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专题范文 > "事君数"之我见 之我见
 

"事君数"之我见 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9-07-21 09:22:02 影响了:

“事君数”之我见

李淑章

这篇文章要解释的语录出自《论语·里仁》第26则。向来争议很大。我的看法,与古今学者的观点均有所不同。望能得到读者指正。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春秋末吴国常熟人。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比孔子小45岁。因其言行与孔子相似,故有“南方夫子”之称。二十多岁就担任了“武城宰”(武城,今山东费县西南)。孔子去世后,子游自己授徒讲学。

古今注家对这则语录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对“数”这个词的不同理解上。有人认为,数,读shǔ,当数说、列举或数落讲。据此,把“事君数”和“朋友数”理解为指责国君和指责朋友的过错,或理解为在国君面前和朋友面前显摆自己的功劳。此说,赞同者甚少,我也觉得牵强。因为谁也不会认为在国君和朋友面前显摆自己的功劳是对的;同时,谁也知道数落或指责君主和朋友的短处是不好的。这似乎用不着长者提醒!

另一些人则认为,数,应读shuò。而对数的解释,却又有很大的不同。

第一种解释,认为“数”当屡次(频繁)地劝谏(劝告)讲。朱熹在《论语集注》里引胡氏的话说:“事君,谏不行,则当去;导友,善不纳,则当止。至于烦渎(渎,音dú,这里当过分或烦琐讲),则言者轻,听者厌矣,是以求荣而反辱,求亲而反疏也。”这说明朱熹认为“数”的意思是“多次劝谏、劝告”。

这样,“事君数”和“朋友数”就得讲成屡次地劝谏君主和屡次地劝告朋友了。请注意:“数”这个词,在古汉语中确实有屡次或频繁的含义,但把它理解为屡次(频繁)地劝谏(劝告),恐怕有点武断。在古书中,类似“数谏”、“数荐”、“数示之”这样的词语随处可见。“数”都当“屡次”讲,而且都充当状语。可是,用它来单独作谓语,表示“屡次劝谏”这个意思,尚不曾见到。另外,在古书中,也从未发现“数”可以讲作“屡次劝谏”的语境。

第二种解释,认为“数”当亲近或亲密讲。宋代学者邢昺解释说:“此章明为臣结交当以礼渐进也。”清代学者吴嘉宾又进一步分析说:“数与疏对。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事君与交友皆若是矣。数者,昵(nì,亲近)之至于密焉者也,唯恐其辱,乃所以召辱,不欲其疏,乃所以取疏。故曰上交不谄,下交不渎(轻慢)。”

清代研究《论语》最有成就的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

引了上述邢、吴两家的解释后,评论说:“吴氏此说,与邢疏合。”可见,刘宝楠先生是很看重这一说法的。

请注意:吴嘉宾先生说的“数与疏对”,意思是亲近与疏远是相对的。所以,他认为“数”在这里应讲成“亲近”,但没说当“频繁亲近”讲。

从古汉语的一般规律来看,“数”当“亲近”讲时,不管理解为形容词还是动词,在句中往往都可以充当谓语。“事君数”是说侍奉国君要亲近,“朋友数”是说结交朋友要亲近。如此理解,字面上完全可以说得通。这样看来,“数”讲成亲近或亲密,似乎很有道理了。

且慢!古书中确实可以找到“数”当“亲近”讲的例子,但“事君数”中的“数”解作“亲近”,证据尚显不足。吴先生以《庄子》里的一句话“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为论据,想证明他是对的。这恐怕还是不易服人。因为无论是游子还是孔子,谁也没说过侍奉国君不要亲近,也没讲过结交朋友不要亲近呀!至于所引《易·系辞下》中的“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一句,更是风马牛不相及。

第三种解释,认为“数”当疾或速讲。《尔雅·释诂》曰:“数,疾也。”据此,认为数即速也。如钱穆,他把“数”译作逼促,大概就是采取了这个解释。下面便是他对我们讨论的这则语录的译文。

子游说:“事君太逼促,太琐屑,便会受辱了。交友太

逼促,太琐屑,便会见疏了。”

不过,钱穆先生所说的逼促,仍然是指劝谏逼促。这实际上与第一种解释并无本质上的差别:两种解释都离不开劝谏这个意思。这使我很纳闷,因为查遍我读过的古书,怎么也找不到“数”可以直接讲成劝谏的文章来。

说句心里话,我很想同意古今学者的某种说法,但是,我苦于无法欺骗自己。

反复学习了各家的研究成果,我终于有了一个想法,不揣冒昧,写出来就教于大家。

我认为,这则语录中的“数”,同速。《尔雅·释诂》曰:“数,疾也。”疾,速也,快也。《汉语大词典》数(shuò)的第三个义项即是“通‘速’。快。”

据此,“事君数”就应理解为侍奉君主求快,“朋友数”就应理解为结交朋友求快。

现在,我们再把所讨论的这则语录写在下面。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谁都不否认,“事君数,斯辱矣”和“朋友数,斯疏矣”这两句话都是假设复句。按照我的理解,这则语录就可翻译如下。

子游说:“侍奉君主如果急于求快,那就会反受其辱;结交朋友如果急于求成,那就会反被疏远。”注意:斯,这里当“就”讲。

我所以如此翻译,理由有三。

首先,在词语解释和古汉语的语法方面是有充分根据的。数,同速。“事君数”中,“事君”是主语,“数”是谓语;“朋友数” 中,“朋友”(即结交朋友)是主语,“数”同样是谓语。对此,前文已做过分析,恕不赘述。

其次,把“数”理解为速、快、着急,进而理解为急于求成,由此揭示子游教导其弟子的理念,这从《论语》中是可以找到旁证的。

请看《论语·子路》第17则语录。

子夏为莒(jǔ)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则语录是说,子夏做了莒父邑的长官,向孔子请教怎样治理政事。孔子告诉他:不要图快,不要贪图小利。如果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如果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请注意:子游告诫他弟子的是事君之事,而子夏问孔子的也是事君之事。事君这件事千头万绪,真是复杂而又复杂,而孔子则告诫弟子子夏,事君就应把“无欲速”放在首位,还特别强调“欲速则不达”。对于孔子的这种事君或为政的重要思想,子游恐怕早已心领神会。我们惊奇地发现,子游所言之“事君数,斯辱矣”与孔子所说的“无欲速”“欲速则不达”,何其相似乃尔!

现在,恳请孔子在天之灵能够宽恕,让我们暂时把“无

欲速”换成“无欲数”,再把“欲速则不达”换成“欲数则不达”。这样一换,我突然觉得,无论从子游与孔子所持的理念上考虑,还是从古汉语的规律方面分析,我对子游那段话的翻译,或可免去强加于人之嫌。

尊敬的读者,不知这时你在想什么。噢,你会不会对我的努力鼓励一下呢?

最后,把“数”理解为急于求成,也并不排除屡次劝谏或亲近等意思。因为屡次劝谏也罢,亲近亲密也好,归根到底,还是想要急于求成。

其实,急于求成是做一切事情的大忌。

回溯历史,审视现在,由于好大喜功,由于火箭速度,由于超越阶段,给国家、给人民,给现在、给未来,带来的灾难与危害还少吗?

再请诸君细想,昔日的又快又好,为什么变成了今天的又好又快呢?

这难道同孔子及其高徒子游,一点关系也没有吗?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