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腾出心来造“心房”――《昨天-今天-明天》等 能造出圆珠笔心的国家
 

腾出心来造“心房”――《昨天-今天-明天》等 能造出圆珠笔心的国家

发布时间:2018-12-26 04:24:53 影响了:

  腾出心来造“心房”――《昨天-今天-明天》      索非亚・罗兰是中国观众熟悉的演员。还在上大学的时候,我就看过由她出演的著名的《卡桑德拉大桥》。那是一部描写“群像”的电影,罗兰在其中的戏份不算很多。即使如此,罗兰也还是以不再年轻的银幕形象征服了一大批观众,包括像我这样年届弱冠的学生。
  青年时代的偶像往往会在心中形成一种情结,这种情结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亡,也不会跟着年岁的增长而壮大,它会静静地潜伏在你的心中,直到有朝一日你又一次看到那个让你产生情结的对象,你才会惊奇地发现,原来你用情结建造了一所“心房”,那个青春偶像就住在这所房子里,除非你的心已死,否则偶像便不会擅自离开。
  顾名思义,影片是由三个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互不相关,但都整体地反映了意大利的社会生活。
  《昨天》讲述的是“那不勒斯的安德琳娜”。安德琳娜是一个烟贩,她由于出售假烟,要被罚款。警察登门罚钱,她的丈夫卡麦不但不交钱,还把家具等值钱的东西都藏了起来。这样一来,等待安德琳娜的便只有去坐牢了。
  根据意大利法律,妇女怀孕和产后六个月不能关押。安德琳娜隆起的大肚子使警察对她无可奈何。为了不进监狱,安德琳娜掐算着时间接茬怀孕――前一个孩子刚过哺乳期,她又开始怀下一个孩子。如此循环往复,她竟生下了七个孩子。到了该生第八个孩子的时候,丈夫卡麦终因体力不支,无法再让妻子怀孕了。
  安德琳娜只得抱着最小的孩子入狱。这期间有一个法律顾问要给安德琳娜打官司,而卡麦也经过休息恢复了体力,他去探狱时欣喜地告诉妻子,自己那方面已没有问题。但安德琳娜哪里还有机会怀孕?
  法律顾问终于给安德琳娜打赢了官司。安德琳娜又恢复了自由,回到了家里。七个孩子一蜂窝地扑到妈妈的身上,那情形实在无法用语言形容……
  在这个段落里,我最喜欢看罗兰挺着大肚子豪迈地行走在那不勒斯的大街小巷。此时的罗兰已经不是那个为了躲避入狱而故意怀孕的安德琳娜,她已经是天底下所有女性的象征。
  一个极具女性、母性特征并成其为象征的女人,是不是可以称之为女神呢?女神不是偶像才怪呢。
  《今天》讲的是“米兰的安娜”。罗兰在这里扮演大款夫人安娜,开着劳斯莱斯,去与作家约会。
  安娜一路开着车,向作家讲述自己是多么不在乎钱,多么向往精神的自由。作家似乎不相信她说的那一套,但她还是一再表白,她最看不起那些“穷”得只剩下钱的人。
  他们谈感情、谈生活,谈得真的很投机。安娜让作家来驾驶,她依偎着作家,整个身心都陶醉了。作家此时也陶醉了,他甚至陶醉得闭上了眼睛。就在这个时候,出事了,车子撞到了路障上。
  安娜看到车子撞坏了,情绪马上就变了。她大呼小叫、指手画脚地指挥作家干这干那。作家干不好,她还大声斥责他。幸好此时有一辆法拉利车开过,车主停车相助。安娜的车还是没能修好。安娜抛卞作家,嘱咐他留下看车,自己坐着法拉利走了。
  这个故事当然是讽刺。当金钱已经消蚀到人的灵魂时,你还能相信她口口声声说出的对金钱的蔑视吗?
  《明天》“罗马的玛拉”故事最具反讽意义,看后不禁使人哑然失笑。
  玛拉是一个高级妓女,她的隔壁住着一个神学院的学生。没想到学生爱上了她,一天到晚丢了魂一样地跟着她不算,连神学院他都不想去上了。这可把学生的奶奶急坏了。她来找玛拉,希望玛拉能够拯救她的孩子。
  这是多么荒唐和可笑的事!按照常理,未来的牧师应该去拯救妓女,没想到这关系恰恰颠倒了。敬仰上帝的人偏偏要堕落,堕落的人却被请去充当上帝的角色。
  罗兰演像动物一般生孩子的妈妈,演大款,演妓女,无一不演得丰姿绰约、光彩照人,她真是造物主送给普天下观众的卜个尤物。对于这样的尤物,哪个男人不愿意腾出心来为她造一座“心房”呢?
  
