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普通报纸是多大【地方报纸普通人物报道的新突】
 

普通报纸是多大【地方报纸普通人物报道的新突】

发布时间:2018-12-25 04:09:52 影响了:

  摘要:本文以《华商报》对于西安癌症女兜兜事件的相关报道为出发点,通过与《西安晚报》在报道数量和手法上的对比,深入分析《华商报》在报道策略、描写手法、报道视角以及版面特色等方面体现出的特点,以此来探析地方报纸在普通人物连续报道中的突破,从而为地方报纸形成自身特色、实现社会功能寻求一定的新思路。
  关键词:《华商报》;兜兜事件;连续报道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1-0047-02
  
  2010年7月31日,西安癌症女兜兜捐献遗体的新闻开始见诸报端,到10月22日兜兜去世,历时近3个月。在这3个月中,从兜兜的病情不断恶化,到传爱基金会的建立,从网友的祈祷,到慈善晚会的跟进,从热心市民的帮助,到社会知名人士的关注,《华商报》、《西安晚报》等陕西媒体全面跟进,成功塑造了“陕西癌症女兜兜”这样一个充满大爱的“平民英雄”,一时间兜兜成为新闻热点人物,被《鲁豫有约》节目组采访,事迹还被筹拍成电视剧。
  在这起普通人物的连续报道中,陕西以《华商报》、《西安晚报》为主的地方报纸利用自身优势,展开连续报道,将感性诉求与理性诉求相结合,体现出一定的深度,不仅展示了记者、社会、读者的共同关注,而且成功推动了整个事件的良性发展。下表是笔者对《华商报》和《西安晚报》关于兜兜事件报道数量做的统计,如表所示,两份报纸在数量上没有明显差异,都实现了强量传播,从根本上保证了传播效果。
  
  具体来看,《西安晚报》在报道时效性上占据了优势,第一时间报道了关于兜兜的新闻,但从报道手法来看,《华商报》强力出击,敢于创新,在报道中体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从而将整个事件推向了高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文关怀视野下的情感策略
  
  中国的典型报道长期以来都偏重于“高大全”的形象塑造,主题思想明朗,高唱榜样的力量,最后落脚点在对社会互助关爱和个人奉献精神等一系列主流价值观的宣传上,以实现感情和道德上的升华,往往忽视了报道对象个人的内心活动,以及对各种矛盾冲突的展示。
  《华商报》在报道中,基本上走出了“人物报道等同于典型报道”这样一个误区,相对于单纯关注人物的意识形态价值、忽视挖掘人物的情感活动而言,更多的把关注视角投向报道对象的内心情感世界,体现在报道中,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引用,直观的展示报道对象的性格,反映出人物的心情和性格。比如兜兜先生严良树的“你知道娶个患癌症的女人意味着什么”(8.26),“只要是看她一眼,一天已经满足了(8.28)”的深情相伴,兜兜的“我的满眼都是希望(8.31)”,“很想到外面走走(9.8)”,“如果能好起来想领养个娃好好养(9.29)”的心情独自,热心群众以及名人的感慨,像“陈忠实:一份爱感动一座城市(8.31)”,“我们应将这份爱继续传递(9.1)”,9岁女孩:“老天保佑兜兜阿姨(913)”的温情话语,作为封面新闻或报道标题,以直观性和真实感吸引读者。
  同时,对兜兜日记的节选刊登,作为情感策略的一个手段,注重表现一个普通患者的内心世界,展示一系列矛盾冲突下普通人不平凡的一面,拉近她与读者的距离,直接有力,诉诸于感性,让读者自己去感受这个主人公的品格。
  
  二、各种描写手法相得益彰
  
  《华商报》在描写手法上不拘一格,以散文式的笔法,白描化的语言,调动读者的多个感官功能,打动读者,将报道重心上升到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上。这样不仅平衡了新闻本身的沉重感,照顾到了读者的阅读心理,而且对于塑造兜兜的个人魅力,营造这种大爱精神以及社会的温暖,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读者带着欣赏以及感动走进报道,无形中升华了感情。“昨天,兜兜气色很不错。午后,吃了一碗细面,姐姐专门为兜兜买了给幼儿吃的面。下午4时,她先生要去酒吧了,到兜兜跟前告别,夫妻俩小声说了几句话。没多久,兜兜哭了,先生也流泪了,两人给对方互相擦眼泪”,这段白描,没有一句套话,记者像一台摄像机,把作为癌症患者及其家属的一种难言的伤感和脆弱真实细腻地展示出来,让读者没有任何距离感。
  每篇报道都用名人名言作为引语,内容都是关于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人间爱的赞美,从而把主题上升到了一个人生的高度。像“爱是美好带来的欢欣,智慧创造的奇观,神仙赋予的惊奇。缺乏爱的人渴望得到它,拥有爱的人万般珍惜它”――柏拉图、“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_ 巴金等等,把兜兜的乐观奉献精神进行提升,在用兜兜精神给其他患者塑造榜样的同时,更多的使人们开始关注思考生命的意义。
  标题和导语注重归纳和描绘,多种写法相结合,吸引读者注意。例如在8月25日的A1版中,记者像速写画家一样,用“一种感动:西安患癌症女子兜兜,弥留之际要捐献遗体和器官”,“一段痴恋:新加坡男子明知她身患绝症,仍变卖家产娶她为妻”,“一份大爱:癌症晚期,她拔掉吊瓶为别人奉献爱心”三个小标题,勾勒出兜兜乐观坚强乐于奉献的性格特点,让读者如临其境;8月26日报道的导语中,“42岁的西安女子兜兜虽身患绝症,但坦然的心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一颗仍帮助他人的爱心,感动了很多人……今天,本报继续为您讲述兜兜的故事”,这种归纳式的导语,既体现了连续报道的特性,又把自主权交给读者,让读者决定是否愿意继续读下去。
  
