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叶问》传达出的武术精神:叶问学的什么武术
 

《叶问》传达出的武术精神:叶问学的什么武术

发布时间:2019-07-14 04:01:39 影响了:

  [摘 要]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深受传统文化的晕染,具有其独特的运动形式、技术特色和技击特色,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也就是中国武术精神。本文通过影片《叶问》来诠释中国武术精神的内涵,解读影片传达出的武术精神,明确中国武术精神对于中华武术发展的推动作用,发掘中华武术的魅力,旨在发扬中国传统武术,传播武术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关键词] 武术精神;内涵;武德
   影片《叶问》讲述一代宗师叶问拒绝屈服于日军的威吓,并用双拳唤醒广大中国人的团结心和抗争意志的事迹,再现了一代宗师叶问高超的武学修为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影片一经放映,票房飘红,掀起了学习“咏春拳”的狂潮,传播了“尚武崇德”的武术精神,展现出中国武术的魅力,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影片深受观众喜爱,一举拿下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动作设计奖、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提名奖以及金马影展最佳动作设计奖等多项大奖。之所以取得如此佳绩,一方面离不开甄子丹、任达华等一线演员的高超演技,另一方面主要是由于影片所传达出的武术精神和民族气概激发了观众的共鸣。武术精神是中国武术的核心,是推动中华武术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一、中国武术精神的内涵
  (一)中国武术精神的核心
  武德是中国武术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武术精神最初形态的体现。武德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言:“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当然,这里的“武”是指军事,但军事和武术同根同源,交叉发展,自然地武术也就将武德纳为己有。众所周知,武术能否施展在正确的地方完全取决于习武者的思想,所谓“心正则拳正,心歪则拳偏”,《拳经?拳法各要》有言“贤良秘授救危困,邪妄休传害众生”。因此,武术界历来将无德者视为恶者,有“短德者不可与之学,丧理者不可与之教”“未曾习武先修德”“练武先练德,教人先教心”等格言,少林寺歌诀再三强调“少林真武技,莫传恶歹人”。
  在武术发展长河中,各门派坚持“功夫有限,仁者无敌”,为培养崇尚的武德,形成了自己的规范、戒律,如少林练功“十忌”:“一忌荒惰,二忌矜夸,三忌躁急,四忌太过,五忌酒色,六忌狂妄,七忌讼棍,八忌假正,九忌轻师,十忌欺小”。这些充分证明武艺从来都不是判定一个人武学修为的标准,所谓“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功”,武德才是衡量习武者修为的核心因素。
  武德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晕染,逐渐形成了一种受人尊崇、世代相传的思想理念——武德,蕴藏于武术文化深层的武术精神。这种武术精神并非是各门派的“术”“法”,而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贯穿于整个武术发展史的思想精髓。
  (二) 中国武术精神的灵魂
  中华武术精神之魂是“尚武崇德”。“尚武”能强健体魄,提高功防技能,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强健的体魄是抵御恶劣、艰辛的生存环境,维持生存状态的基础;攻防技能是应对武力侵犯、保护自己的手段。在战胜恶劣的环境和对手的胜利体验中,尚武者逐渐形成见强不畏,见恶不惧,勇于拼搏,敢于“亮剑”的精神,也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崇德”能培养“厚德载物”的气度,不以语言伤人,不以武力伤人,不扰乱社会治安,逐渐使习武者养成宽厚、友善、泰然的气度。
  “尚武崇德”具体体现在两个层次上,一是武术精神的个人修养,二是武术精神的集体修养。个人修养层下,习武者要“技道并重、德艺双修”,“孝悌仁义、尊师重道”,“切戒逞血气之私,好勇斗狠之举”。影片《叶问》中的一代宗师叶问和善、谦虚、宽厚的处世之风,呈现出一名真正的武者的个人修养。集体修养层次下,要求武术团体和习武者要“仗义济民”,“公平”“公正”“安民”,“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见义勇为、匡扶正义”。范仲淹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陈子昂指出“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百姓)”,习武者应培养“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集体精神。
  (三)中国武术精神的最高层次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武术精神的最高层次。习武的目的在于“爱国修身”“强身御侮”,习武者必须“精忠报国”,忠于国家和民族,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历代习武者都以精忠报国为理想,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不怕牺牲,“甘心赴国忧”。西楚霸王反秦复楚,李广抗击匈奴,岳飞誓死抵御金兵,戚继光抗击倭寇,义和团众“灭洋”,他们出身武林,倾尽全部保家卫国。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武术和传统文化的内在推动力,是中华武术发展乃至中华民族发展的凝聚力。
  二、《叶问》传达出的中国武术精神
  影片《叶问》塑造了一个宽厚友善、不以武压人、不恃强凌弱,在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不畏牺牲,见义勇为,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一个真正的武者的形象。影片塑造的一代宗师叶问这一形象深受观众喜爱,一方面是由于叶问扮演者甄子丹的明星效应,另一方面主要还是这个人物形象身上具备的良好的素质和修养吸引着观众,这种素质和修养是中国武术精神的体现。
  (一) 宽厚谦让的精神
  “天外有天,一满即招损”,“凡是恭敬谦虚,不与人争,方是正人君子”,中国自古就讲究诚信、宽厚、谦让等品格,这些品格特色逐渐融入中华民族性格特色中,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宽厚”方能容人,“谦让”方能进步,逐渐养成宽广的胸襟,非凡的气度,平和的心态。影片《叶问》中,叶问坚持不懈地练习“咏春拳”,是佛山民众公认的武学泰斗,但叶问不骄不躁,不建馆立派,不收徒弟,将习武看作强健体魄、修身养性的个人习惯。面对前来切磋武艺的习武者,叶问本着“以武会友”的原则,不在意成败,重在切磋,点到即止,很好地诠释了宽厚谦让的精神。
  (二) 仗义济民的精神
  “仗义济民”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少林歌诀》中有“永为百姓解困苦,普度众生扶危困”的言论,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墨子强调“万事莫贵于义”,可见中国自古就十分重视“义”的品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个人得失为准则,关心他人疾苦,解他人之困,救他人于水火之中。影片《叶问》中的一代宗师叶问关心他人疾苦,视佛山太平为己任,太平之际不收徒,佛山遭受欺凌之际担当起“武师”角色,教与众人习武,鼓励民众见强不畏;在目睹廖师傅之死后,以一敌十,比武胜利后,扔下自己赢得的十袋米,而将染有廖师傅鲜血的一袋米送予廖师傅的家人,侠肝义胆,义薄云天,是仗义济民精神的体现。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