  “话剧电影”――《蝴蝶姑娘》
  
  这部电影有点像《八美千娇》。不是情节和人物像,而是场景和剧作结构相似。在《八美千娇》中,八个女人基本上都在一个屋子里活动,那间大House的客厅便是八个女人尽情表演的舞台。《蝴蝶姑娘))的基本场景也一直在唐尼的公寓,只不过没有八个女人那么热闹,公寓里只有一对青年男女,后来又来了一个老女人――唐尼的妈妈,至于那个把吉尔唐纳勾引走的中年导演雷夫,他在公寓里没待多一会儿就走了。
  我把这类电影叫做“话剧电影”,即用话剧的方式拍电影,或用电影的手法拍话剧。缺点当然是显而易见的。话剧的空间在舞台,舞台有多大,话剧的空间就有多大。电影有空间吗?看上去只有一块银幕,但它的空间是无限的,拿无限的空间去换有限的舞台,这不是扬短避长吗?
  有几种理由可以解释为什么这样做。其一是节省投资。小成本电影的制作当然需要控制变换场景,因为场景是要花钱的。这很好理解。其二是故事情节符合话剧的要求,所谓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动作都比较统一,符合经典话剧的“三一律”。既然剧作结构那么符合话剧的要求,为什么不能拍“话剧电影”?
  这样做其实也是给自身提出了高要求。起码对话和表演一定要吸引人,否则观众会对场景的过于单一产生“审美疲劳”。
  吉尔唐纳收拾衣服的时候,猛然看到对过房间有一个男人在看她。她好奇地看了他一眼,转身走了。不一会儿她走到老地方,发现那个男人还在看她。她朝他狠狠瞪了一眼,那男人连一点反应都没有。她干脆脱掉衣服,露出“三点”,故意让他看裸体。结果,那男人还是一点表情都没有地盯着她看。她气坏了,使劲拉下窗帘,由于用力过猛,窗帘掉了下来。
  这一段戏很有趣,不仅演得好,而且还留了一个近似于惊悚片的悬念,那个冷面男人开始让我产生无尽的想象。
  一男一女隔墙而居,而且墙壁仅仅是一层三夹板,他们不接触是不可能的。于是,女人走进了男人的房间。
  男人很有趣,他是如此干净、井井有条,让女人看了自叹不如。看得出女人对男人产生了兴趣,他们的话多了起来。原来,女人只有十九岁,但她却已经在十六岁那年结过婚,婚期只有六天。看来这个女的也是一个神人。就在女人端着烟缸抽烟的时候,我们看到男人居然把烟灰弹在了桌子上,这个奇怪的举动暴露了男人原来是个盲人。
  盲人唐尼不但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有条不紊,他还会弹吉它、谱曲、背诵文学名著,这一切让吉尔唐纳和我们吃惊得拍案称奇。现代派女青年吉尔唐纳马上向他投怀送抱,这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冷不丁唐尼的母亲来了,她是一个传统派,哪里看得过去穿着“三点”在家里走来走去的吉尔唐纳。于是,两个女人之间展开了交锋,话剧里管这叫“戏剧冲突”。由于唐尼已经爱上吉尔唐纳,所以,他必定也卷进这一场冲突,站在与母亲对立的一边。电影的后半部分硝烟四起。
  很明显,这一场冲突是由对爱的不同理解而产生。母亲爱唐尼,希望他跟她回去,让她照顾他。殊不知儿子已经长大,他渴望独立生活,渴望得到自由的爱情,他就是再苦再累,也不想依附母亲过日子。在这一点上,吉尔唐纳是理解唐尼的。虽然吉尔唐纳生活没有规律,丢三落四,做事情没有恒心,但她激发了他的自信心,使他有了生活的勇气。这都是母亲无法给予唐尼的。
  片中的母亲颇让人感动。她本来想把唐尼带走,等到唐尼被吉尔唐纳抛弃 (当然她后来又回来了,好莱坞电影喜欢大团圆),想要跟母亲走的时候,母亲反倒劝他留下。母亲接受了儿子的独立宣言,她要用自己的爱鼓舞、激励儿子像蝴蝶一样自由地生活。电影的“劳斯莱斯”――《巴里・林登》 如 意
