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伫立4000年一座江城的码头情缘|伫立的意思
 

伫立4000年一座江城的码头情缘|伫立的意思

发布时间:2019-07-18 03:49:00 影响了:

  重庆,一座地地道道的江城  在重庆,抬头见山,低头观水。  长江、嘉陵江、涪江、渠江、芙蓉江……超过10条以上的河流,从城市的身体穿行而过。长江绕其东南,嘉陵江绕其北面,两江交汇于朝天门,主城形如半岛。城中有江,江边建城,古老的重庆城便建在两江四岸的广袤土地上。
  在这里,许多的地名就是江城最贴切的注解,比如:江、岸、川、津、水、溪、滩、沱、浩、沟……这样的地名,在重庆随处可见。江,是重庆的交通动脉之一,也是城市的主要水源,在成为城市结构有机组成部分的同时,也缔造出一座地地道道的江城。
  江河湖水,给予了重庆强劲的生命力,也给予了重庆兴旺的起点。
  自古以来,重庆因水得舟楫之便,以山取物生之利,这山与水的结合,在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性农业社会,造就了重庆几千年来百物聚散,商贾云集。
  码头的出现,成了城市与江河之间最亲密的纽带,也成了重庆几千年城市繁华的承载。江河岸边的码头,往往是舟楫船舶躲避风浪与停靠的港湾,是人们进行集市贸易、集散货物的场所,人们在这里进行商品交换,获取生活用品;在这里进行人际流动,了解或通往外面精彩的世界。官方也在这里设立机构实施行政管理,久而久之,滨江繁盛的码头渐渐演变为城镇。
  重庆先民聚于江河,长于码头,依附于码头产生的生活环境,经年累月,积淀了丰厚的历史底蕴,形成了浓厚的地域文化。可以说,有了码头,才有了兵家扼守的要津,有了商家如云的城镇,有了行帮会馆,有了历史沧桑的城市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码头是城镇形成的基础,是现代城市的母体,没有码头,就没有沿江的城市,今天的重庆就是从昔日江边的码头脱胎而出,开始了都市梦的奔跑。
  码头初生,仅是停船便捷之用
  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东之巅的雪山之水,一路奔腾而下,绕着重庆的崇山峻岭,奔流致远——这便是赫赫有名的长江。
  从重庆江津区朱沱镇史坝沱入境,从巫山县扁鱼溪出境,长江在重庆留下了长达600多公里的绵长身影。滔滔江水浩浩荡荡,不仅给重庆带来了举世瞩目的峡江奇观,也给重庆孕育了灿烂千年的城市文明。
  据记载,大约百万年前,峡江地区“已经有了人类的足迹”。远古先民沿江定居,生息繁衍,渔猎生活中逐渐学会了将绑扎浮筏用于涉水渡航,进而学会了刳木为舟和制造土船,开始了峡江上最原始的航行。
  大约4000年前,巴人在三峡地区兴起。古代巴人是水居民族,谙熟水性,习于舟楫。《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世本》、《水经?夷水注》等文献,均记载了廪君造土船不沉而成为巴人首领的故事。所谓“土船”,实际上是当时的一种陶器——陶船,这在渔猎经济时代已属先进的生活、生产技术。而造舟、驾舟杰出者,大家才公认为君长。解放之后,曾经在地处长江北岸的重庆冬笋坝沿江台地上清理发掘出巴人船棺,证明峡江地区至少在战国时就有了独木舟。舟楫的主要功能是以舟捕鱼和以舟涉水,说明那时独木舟已成为有效的水上作业工具和交通工具。
  码头就是伴随着远古巴人对浮筏、舟楫、土船的使用而出现的。远古原始形态的码头,大多是依坡就势的自然岸坡,巴人驾乘浮筏、舟楫、土船来往于峡江上,选择在江水流速平缓,河岸沙滩平软,河面相对开阔,有利于浮筏、舟楫、土船停靠的沱湾一离一靠,那些依坡靠泊的河岸,便是码头的雏形。所以,那时的码头,形态是最为原始的,作用也仅仅是先民停船便捷之用。
  码头的设施也是极为原始的。浮筏、舟楫、土船与河岸之间,只需两根绑扎的树干或一块砍削的木板搭跳即可,使舟船往来停靠便捷,人员上下方便。
  从巴国到明清,码头逐渐华丽转身
  如果只是舟楫浮筏停靠之所,码头也许在这座城市,很早就会化作了历史尘埃。
  如今,长江、嘉陵江交汇处的渝中区,曾经被称作江州,江河环抱,形如半岛。先民除了驾乘舟楫穿梭于江河之间,停船靠筏在江河之畔,渐渐地,也开始了商品交换。曾有记载:“重庆最早的商品交换,就是在江州码头发展起来的”。是不是最早的商品交换地,如今已经无从考证,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重庆成为长江上游政治经济中心的序幕,便是从码头的华丽转身而开始的。
  公元前11世纪,巴人助武王伐纣,立下赫赫战功。周克殷商后,分封姬姓宗族于巴。“巴子都江州”,逐步控制了以长江、嘉陵江为腹心,“东起鱼腹(今奉节)、西至焚道(今四川宜宾)、北接汉中(今陕西南部)、南及黔涪(今彭水、黔江及黔东北和湘西北等地)”的巴渝地区。
  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后,重庆虽多经更迭,历为郡、州、道、府、路、县治所,但一直是个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时代,以水路为主的交通运输,使地处川西平原与吴楚丰饶地区之间的重庆,成为水上航运交通的必经之地,大量的舟楫停泊,商贾往来,商品集散,经济日渐繁盛。
  由于重庆拥有两江之利,到汉晋时期,峡江水运有了更大发展,成为物资集散的重镇,重庆码头沿江一带“结舫水居五百余家”,多以运输为业,成为连接汉、荆、襄等地的要津。从隋唐起,我国经济中心开始向南方转移,江南经济渐超北方。位于长江上游的重庆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和物资流通的增加,进出重庆码头的船舶数量随之增多,船舶设备日趋完善,峡江上出现了上至重庆,下至东吴的“万斛船”。重庆的青草坝梁沱、唐家沱、郭家沱等码头,水势平缓,水域辽阔,成为停泊和吞吐“万斛船”的港湾。诗圣杜甫曾感慨:“蜀麻吴盐自通古,万斛之舟行若风”,正是当时码头壮景的写照。
  宋元时期,重庆水运更为发达,随着这一时期农、工、商业的发展,长江、嘉陵江不仅成为贡赋军需的重要潜运通道,重庆也成为整个四川百物萃聚及各类大宗物资转运集散的重要之地。粮食、布帛、丝绸、食盐、茶叶、药材等,经由重庆码头中转,运往京师与长江中下游地区。
  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镇守重庆府指挥使戴鼎大兴筑城,筑成重庆形若九宫八卦的“九开八闭”17座城门。戴鼎所筑的九门中,除通远门建在山顶是西通成都的陆地门外,其他朝天门、东水门、太平门、储奇门、金紫门、南纪门、临江门、千厮门等8座开门均建在长江、嘉陵江边,城门外江岸都设有码头。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