  三、多视角转换
  
  因为普通人没有名人效应,所以在宣传上很难制造一种噱头,因此对于普通人物报道而言,重在以情感人。在传统的人物报道中,记者多坚持全知视角,客观真实的展示每一个细节,明确的以记者的感受引导读者的感受,但这种做法也很容易带来一种置身事外的距离感。《华商报》在报道中,记者既坚持全知视角的客观真实,也不局限于纯客观视角下对感情表达的限制,更多的是通过身份的转化,以参与者的身份介入,从标题到正文,大胆抒发感情,把自己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人性放在首位,原生态展示采访过程,显示出记者对兜兜的无限敬佩和赞扬,潜移默化地引导读者感情。
  在报道角度上,致力寻找普通人物不普通的一面,从患难深处提炼感动因素,来展现传统美德。“患难见真情”,兜兜作为一个西安人,作为一个女性,作为一个癌症患者,都是很普通的,但她要捐献遗体的不平凡举动,超越了一个普通人的情怀,让人感动之余又心生敬意。同时报道注意到了普通人物报道中“主角”与“配角”的“合作关系”,因此报道没有一味的拔高兜兜的无私奉献,而是注重在这一变故过程中兜兜家人与兜兜之间产生的真情故事,对兜兜及家人的感恩描写、对社会人士的无限关怀等报道,展现民间真情接力。
  
  四、专版设置和互动传播
  
  在一如既往的坚持大标题、大图片的“浓眉大眼”,以及版面“浓墨重彩”的特点上,《华商报》用一个或多个专版,打 造社会焦点,使兜兜走进读者的关注视野,从而把事件推向高潮。专版以绿色为主色调,暗含一种生命的希望,活跃了读者;突出对兜兜个体的渲染,除过在专版边框上有兜兜的头像,其它多是兜兜的近景或特写照片;对偶的编排手法的使用:体现在标题上就是整齐划一,像“癌细胞扩散欲捐献遗体,最后时刻她让生命绽放(8.25)”“心愿达成:兜兜签遗体捐献书嘱咐哥哥:替她带妈妈去旅游(10.13)”:体现在版面上,像8月29日A2版“爱如潮涌:咸阳七旬老人送来药”,和A4版“情满古城:祈福墙上市民盼奇迹”的呼应,9月3日的A7版“因为爱凝聚爱”、A10版“因为爱所以爱”、A12版“因为爱传递爱”等,利用集中的版面设置和文字技巧,对新闻事件进行了强力渲染,把事件的参与者都囊括进来,进行全方位的报道,互相映衬,互为补充,一目了然,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
  此外,兜兜从一开始吸引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在网上形成舆论热点,因此在人物推出后,报道注重与社会、公众的互动,关于网友、热心市民、社会知名人士、慈善组织,以及其他媒体的采访报道,都有全方位的涉及,一次次把兜兜报道推向深入、推向高潮,较好的体现出了媒体与社会间的互动。
  其实在这方面,全国纸媒都有很多例子都可以借鉴,像《南方都市报》的“城市故事”版和《京华时报》的“胡同”版,刊登的都是普通人自己写来的事;《新京报》的“逝者”板块,则在立意上体现了一种人性的回归……都通过专版来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营造意境,用读者的故事打动读者,记录生活的美好,传递真情的力量,从而赢得读者的广泛喜爱。
  传统的人物报道,多是围绕报道主题组织发表一篇长篇通讯,配发评论、照片,版面突出处理,但在今天新闻环境和读者阅读习惯发生强烈变化的时代,想让一个报道吸引读者的注意,引发强烈的认同、共鸣和参与,是很不容易的。对于地方报纸而言,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抓住平民素材,为弱势群体提供一个平等的诉求平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体现生活色彩,注重细节的捕捉以及情感的体现,抓住普通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引起读者的共鸣……这些报道技巧的不断探索,有助于加强人与人心灵沟通,体现时代精神于无形之中,达到情感力度与思想深度的结合,更好地实现地方报纸的社会功能。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