  电影诞生至今已逾百年,此间的发展在我看来可分为“真实的谎言”和“谎言中的谎言”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电影完全以真实的物质“造假”,所谓“物质现实的复原”(克拉考尔语),到了后一个阶段,物质干脆被电脑特技所取代。真实的物质和非真实的电脑特技,是区别这两种“谎言”的分野。显而易见的是,即便电脑特技再逼真,它对于观众来讲也缺少可信度,而物质的复原再拙劣,它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能让观众相信的。在观众信赖的基础上,如果物质的复原出类拔萃、精美绝伦呢?那就有可能产生名副其实的电影经典。
  手头有一份库布里克的资料,资料中显示,自一九五三年库布里克从影以来,四十多年他只拍了十三部长故事片,而且拍片的间隔是越来越长。一九七一年,库布里克完成了著名的《发条橘子》,四年之后《巴里・林登》才问世。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巴里・林登》是精雕细刻的精品。
  片中的主人公巴里・林登是十八世纪英国的没落贵族,他爱上了表妹诺拉。由于巴里家没有钱,诺拉最终还是嫁给了有钱的奎因上尉。巴里一气之下与之决斗,将上尉打死,然后离家出走。
  巴里带着金币,骑马前往都柏林,路上遭遇歹徒,他的钱和马都被抢走了。为了生存,他只好参了军。眼见战争的残酷,巴里当了逃兵。然而,他很快被德国人抓住,又被派往前线。
  在前线他拯救了一个德国军官,在这个军官的提拔下,他平步青云,走上了仕途。战争结束后,军官把他调入警察局,特地委派他去监视从英国来的贵族巴里巴瑞。没想到巴里一看到从家乡来的人,马上改换门庭,背叛德国军官,暗地里为巴里巴瑞效力。
  不久,巴里跟着巴里巴瑞回到了英国。一个年轻美貌的贵族夫人出现在巴里的视野。她就是林登夫人,其夫林登伯爵富有而显赫,可惜疾病缠身,生命垂危。巴里抓住时机向林登夫人示爱,夫人迅速成了他感情的俘虏。
  巴里看中的是夫人的钱财和地位,在林登一死他与林登夫人结婚以后,他对妻子马上冷淡下来。这―点,幼小的林登儿子布林登看得十分清楚。
  不久,巴里与妻子也生下了自己的孩子布莱恩。巴里什么都有了,他唯一缺的是贵族的爵位。为此,他不惜用金钱开遭――请客送礼、举办家宴、贿赂权臣,这一切使他欠下了巨款债务。
  一次意外的事故,布莱思死了。丧子之痛和负债之累一下子把巴里击垮了,他终日酗酒,成了废人。这的,林登的儿子布林登找上门来,提出要跟巴里决斗。俩人决斗时,布林登击伤厂巴里的腿。
  没有钱了的巴里成了贵族社会唾弃的对象。布林登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巴里逐出了英国。一个青年的贵族梦从此彻底破灭。
  巴里一生的梦想就是进入上流社会,当一名贵族,他的贵族梦使得整部影片充满了贵族气、贵族情凋和贵族气质。从林登夫人不断变幻的发型、头饰、服饰到宫廷一切豪华的装饰布置,都充分显示出创作者在服装、化装、道具和美术上下了极大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只在影片里露几个镜头的贵族,他身上所穿的服装,都不但体现了“物质复原”的超凡技艺,还揉进丁艺术的加工和再创造,从而使复原了的这件物质成丁可以收藏的艺术品。这还不算影片创作者把这些物质(包括人造和自然风景)拍摄下来,以及有条不紊地讲述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物故事所做的一切创造性的
  够了!三个多小时的《巴里・林登》简直是一辆由艺术大师指导、艺术工匠手工制作的豪华劳斯莱斯,它不但值得观赏,更应该收藏――因为随着电脑特技时代的到来,像本片这样如此纯粹的“物质现实复原”,可能在今后的电影制作中再也看不到了。
  
