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专题范文 > 学习微观经济学后的一点想法
 

学习微观经济学后的一点想法

发布时间:2019-07-24 09:40:16 影响了:

学习微观经济学后的一点想法

大学以来,我们围绕经济学,学习了三方面知识: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及本学期的微观经济学。其中,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似性最大,因此在本文中,除了谈一谈对微观经济学的大体认识之外,我还想试着理一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异同,同时将对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具体理论进行具体的论述。所以,这篇文章总共分为三大块内容:微观经济学的宏观认识、微观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理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异同。

一、微观经济学宏观认识

1、微观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 )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满足;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等。 它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运行及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提出微观经济政策以纠正市场失灵;关心社会中的个人和各组织之间的交换过程,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资源配置的决定,其基本理论就是通过供求来决定相对价格的理论。所以微观经济学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它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换往往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置被认为是帕累托有效的。

2、微观经济学的涉及到的主要内容

微观经济学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3、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微观经济学就是研究在生产资源稀缺的前提下, 理性的人们

如何进行选择, 从而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首先, 总量既定的生产资源可以生产多种产品, 那么究竟生产那些产品, 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呢? 这是它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 生产同一种产品可以有多种方法(如多用资本和少用劳动的方法或少用资本多用劳动的方法), 哪一种方法才是最有效率的方法(即用哪一种方法才能用最少的资源生产最多的产品或生产一定的产品消耗最少的资源)? 再次, 生产出的产品如何分配? 按什么原则分配?

二、微观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理论

(一)机会成本的概念

1、一般意义上的概念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又称为择一成本、替代性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还指厂商把相同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其他行业当中去可以获得的最高收益。通常包括显性和隐形两部分,使用他人资源的机会成本,即付给资源拥有者的货币代价被称作显性成本。因为使用自有资源而放弃其他可能性中得到的最大回报的那个代价,也被称为隐性成本。

在生活中,有些机会成本可用货币来衡量。例如,农民在获得更多土地时,如果选择养猪就不能选择养鸡,养猪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养鸡的收益。但有些机会成本往往无法用货币衡量,例如,在图书馆看书学习还是享受电视剧带来的快乐之间进行选择。而机会成本泛指一切在作出选择后其中一个最大的损失,机会成本会随付出的代价改变而作出改变,例如被舍弃掉的选项之喜爱程度或价值作出改变时, 而得到之价值是不会令机会成本改变的。

2、经济学上的概念

机会成本是经济学原理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指当把一定的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放弃的另一些产品生产上最大的收益,它是西方经济学家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前提出发。当一个社会或一个企业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一定数量的一种或几种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其他的生产用途方面。这就是说,这个社会或这个企业所获得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收入,是以放弃用同样的经济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时所能获得的收入作为代价的。由此,便产生了机会成本的概念。

利用机会成本概念进行经济分析的前提条件是:资源是稀缺的;资源具有多种用途;资源已经得到充分利用;资源可以自由流动。由于资源有限及要素间的不完全替代性使得机会成本呈递增趋势,即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每增加一单位一种产品的产量所产生的机会成本递增,即要放弃更多其他产品的产量。所以,任何稀缺的资源的使用,不论在实际中是否为之而支付代价,总会形成“机会成本”,即为了这种使用所牺牲掉的其他使用能够带来的益处。因此,这一概念拓宽和深化了对消耗在一定生产活动中的经济资源的成本的理解。通过对相同的经济资源在不同的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不同收入的比较,将使得经济资源从所得收入相对低的生产用途上,转移到所得收入相对高的生产用途上,否则就是一种浪费。

(二)小谈生活中的机会成本—上大学

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总会不时探讨那些没有读大学而如今事业有成的同学,一边羡慕一边

想象加入自己没有上大学自己会怎么样。在微观经济学上,我们接触到了机会成本一词,原来我们上大学所失去的就是我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在这里,我想就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做一个小小的探讨。

