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客观【新闻的转向:从客观到公共】
 

客观【新闻的转向:从客观到公共】

发布时间:2019-07-16 03:54:56 影响了:

  摘要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为理论基础的公共新闻运动是新闻业超越客观/主观的二元对立的一种路径。新闻从主观和客观的二元对立,转向公共和私人的二元对立,公共超越了事实成为新闻的核心理念,公众而不是消费者成为了新闻的主要受众群体。
  关键词 新闻 客观 公共
  中图分类号13210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广州510632;暨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广州510632
  新闻是关于事实的报道,而“新闻评论是专门传播意见性信息的一种重要文体,它首先发端于报刊。”但是,在“事实和评论实在无法分辨”的电视时代,新闻是什么呢?
  一、事实作为新闻的理念
  新闻以事实的维度进行自我界定,应该始于便士报。19世纪的政党报纸以社论为武器服务于其政党的利益。而之后的便士报认为是事实,而不是社论,应该成为报纸的主要内容。从贝内特1830年代创办便士报《太阳报》开始,报纸成为事实的搜集者,公众自己根据事实得出意见。
  对于便士报摒弃政党报纸的模式,确立事实核心地位的原因,专家学者有不同的解释。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便士报对事实追求是其创造的发行/广告盈利模式中的重要环节。从社会民主的角度,便士报对事实的追求,实际上是新兴中产阶级对抗政党报纸所代表的精英统治的武器。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之后,曾经作为反抗封建贵族武器的民主话语被逐渐边缘化,甚至被视为是危险的。而劳工阶层以及新兴的中产阶级则被精英阶层排除在民主之外。为了能够让民主之光普遍照耀在自己的身上,新兴中产阶级以“事实”为批判的重要武器,在精英统治下获取权力和地位。扒粪运动可以视为这种逻辑中一个高潮。从认识论的角度,便士报以事实为核心是在客观/主观、理性/感性二元对立范畴内的产物。便士报以事实为核心,其面对的问题是:人是否能够认识和掌握事实,以及即便认识了事实,人们能否有能力将这些事实表述出来?启蒙运动的理性神话以及科学技术带来的进步神话,为便士报回答以上问题提供了意识形态的支持。18世纪的启蒙运动高举理性旗帜来挑战宗教权威统治。人不需要依靠权威,只需要依靠人的理性就可以认识世界、掌控世界,走向自由的彼岸。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社会进步,就是人类运用理性认识世界,掌握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的最好的注脚。孔德将科学方法引进到社会科学中,希望通过科学的方法帮助人们掌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便士报记者正是依靠人的理性,能够在观察客观世界中成为一个不带有任何个人情感的中立者。记者正是依赖人的理性,因而能够认识各种客观世界中的事实;再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语言观认为,语词对应的是事物本身,人类只要掌握相应的语言就能够准确地描述这种事实。记者只要使用正确的语言就能够准确地再现事实。此时的事实观可以称之为自然主义事实观,这种事实观信奉的信条就是:坚信“事实就是这样”,如自然世界的岩石,山脉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独立存在的结果。因此,记者作为客观的旁观者,语言能够记录事实,新闻就是客观世界的镜像。无论是从那个角度看,新闻在客观/主观、理性/感性的二元对立中处理事实与意见关系,事实成为了新闻的核心理念,并影响今天的新闻观念。
  二、客观性作为新闻处理的原则
  即便便士报赋予事实崇高的地位,但是德森并没有看见20世纪之前的便士报在“事实与价值之间有明显的区分”。新闻将事实与意见分开应该是客观性原则之后的事情。
  客观性原则的发展与新闻业对独立于意识之外存在的事实神话、理性神话的反思是同时发展的。一战宣传和公共关系的崛起使新闻业意识到:事实既可以是新兴中产阶级的武器,也可以成为利益集团摆布现实的武器。媒体在一战宣传当中成为各国的宣传工具;公共关系成为一种专业的、利益集团控制公众最堂而皇之的策略。在意识形态层面,弗洛伊德以潜意识、欲望、力比多等概念抽去理性神话的基石。如果说人是理性的,那些伦敦奥运会的形象大使、奖学金的获得者们就不应该出现在伦敦郊区骚乱事件当中,更不应该出现在哄抢一个价值10美元的棒球棒的人群当中。伦敦郊区骚乱事件是寻求社会正义的产物,还是一种反社会的快感宣泄呢?骚乱是因为贫困而揭竿起义,还是崇尚暴力的狂欢呢?自然主义事实观以人的理性为假设前提,如今却必须面对人的非理性。人的非理性直接指向的是:客观世界并非都是人的理性选择的结果,人对世界的认识也未必全部是理性的。其次,实证主义认为人可以通过感官直接认知世界,但李普曼指出横隔在人与客观世界之间的是拟态环境,人们是通过拟态环境来感知世界,并据此对现实世界作出反应。因为美国人是通过美国媒体来认识一个“妖魔化的中国”。所以,中国才寄望于奥运会这个媒介来改变这种被妖魔化的现状。拟态环境的隐喻既是对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的否定,也是对是否存在独立于意识之外客观世界的怀疑。再者,使用语言准确地描述事实么?索绪尔之前的语言学认为语言就是世界的映照。但索绪尔却认为语言符号的能指所连接的所指指向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人的心理印迹,是人认知客观世界的自我投射。这意味着主观性、倾向性是内在于语言当中,而不是外在物。当新闻叙事使用“反恐战争”的时候,就已经在语言中确定了谁是合法的、正当的,谁是非法的、存疑的。记者能否认识事实以及新闻能否报道事实开始遭遇了挑战。
  面临着实践和意识形态的双重挑战,事实作为新闻的内核的合法性遭到质疑。新闻叙事试图对这个“连事实和价值观无法分离的世界”进行的客观性原则处理,让事实和意见分离,以便让新闻看起来更加客观真实。客观性成为了一种技术。具体而言,客观性作为一种操作技术涉及新闻作业的各个层面。首先,在记者角色方面,客观性原则要求记者和现实保持距离,是现实的观察者,记录者,反映者,而不是参与者。因此,报纸要求记者不能加入任何党派和组织,以“无党”、“无私”之立场报道事实。其次,在新闻采写方面,客观性原则要求记者在采访中无限地接近新闻现场和新闻当事人,掌握新闻的5w要素的详尽细节;新闻叙事必须将事实和记者的意见分开,并采取平衡报道法则,对争论的每一方给予公平公正的陈述;在编辑方面,要求新闻版面和评论版面分开;在语言方面,客观性原则要求记者使用中性的而不是情绪化的语词。因此,报纸对形容词一直保持警惕性。可见,新闻以事实作为核心理念,始于便士报追求事实以言说民主话语,并最终在客观性原则的主观/客观的二元对立范畴中,对事实的理念进行技术化转化。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