  “有名无篇”――《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如 意
  
  写这些有关电影的文字,有一个原则,那便是决不照搬别人的看法。再受人推崇的所谓大师的作品,我看了如果没有感觉,便坚决不动笔:反之,名不见经传的作品,如果把我感动了,我照样会为它留下真切的文字。
  然而,在我坐在电脑前想为《关》片写下一点什么的时候,我却情不自禁地破例上网搜寻了有关此片的其它一些评论。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也许是因为我在观看此片时感觉不堪良好,我怕自己的感觉有误,才上网寻求帮助的。
  我感觉不舒服的第一点,是影片的冗长。两个多小时,如果有悬念倒也罢,恰恰影片用传记片的编年史方式来结构作品,眼看着十四岁结束了,十五岁又开始了。我的心里实在盼望着十六岁不要来临。
  影片之所以冗长,不是因为故事复杂得非要那么多篇幅不可,而是作者很想更深入地表达一些东西却又表达不出来所致。我的老家有一句俗话,叫做:结巴子好讲。口吃者为什么好讲?讲不清故而好讲也。这部影片有这个嫌疑。
  我感觉不舒服的第二点,是影片老用字幕打出网络语言,这种做法几乎到了让我反感的程度。那个叫雄一的腼腆少年,在网上交上了――个网友,他不时地要上网与这个网友沟通,他们你来我去沟通的文字就打在银幕上。这是最愚蠢、最与电影丰富的表现力南辕北辙的手法,居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使用。简直是把观众当傻子!
  我感觉不舒服的第三点,是大家夏天到冲绳去旅游那一段。那不是故事片的感觉,好象是拍风光片、纪录片和家庭录像。雄一和他的同学不是手持摄像机在摄像吗?那一段场景就好象出自雄一和他同学之手,业余得很。
  故事片和风光片、纪录片、家庭录像的最大区别,便是故事片一切以人物、故事为主,脱离人物和故事的风光是没有意义的。甚至,在故事片里,自然风光的美与丑都应该是人物心理和心情的反映。我在《关》片的那段风光旅游中通过自然风光看到了什么人物性格?两者是脱节的。
  我感觉不舒服的还有电影音乐。开头我还可以接受,后来,我有些不堪忍受了。就像影片很拖拉是为了更多表达一些一样,听上去如泣如诉的钢琴声分明是作者在用音乐努力帮助观众理解影片的主题。然而,它的效果是越帮越忙,越表达越表达不清楚。
  在西方被当作《圣经》的老子《道德经》里讲:大音希声;大巧若拙。看来岩井俊二是不懂得中国的老子呀。
  讲了那么多《关》片的不好,是不是《关》片就一无是处呢?倒也并非如此。个别段落还是有一定表现力的,比如津田卖淫那一段。津田穿着纯洁的学生服,却干起了卖淫的营生,这是青春最残酷的证明,津田与嫖客接头的时候,雄一他们还躲着看,似乎这――帮不良少年就是青眷残酷的见证者。津田卖淫后还要把钱交出来,让不良少年再分钱给她。津田连卖淫的自由都被这帮不良少年剥夺了,她心底里的痛苦自然是难以明状的。这时,她向雄一发泄,拿书包抽打雄一,然后走到水塘中央发呆,再回到家中拿自来水往自己头上浇,这一段描写就激起了我对这个女学生的同情。
  再有影片最后,雄一发现“青猫”就是星野,他的失落和绝望。他拼命想挤出歌迷的人群。歌迷的人群朝东涌,他却向西挤。他逆潮流而动,他挤得很艰难,挤得很痛苦,但他还在挤。他是用这种方式表达他的失落和绝望。因为莉莉周,他结识了“青猫”,还是因为莉莉周,他失去了“青猫”。不但失去,还让他看到了生活及青春的残酷――原来他网上的知己,竟是他生活中的敌人。从此,他还有什么可以去相信的呢?
  这是个别段落给我的触动。岩井俊二在个别段落上还是匠心独运的,他的缺点在于“有句无篇”。这是看完《关》片后,我给他的评价。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