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专题范文 >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题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题答案】

发布时间:2019-07-29 09:31:46 影响了:

1、材料一 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

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

材料二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 上述材料分别描述的是什么时期的江南社会景象?这两个时期的江南景象有什么不

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①时期:材料一描述的是西汉时的江南,材料二描述的是南朝时的江南

②不同:西汉时的江南经济落后,南朝时的江南经济繁荣。

③原因:汉代时江南尚未开发;魏晋南朝时江南逐步得到开发

(2) 材料二中的江南为什么得到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①发展原因:自然条件优越;北人南迁;江南战乱少,社会安定;南北人民的共同劳动;统

治者的重视等

②最主要的原因:北人南迁

(3) 江南地区的开发有什么意义?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奠定了基础。

(4)魏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有什么启示?

启示:要搞好经济建设必须保持社会的稳定;必须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策略;必须重视人才、

技术和教育;必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等

2、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

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1)以上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一时期什么事件?

①材料一反应了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②材料二反应了北朝时的北魏孝文帝改革。

(2)材料一中,“便国不法古”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3)材料二反映了孝文帝的什么汉化措施?根据所学知识请说一说他还采取了哪些汉 化措施?

①材料二反应了说汉语。

②其他汉化措施: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用汉律、习汉礼

(4)这两件历史事件各起了什么作用?

①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

国家,为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北方经济

的恢复与发展。

(5)材料一与材料二所反映的事件有什么相同点?

它们都顺应了历史的潮流,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都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

3、材料一:„„改革内政,发展生产,„„组建军队„„“尊王攘夷”„„

材料二:„„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材料三:„„迁都洛阳„„进行政治经济改革„„使用汉语,„以孝治国„„

请回答:

(1) 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时期的哪次变法(或改革)?

①材料一:春秋时期的管仲改革

②材料二: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③材料三: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改革

(2)这三次变法(或改革)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①管仲改革是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当上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②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这三次改革取得成功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这些改革的成功给了你什么启示? ①共同原因: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

②启示:改革是强国之路,我们要坚定不移的进行改革开放政策。

4、材料一 帝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功,何以示后!朕世居幽州,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如何?欲迁者左,不欲者右。”„„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资治通鉴》

材料二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拔拔 长孙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1)材料一中的“帝”指的是谁?材料一反映了“帝”的什么措施?

①“帝”指的是北魏孝文帝。

②材料一放映了迁都洛阳

(2)材料二出自哪次改革?这次改革有哪些主要内容?

①材料二出自北魏孝文帝改革

②内容:政治经济改革;迁都洛阳;汉化改革,即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用汉律、习汉礼

(3)如何评价这次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

5、材料一:公元前207年他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材料二: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南阳武侯祠联 请回答:

1、材料一是谁的诗句?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他此时的“壮心”是什么?

①材料一是曹操的诗句。

②他此时的“壮心”是统一全国。

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个历史人物?请列举和他有关的三个成语。

①材料二描述的是诸葛亮。

②成语: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3、材料二中“取西蜀”、“东和北拒”、“水面偏能用火攻”分别指什么事件?

①“取西蜀”指向西进占四川

②“东和北拒”指联合孙权,共同抗曹

③“水面偏能用火攻”指赤壁之战。

6、材料一:教材109页“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形势图”

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

材料三: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 ——元末诗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历史现象?

材料一反应了五胡内迁(或少数民族迁往中原)

(2)材料二中的“魏主”是指谁?材料二的诏令提出了什么具体改革措施?根据材料二说出他进行这项改革的依据是什么?“魏主”的改革有什么作用?

①“魏主”指的是北魏孝文帝

②材料二的诏令提出了改汉姓的措施。

③改革的依据是北魏的祖先是黄帝

④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上述材料反映了民族融合的哪几种形式?

民族迁徙(材料一)、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材料二)、

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及通婚等(材料三)

7、材料一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开用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其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 材料二:“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喜形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进行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当加将黜,各宜深戒„„”——《资治通鉴》

(1)以上两则材料都有可能出自哪位皇帝之口?

北魏孝文帝

(2)以上两则材料各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①材料一提出的中心问题是迁都洛阳。

②材料二提出的中心问题是说汉语。

(3)材料一中的“平城”后迁都到哪儿?

洛阳

(4)根据材料一说出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为了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5)材料二中的“北语”“正因”各指什么?

①“北语”指鲜卑语。

②“正音”指汉语。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