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构建“和谐文化”下的唱片市场]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构建“和谐文化”下的唱片市场]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发布时间:2018-12-26 04:59:19 影响了:

  由于专业的需要,我时常走进唱片店,试图能够淘到一些西方经典歌剧和各时期艺术歌曲以及中国20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间音乐家创作的代表歌曲的碟片,但每一次的结果都不免令我有些失望。因为我发现几乎每一家碟屋的货架上都摆满了时下最走红的流行歌手的碟片,可谓占据着碟屋的大半壁江山。而我期望能够寻找到的碟片则从数量上就很有限,尽管如此,相比较而言西方古典音乐的碟片较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间的音乐合集无论从版本还是曲目上都有着相对广阔的挑选空间。打个比方来说,我在一家较大的唱片店中可能买到从巴洛克时期直到新古典主义时期代表作曲家的音乐碟片,并且甚至能有三四种不同的版本供我选择,但却很难找到从学堂乐歌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如《教我如何不想他》《我住长江头》《抗敌歌》《大刀进行曲》等等,就更不用说什么不同的版本了。即使有几家唱片公司会出我想要的这些唱片,但从收录曲目来看却很难完全涵盖各时期的代表作品。由此我在遗憾的同时,也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内地唱片市场鲜见此类唱片?我们都知道,唱片公司制作和发行唱片的目的更多是考虑能否为发行商带来丰厚的利润,如果明知此类唱片购买者寥寥,那么在商业利益杠杆的驱动下,唱片公司可能根本不会投入资金去进行运作。即使有公司乐而为之,我想也只可能是几家实力雄厚的大型唱片公司了。因此笔者试着下这样一个结论:由于许多主客观原因,传统唱片无法带来巨大的商业利润,使得多数唱片公司不愿投入重金去打造,从而导致内地唱片市场鲜见此类唱片。
  难道传统唱片真的没有听众没有市场吗?我觉得也不尽然。其一,全国各地遍布着大大小小的音乐学院,其中颇为著名的就有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等,试想一下它们每年要招收多少学习音乐的学生?数字惊人啊!这么多的学生学习音乐势必要听赏大量相关的曲目,如此一来不就是一个不小的唱片市场了吗?过去教师授课时一般采用磁带作为听赏的蓝本,我也曾接触过与中国音乐史相关的盒带,但由于受到音质、音量、保存条件的限制,CD较磁带在众多方面都占据优势。由此单就学校这一块其中就潜藏着巨大的商机。其二,除了全国各大音乐学院的学生之外,全国各地乃至国外还有许多专门从事音乐教育、音乐研究、音乐创作以及音乐表演的人士,他们也同样需要这样的唱片。不仅仅是授课的需要,有些也是资料积累的需要。其三,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许多爱好音乐的非专业人士,就是通常被大众称为“音乐发烧友”的人,他们对音乐的执着和热爱程度绝不逊于专业人士,像我们的爷爷奶奶辈儿就对二三十年代的歌曲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怀。据此粗浅分析,传统唱片当有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既然传统唱片不无市场,那么又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传统唱片尤其是上世纪前半叶之前的唱片在市场上难觅踪迹呢?我认为这其中包括了各种主客观原因,但其中商业利益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我大致归纳了一下,也和西方古典音乐唱片的生存之道作了比较,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就是“买方市场”,而买方市场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简言之就是大众需要什么我就生产什么,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唱片的制作、发行和销售。现如今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一代,从一出生就受到流行音乐的洗礼,流行音乐以其简洁直白的表达方式成为了当下快节奏社会中青年人的首选。而对于三四十年代那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创作出的歌曲,我们不能绝对说年轻人不喜欢,但是在大多数年轻人看来那些都应是属于爷爷奶奶的歌曲而非他们的最爱。可又偏偏是这样的一群年轻人乐意从口袋中掏出钱来购买自己偶像的唱片,而我们在前文中提到的传统音乐的积极拥护者虽不乏其人,但不可否认在数量上要明显少于这批流行音乐的拥护者。于是乎唱片公司的老板们就不可能置为数众多的年轻人的喜好于不顾,因为放弃他们就意味着放弃丰厚的利润,在唱片业本来就不景气的今天,我想几乎所有的老板们都会做出惊人的一致之举:做流行唱片,而非传统音乐的唱片。