仍要等待起风时才能乘风而去。这些在庄子眼中,都不是真正的逍遥。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