“上大学”机会成本的衡量问题是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经济学》教科书中的一个问题。在萨缪尔森书中有一组数据, 如果一个大学生平均每年学费是 5 000 美元, 大学生不上大学而到社会上打工一年最多能挣到 1 1000 美元, 那么该学生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将是 16 000 美元。许多同学也会设想,假如我们没有上大学去工作,每个月至少有两千块左右的收入,那么一年就有24000元,大学四年就有96000元,将近十万块的收入,而且只还只是保守估计可能会更多,而我们在大学学到的不多,每年还要花费将近两万块钱。而我们读大学无非是希望找一份好工作,赚更多的钱。但是让我们担忧的是,我们花费了四年的时间却不能保证我们一定可以找到一个好工作。况且现在的就业形势如此严峻,每一年都有大量失业人口,晚一年就业也许就少了一个岗位,一个机会。这些都可以算我们读大学的机会成本。但是,既然大学存在,每年有那么多的学子迈入大学的行列,读大学肯定也有其必要性,没有上大学而直接工作的人也存在一定的机会成本。

在我国, 人们之所以愿意花钱花时间上大学, 一个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就业, 为了获取较高的预期收益。有资料表明, 近年来我国的居民收入与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呈正相关, “知识改变命运”在还是存在很大程度的正确性的。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所面临的工作选择范围之间的差距,基本工资之间的差距,都能成为是没有接受大学教育而直接工作之人的经济方面的机会成本。也有人会说,如果我直接去做生意,那么我就可能赚到可能比大学生获得更多的收入。对的,从经济层面来说确实是如此,但是从其他层面来说呢?比如知识储备。如果我们把一个读过大学生的人和一个高中毕业就出社会的人放在一起,很多人一下子就能感觉的出来,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所流露出来的气质,他们的素养,这些都有明显的不同的。而且,一个人出了社会,难免工作所忙碌,一切以工作的需要为出发点去学习一些知识,也很难有时间去顾自己的兴趣爱好,享受生活,而作为大学生特别是前几年大学,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发展自己的特长,去接触任何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知识而不受限制。对许多人来说,大学是人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一段时光,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你可以随心所欲、可以享受生活,这些都是工作之后难以实现的日子,是那些没有上过大学的人所欠缺的东西。

也许许多人会觉得读大学是一种浪费,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我想说的是,那么你读大学期间的机会成本就是,充足的知识,能力的提高,与金钱相比这些将是更大的损失。也许现在说来有点晚,但是我还是希望能将我读大学的机会成本降到最低。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异同

宏观经济学的“宏观”, 微观经济学的“微观”原是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所用的概念, 本意是“宏大”和“微小”。其移用于经济学, 最早是在本世纪30年代初, 但当时也只用于个别场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特别是60年代到70年代, “微”、“宏”之学始大为流行, 尤其在美国经济学界更是风靡一时, 当前已成为经济专业的基础课程。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是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中的“姊妹篇”,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异同。

1、研究内容方面

宏观经济学是着眼于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分析, 所以又称为总量经济分析或总体经济分析; 微观经济学则着眼于分析单个经济单位如厂商或消费者的经济活动, 以及单个市场的经济现象等等, 所以又称为个量经济分析。按照辩证法, 宏观与微观, 总量与个量, 两者互相区别, 又互相依存。总量是由个量综合而成, 故微观理论必然是宏观理论的基础。而个量或个体不能离开总量或总体而存在, 生产从来就是社会的生产, 所以微观理论又须以宏观理论为条件和前提。

2、研究方法方面

现代资产阶级的“微”、“宏”两学, 在方法论上甚至在研究对象上, 也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显著一点, 就是两者都采取数量分析方法, 考察经济中有关变量之间的关系。数量分析可以说是当代“微”、“宏”两学的最大的一个共同特征。因为就理论内容而言, “微”、“宏”之学固然可以各自追溯得很早; 但就广泛而系统地援用数量分析来说, 则“微”、“宏”两学都是本世纪30年代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事。现代资产阶级宏观经济学, 主要是由英国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奠定基础, 随后由他的追随者用周期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等加以补充和发展而形成的。现代微观经济学, 则主要是以英国马歇尔集传统资产阶级经济学之大成而得出的“均衡价格论”为基础, 随后用垄断竞争下的价格理论和分配理论以及福利经济学等加以补充和发展形成的。“微”、“宏”两学还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特征, 那就是在研究对象上撇开了社会生产关系和阶级对抗关系, 而只是从表面上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现象和人们的经济活动。与此相连, 在方法论上则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对立, 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看作是固定的和永恒的; 对许多经济问题的研究, 固然近年来也采取了“动态分析”, 但一般则是运用均衡论的观点, 采用静态的或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