二、西方音乐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音乐发展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西方音乐在其各个时期都留下了许多曲谱和音响资料。从巴洛克时期到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各位大师,如巴赫、贝多芬、莫扎特、肖邦、李斯特、斯特拉文斯基等等,他们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包括声乐作品)等都有曲谱可供后人参考和学习,并且他们的许多作品都被改编成了各种器乐作品供专业的交响乐团演奏,同时随着近年来我们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习各种西洋乐器的孩子们越来越多,于是我们又在孩子们的各种器乐教材中看到了这些曲目的身影,这样这些经典的曲目可谓深入人心,想买张碟作为永久收藏之用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有了这样的需求,而且还不在少数,那么“买方市场”又开始起效了。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三四十年代的那些歌曲,留存至今的曲谱资料并不多见,再加上这些歌曲当中有许多是在当时的群众歌咏运动中脱颖而出的曲目,因此客观地说其难度和技巧并不大,而其主要以短小、琅琅上口而受到大众的欢迎。故在国内各大音乐学院的声乐教材中能被收入其中的曲目就相当有限,同理能被改编成各种民族器乐曲供孩子们学习和专业演出团体演奏的曲目也就很有限了。这样对于其进一步的普及显然是力不从心,试想我对一部作品并不了解甚至闻所未闻又怎么会想到去买碟收藏呢?答案不言自明。三、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中国音乐文化的建设还没有能在音乐界内部达成共识,学院、团体、唱片业、传媒基本上是各行其是,甚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也使我国传统的唱片失去了某些可行性的发展机遇。这一现状也是我们亟待改变的。
  不可否认,中国的民族音乐面临着保存和弘扬的两大任务。任何东西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音乐文化的发展更是如此。但我认为创新的前提是保存和吸收,对于传统唱片有必要使其少沾甚至不沾商业气息而保留其原貌。我们说制作、发行传统唱片并不是无礼要求各大唱片公司一味放弃商业利润、忽视“买方市场”的经济原则,而是应该尽可能地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使得学院、团体、唱片业、网络、传媒等携起手来,共同挽救、普及我们的传统音乐。比如我们可以在各大高校中开展艺术歌曲和抗战歌曲的联赛,让更多学生了解属于那个特殊年代的歌曲;我们可以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代表作品挂在互联网上供大家下载,增强大家对这些作品的了解;我们可以借助各大媒体,开设此类音乐的介绍、听赏栏目,让更多青年人在喜爱周杰伦、飞儿乐队的同时也同样接受和喜爱原本属于我们上几代人的音乐。对这些作品了解、熟悉了,才有可能去喜爱,才有可能唤起它的唱片购买力。有了购买力和消费群体,唱片公司才乐于去制作和发行,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我们可喜地看到,从2004年10月“中国音乐史教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音乐史学会第八届年会、中国律学会第四届年会”上新任会长王子初先生在对中国音乐史学会今后两年的工作设想中提到:根据中国音乐史教学的迫切需要,学会计划出版中国音乐史教学参考用的《中国音乐史课件精选》①到为纪念黄自这位20世纪中国杰出的音乐家而制作的作品特辑《永远的黄自》的推出,②让我们看到了音乐界和唱片界对传统音乐的发展所付出的努力。只不过传承发展传统音乐不应该仅仅是学术专家们的事情,也应该成为和我们每一个公民休戚相关的事。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是我们今后工作的方向。我在此也想借用“和谐社会”这样一个说法,提出“和谐文化”的概念,让流行唱片和传统唱片共同立足市场,和谐相伴!当然要想实现这一目标仅仅依靠唱片公司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总之,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努力,让我们的传统唱片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①《人民音乐》2005年第3期《“中国音乐史教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音乐史学会第八届年会、中国律学会第四届年会”综述》。
  ②《人民音乐》2005年第1期,第62页。
  
  周烨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2003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金兆钧)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