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意西溪】西溪探梅诗意
 

【诗意西溪】西溪探梅诗意

发布时间:2018-12-28 04:23:15 影响了:

  西溪是杭州人熟悉的,它以密布的水网体系滋养着杭州,是我们这座城市的“绿肾”。西溪又为今天的人所陌生,陌生那里的诗意。因为,我们已经离诗意很远了。   然而千百年来,西溪正是以它的诗意吸引一代代文人走向这里。他们的诗原本搅天动地,来到西溪的怀里却变得文质彬彬、谦逊尔雅。他们的画原本直抒胸中块垒,来西溪以后画意渐淡渐远,不着颜色却道尽风流。西溪滋养了他们,他们也渲染着西溪。
  
  今天,在这片绿色湿地上,我们踏着那些文人留下的小憩之处,试着找回
  秋雪庵那一场场刻骨铭心的秋雪
  秋雪庵已经833岁了。
  833年前,是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 这一年,有人沿着东晋时期文人的足迹来到西溪。发现西溪东北蒹葭深处,有一块地方实在美得令人难以离去。于是,就在这里破土建起了一座房。这座房,起名叫大圣庵。大圣庵7岁时,临安城内孩儿巷的资寿院已废圮,而资寿院的禅师在大圣庵有别院,于是就将资寿院的匾额移请到了大圣庵。这以后,这里就叫资寿院了。
  1633年,资寿院459岁,已是明朝末年。正值天下改朝换代,干戈喧天血光四溅。有一部分文人不愿面对这个乱世,或者不愿为灭亡他们的清朝廷服务,就退避到西溪来了。
  蒹葭深处,一叶小舟在漂行。小舟经过早已荒芜的资寿院时,停了下来,上来两兄弟。他们是本地乡绅沈应潮、沈应科。两人登上断垣四望,只见蒹葭苍苍,芦花弥漫,恍如进入了神仙的世界。于是,决定重整院落。他们建下三间屋子,并于次年春天请来了高僧智禅师主持草庵。
  这年深秋,大画家陈继儒来游西溪。只见资寿院在水中央,四面皆是芦花吐絮。那芦花白雪般纷飞而下的场景里,有一种摄入心魄的力量。陈继儒怔在那里,首先想到的不是画画,而是唐诗里的一句――“秋雪漾钓船”,所以当智一禅师请他留墨宝时,他欣然写下“秋雪庵”三个字。
  秋雪庵!画龙点睛,点出了这个地方特有的诗意。从此,这里名声大噪。来西溪的人定要上秋雪庵。秋雪庵之于西溪,就像西湖之于杭州。
  秋雪庵470多岁时,有了自己的身世记录。记录人是杭州人吴本泰。明亡后,70多岁的吴本泰来西溪隐居。他在秋雪庵附近买下一座庄园,参禅访道,著书立说,平日里,一些名士常常买棹过访,他们在蒹葭深处相互唱和,叹亡国之痛。有感于西溪对他的安抚,吴本泰将秋雪庵附近的景色题为秋雪八咏,即:仙岛荡、幔芦港、秋雪滩、莲花幢、杨柳城、葡篱、护生、弹指楼。他将秋雪庵的美丽作了定格,永传于后,不至于遗漏。更重要的是,吴本泰接过西溪法华寺广宾禅师未写完的《法华山伽蓝》,将内容从法华山的寺院拓展为面向西溪全境,写成了西溪历史上第一本志书《西溪梵隐志》。可谓西溪文化的奠基之石。
  1919年,秋雪庵747岁,已经坍塌废弃多时,秋雪庵幸运地迎来了一个人――周庆云。周庆云花7000多块银元重建秋雪庵,并在庵内设两浙词人祠堂,供奉历代两浙词人1044人。今人总在寻文化,其实早在80多年前,周庆云就已经给我们梳理出1044条文化脉络放在秋雪庵了……
  何处有芦花?芦花西溪好。
  
  永兴寺 绿萼仙子的荣耀
  
  说起西溪的历史,永兴寺是最早的源头之一吧。
  1300多年前,唐贞观年间,有个叫悟明的僧人来到西溪永乐山下,见此地山幽水秀,便留下来开山建寺。到了后晋,有位高僧大章法师在该寺诠释《法华经》,他开筵弘法,举办佛法讲座,一时僧人俗众来往不绝,寺名大扬。宋代,牛印禅师重新修整该寺。再后来,主持该寺的名僧有道济、断臂道者及真麟法师等。其中道济就是济公和尚,永兴寺周边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济公的传说。
  但使永兴寺真正扬名的,却是两株绿萼梅。
  这两株绿萼梅,为冯梦祯出资重建永兴寺时,亲手在禅堂前种下的。奇怪的是,这两株绿萼梅长得格外的好。树干特别高大,花也特别香。梅花开时,花质如玉,花色微微含绿,前来赏梅之人络绎不绝,名声越传越响。有乘船来的、坐轿来的,有带着酒肴果品来的,有带着被服卧具来的,到后来道路为之阻塞,永兴寺倒成了旅游胜地。
  明代王晋《西溪探梅记》中说,永兴寺“有梅林数亩,蓓蕾尽吐,暗香入殿抚,长贡佛前”,然后他就看到最经典的了――“转入禅堂,绿萼两株,挺然森秀,横斜疏影,透入芳心。”
  一直到清代,这两株绿萼梅还是幽然勃发。清《西湖志》记道:“西溪宜稻、宜蔬、宜竹,其水宜鱼,而独胜于梅。盖居民以梅为业者多矣,种梅处不事杂植。梅大而有致、多而临水。早春花时,舟从梅下入,弥漫如雪,其梅以永兴寺前两株为最。”
  清代文人蒋坦曾在《秋灯琐忆》中回忆说,他和妻子秋芙去西溪,当时正好下过一场雪,天刚放晴,堂前的绿萼梅,如尘梦初醒一般,花朵粲然。也许是对绿萼梅印象太深刻了,蒋坦竟然为秋芙画了一件梅花衣裳,秋芙穿上它满身都是盛开的梅花,像是绿萼仙子一样,翩然于尘世之间。可见,在清代,永兴寺的绿萼梅已经流传到整个西溪乃至杭州市区了。
  这两株鼎鼎大名的绿萼梅我们已经无缘看到,永兴寺的遗址(现为西湖高级中学)上仍存碑刻一座,而西溪草堂,已在西溪湿地公园内易地恢复。
  
  洪园 曾做过红楼一梦?
  
