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论高校“校园媒体”生存现状及未来转型趋势_实拍高校裸模生存现状
 

论高校“校园媒体”生存现状及未来转型趋势_实拍高校裸模生存现状

发布时间:2018-12-25 04:09:54 影响了:

  摘要:校园媒体作为校园重要的文化宣传窗口,承载着学校教育教学成果通报,校园信息传递的重要责任。然而校园媒体一直是夹缝中生存的花朵。本文将通过对几家代表性的校园媒体的调查研究来展现如今高校校园媒体的生存现状,并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一家《新锐》报来具体呈现校园媒体“报网互动”的实践模式,来分析未来校园媒体的转型趋势。
  关键词:校园媒体;校报转型;报网互动
  中图分类号:G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1-0049-02
  
  一、“校园媒体”概念介绍
  
  校园媒体一般是指以校园新闻采写为内容的,以校园师生为传播对象的媒介形式。校园媒体一般包括校报、团报、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校园杂志、校园网、宣传栏等多种形式。笔者选取校报为例进行比较分析。校报是高校党委的机关报,也是当前校园媒体中管理最为规范、新闻效果最佳、发展最为成熟的一种媒体。校报留存性强,报道深刻,风格严肃,管理严谨成为校园媒体中最有权威的媒体,但由于校报的出版周期长、版面有限,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传播效果。
  
  二、著名校园报纸介绍
  
  (一)《北京大学报》
  
  《北京大学报》的前身是《北京大学日刊》,创办于1917年11月16日,是中国最早的现代报刊之。正是基于这么一份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继,使得它有丰厚的人文积淀,自身也多了份历史责任感。
  2001年,《北京大学校刊》在高校中率先改为对开四版,并且扩大了容量,提高了层次,主要有要闻版、综合新闻版、学术版、副刊版。值得一提的是该报的发行量,目前发行量近1万份,不仅包括它的校内发行量,同时它与全国100多所高校有交流关系,并上送教育部、北京市委教工委和北京市教委。北大校报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与世界知名企业合作的校报之一。北大校报和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合办用中德文出版“奔驰副刊”,并发往德国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总部。这也为北大校报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血液,为报纸的再发展等提供了有力的资金准备。
  
  (二)《清华校刊》
  
  《清华校刊》于1926年创刊,1992年改名为《新清华》,固定为每星期五出版。多年来《新清华》始终拥有一支业余记者和通讯员队伍,他们是来自基层的教职工或大学生、研究生,这不仅给校报带来了一些优质的稿件,同时也培训了一批优秀的后备人才。
  
  (三)《复旦青年》
  
  《复旦青年》是由复旦大学团委主办,是复旦大学校内唯一的一份对开大报形态的学生报纸。《复旦青年》新闻中心下设三个分部,主管新闻、观察、视线、人物四个版面;学术思想中心下设两个分部,主管思纬、天下、读书、专栏四个版面。
  
  (四)《中国人民大学校报》
  
  《中国人民大学校报》创刊于1950年11月7日,原名《人民大学周报》,现为周刊。报面为对开四版,一版要闻版,二版视点版,三版校园版,四版副刊。常设栏目有:“求是园”、“院系聚焦”、“名师剪影”、“百家廊”、“春笋”、“紫藤园”、“校友之窗”等。
  
  三、校园媒体生存现状
  
  虽然校园媒体依托高校发展,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和人力资源,然而许多校园媒体的生存环境却十分艰难。
  校园媒体大多根植于学院党委,所以其功能仍在实践着对管理层面的信息传达和校园文化活动成果的通报,并且信息量小、周期性长、互动性差、服务性弱。这也给校园媒体带来一个尴尬的处境。
  
  (一)受学校党委管束,限制多、内容僵硬,与学生距离远
  
  校园媒体一定程度上是学校党委的意志灌输,必须履行学校党委的意志,内容在一定成度上有束缚,限制多,枯燥乏味,很难吸引学生的眼光。
  许多校园媒体每期的选题受学校领导、老师都会干涉,强制性要求要把学院的一些会议新闻、讲座、领导发言等内容放入报纸重要位置,占据大量篇幅,留给学生自己发挥的空间则很小。板起脸孔用僵硬的语言记录“某年某月某某会议在某地召开,某领导发表了某言论”,这样的套路是校园媒体新闻报道的惯用手法,多年来未有大改变。这样的新闻报道与学生的距离遥远,不能吸引他们的目光。
  
  (二)发行周期长,时效性弱
  
  校园媒体基本上发行的都是半月刊、月刊,有的甚至是季刊,新闻时效性比较弱,尤其是在信息传递如此便捷的网络时代,校园媒体的时效性已经成为制约它发展的瓶颈。
  传统的校园报纸一个月只能发l~2期,经常头版上写的新闻发生时间是这个月的,等发到读者手中的时候已经是下个月的事了。时效性的削弱导致大家对校园报纸的期待值变得很低,许多新闻在看到报纸之前同学们已经能够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到,不再需要从校园报纸中了解信息了。
  
  (三)创新意识弱,陈词滥调,深度与广度不够
  
  校园媒体报道的新闻多半是校园内发生的各种社团组织的活动,学术文体活动信息及一些同学教师的访问,很少能跟社会接轨。而且在报道上,也都是走传统校报的新闻报道模式,缺乏创新,报道深度和广度都不够。
  