  西溪山野幽趣,却养育出一个名门望族――就是洪异的家族。洪家历史上,曾辉煌过三个时期。
  第一个辉煌是在南宋。洪异的祖先洪皓,在南宋初期奉命出使金国,被羁留十三年。历经磨难,最后终于持节而归。南宋朝廷为表彰他的节气,封他为魏国忠宣公,并在西湖葛岭建“国公府”赏赐给他。洪皓的三个儿子均为南宋高官,洪家祠堂内楹联“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就是指他们。这显赫的一大家子在葛岭住不下了,就有分支迁往西溪洪家埭。自此,洪氏家族即与西溪结下了不解之缘。
  第二个辉煌是在明朝。洪舁的六世祖洪钟,官至太子太保、刑部尚书,是明代中期朝廷重臣。70多岁退隐回籍,在西溪故地建洪园。现洪园遗址就在蒋村深潭口。
  第三个辉煌是在清朝。1645年,洪异出生了。但洪家的这个后人有些特别,他虽传承了祖上的文脉,但官场上的气运总是不济,而他的兴趣似乎也不在仕途功名。总之,他的祖先都是社会的主流派,他却成了对抗社会的“少数派”。
  “少数派”也是有辉煌的,只是这种辉煌来得太不容易。洪舁60年的命运,可分四个阶段。20多岁以前,他是西溪名门望族的贵公子,锦衣玉食,饱览诗书;27岁时,由于家族内部矛盾激化,洪异夫妻被父母赶出家门,流浪至北京,过着颠沛流离、上顿不接下顿的苦难日子;44岁,洪耳写出戏剧《长生殿》,一经上演即轰动京城。但因皇后国丧期间演戏,以“大不敬”罪入狱。47岁回杭州;50岁那年,《长生殿》付印,以后流传极广。各地演出观者如蚁,极一时之盛。洪异终于扬眉吐气。60岁那年,江宁织造曹寅(即曹雪芹的爷爷)集南北名流举办盛会,独让洪异居上座,演 出全本《长生殿》,连演三昼夜才演完。洪异从南京回杭,途经乌镇时,酒后登舟,坠水而死。
  近年红学家土默热先生发表了震惊世人的研究成果,认为《红楼梦》真正作者为洪异,大观园原型便是杭州西溪。《红楼梦》本是一部小说,也许不必将每个人物、每个场景去与真人实景作对照。但土默热先生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洪舁、洪园、西溪的有趣角度,为此感谢他。
  
  伯庵 不经意触碰到的诗意
  
  在西溪所有的名词中,每次遇到这个“泊庵”,我都忍不住要暂停一下,实在是太美了。
  “泊”,就是停一会吧。
  泊庵是明末清初杭州人邹孝直的庄园,位于秋雪庵之南的芦苇丛中。当时这一带芦苇丛生,野趣盎然,从高处远远望去,整片庄园似仙船泊于水上,故名“泊庵”。
  庄园叫“庵”,这也是西溪的一大特色。旧时文人书斋多喜用“庵”字,取其清雅、避世的内涵,其实就是草堂,是文人吟诗作画、以文会友的雅集场所。据说,明末清初时期的西溪,这样规模不大的文人庵竟有100多个。
  邹孝直的“泊庵”由竹径引路,茅草盖顶。他与两个弟弟束仲、叔夏起住在泊庵,耕读自娱,诗礼治家,不求闻达。当时有个叫释济斐的人,听说了泊庵之事,颇有感慨,写下诗篇《闻孝直西溪筑隐居》,“卧房阶下搜渔竿,此事平生慕乐天。”想象他们兄弟泊于一汪秋水之上,读书钓鱼好不悠闲。后来越想越羡慕,干脆前往造访。这一看不得了,他说,这兄弟仨呀,家什上盖着芦叶,水中横着钓舟,梅花树下放着蒲团。想去钓鱼呢,随时可以登舟。想在梅花树下吟诗呢,或坐或卧,个个随意。兴致一来吟谁的诗句好呢?王维的、陶渊明的,还有陆游的也不错。羡慕到这个份上,不知释济斐有没有赖在泊庵不肯走。
  据清中期杭州大诗人陈文述在《西溪百咏》说,泊庵旁边还有不少文人隐居,这些文人庵鳞次于芦洲之中,非常富有意趣。他们之间诗歌唱和,互有来往。
  是啊,泊庵是西溪真正隐士的栖息之地。它的主人隐于世、隐于史,我们只能从前人的诗句里窥到片鳞半爪。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是“诗”将我们链接上泊庵的美丽与达观。
  在离开泊庵的时候,想到了我们自己。今天的我们,离别没有诗,欢聚没有诗,哀伤没有诗,开怀没有诗。我们这个时代当然也有值得记下来的东西,可惜我们已经没有写诗的心情。甚至于,人家说你是诗人不是赞美你,更多的是讥讽。
  那么,我们在复原西溪的同时,是否能重新认识到“诗”的价值?是否能将“诗意”恢复到我们生活中来?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