  (四)没有经济报酬,奖惩机制不完善,挫伤学生积极性
  
  校园媒体作为学生实践的平台,大部分都没有经济报酬。学生属于免费劳动力,如果不是本身对新闻事业有热情的同学,很难长久坚持在这个平台上保持工作热情。虽然许多校园媒体都有自己的考核机制,对于表现突出和表现不好的同学会有相应的奖惩,但是大部分的考核规定都不能得到有效落实,奖励机制也多半是空有其名,很难真正从心理上激发他们投身校园媒体的热情。
  
  四、校园媒体的转型趋势
  
  对于胸怀传媒理想的大学生们来说,校园媒体的存在意义不仅仅只是一个锻炼的平台,它更符合新闻学子对新闻理想的追求,符合青少年对自由和真理呐喊的渴望。尽管校园媒体和社会媒体无论在公信力还是影响力上都存在着巨大差距,但校园媒体在有限的空间里还是进行了不少大胆创新的尝试。下面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新闻中心的《新锐》报为例子,具体阐述校园媒体转型的方式:
  《新锐》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分院下属的一份院报纸,每月一期,每期8个版面,分别为“新闻眼”、“新闻耳”、“聚焦”、“视界”、“人物”、“黑白集”、“文思”、“校园IO”。除了传统的纸质媒体外,《新锐》还通过网络平台建立了自己的“网络版”报纸,率先在校园内实现了“一报一网,报网互动”。网络版更将触角伸向了校园外,伸向社会。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各类事件,《新锐》网络版都会有简讯和学生的个人评论呈现。另外,《新锐》还与校外媒体和高校合作,开辟专栏和专版。例如与文化期刊合作开辟国学专栏“再造文明”,在校园内普及国学;与著名乐评人neo、tata等合作开辟乐评专栏“原色音谋”,每周推荐新歌和经典作品回顾;与 “浙江之声”电台合作,在西南旱灾期间,通过浙江之声远赴云南的特派记者,实时发布西南旱灾最新情况。
  
  (一)专业性
  
  不同的校园报纸有自己不同的定位和视角,《新锐》作为一份传媒与人文学院的报纸,除了在做好常规的校园新闻报道外,在自身的专业领域上也有许多实践,力争打造一份新闻传播学方面的专业校园报纸。
  《新锐》新闻版开辟了“业界动态”专栏,每期会给大家介绍新闻学、传播学界的最新动态,包括新书推荐、活动预告、名人微博、学术争论等。同时通过报纸平台,举办“人文大讲坛”,邀请学界、业界的著名教授、记者前来讲座,与同学面对面交流,打造学术型、学习型的校园媒体。
  
  (二)思想性
  
  让学生放开手来做校园媒体,最根本的是要改变其对管理层面的信息传达功能和校园文化活动成果的通报功能,在校园新闻的选取上严格按照新闻价值本身来做判断标准。大学生是思维最活跃、求知欲最强的一个群体,是思想喷薄而出的时候。提供广阔的校园媒体给大学生做实践平台,让他们把对社会的观察、对生活的思考都在这个平台上展现,这才是让校园报纸真正被读者喜爱的方式。
  《新锐》的“聚焦”、“视界”、“黑白集”分别是深度报道、调查性新闻和思辨性评论的呈现平台,这些版面每期都会选取校园热点,社会热点新闻展开全面深入的调查,进行多方观点呈现。即使你只是个学生,但是如果你对某新闻事件有自己的认识,有话想说,就可以用你自己的文字风格来表达。另外还开辟有“新语新声”专栏,每年大一新生入学后给他们平台展现自我,并且会有高年级的同学给他们的作品作点评。
  
  (三)服务性
  
  校园媒介主要以在校学生和老师为主,突出其对学生和老师的服务功能,提供对这个受众群体有实际作用的新闻信息。《新锐》网络版每晚更新第二天的天气预报,并且提前一周汇总公布下周校园内将举行的各类活动信息,同时发布各类社团组织的活动信息、杭州市区的各类讲座、演出信息。还特别开辟有招聘、培训、留学、考研等各类实用信息。
  
  (四)“高校联盟”
  
  如今校园媒体在追求个性化差异化发展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求一种合作关系,合作的最好形式就是联盟。国内目前最大的校媒联盟是“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成立于2008年,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指导,中国青年报携手国内214家重点高校共同发起。联盟的成立为全国各地的高校媒体大学生提供了各种交流的机会和更广阔的平台,但庞大的队伍并未能给一些急于实现新闻理想的校媒带来“发声”的快感。于此同时,各地区的校园媒体也开始筹划着成立区域性的校园联盟,试探性地迈出了校媒联合发声的第一步。
  杭州市第一个高校媒体联盟于2009年11月由浙江工业大学和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共同牵头组建,目前加盟的有浙江工商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浙江理工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2010年3月24日,《新锐》报借3月27日全球熄灯日联合浙江工业大学和浙江工商大学一同在网络上发起了熄灯一小时倡议活动,三家校园媒体的合力宣传得到了几千位同学的关注和分享,这从某种程度上做到了集体发声、引导舆论的效果。合作式的竞争,共同寻求“铁肩担道义”的使命感是未来校媒的发展趋势。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