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对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_语文教育专业课程
 

对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_语文教育专业课程

发布时间:2019-01-19 04:07:27 影响了:

  师范类高等院校的课程建设要特别关注人的发展。以高校小学语文教育专业为例,主管本专业课程规划、建设的部门应充分了解当前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状况,关注小学语文教师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现阶段社会各级教育部门对新一代师资素质的期待。下面笔者谨就当前小学语文教育师资素质问题及高校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应关注和处理好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育师资素质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真正地贯彻、落实新课改理念。
  1.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淡薄。主要表现在“强权意志”还是比较突出。开展新课改以来,关注学生这个“弱势群体”,反对教师的“强权意志”的呼声一直很高。但在课改工作已经历了几轮的试验、推广、全面实践的今天,在部分地区,尤其是教育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教师的强权意志依然“顽强”地存在着。比如,在很多小学的语文课堂里,教师设计的问题通常是学生只须回答“是”、“不是”或者是“对”、“不对”就行了,所谓的“合作探究”,不过是学生在书本上寻找(通常是并不费力的寻找)符合教师预设答案的语句。对一些稍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刚要打开,教师却把多媒体打开了,画面呈现替代了学生的思维,因为学生的回答也正好“预设”了;如果学生的回答在预设中没有,教师就置之不理,学生的意见受到了冷落;一些学生听不懂、学不会,教师也不管不问,这些学生在课堂上所经历的是一种自信心的失落。在这种语文课堂里,教师的知识权威取代了学生对文本阅读的独特体验,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消解了,只剩下教师这个主角。
  2.漠视语文课中人文性内容的流失。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主张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是,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还是把人文性内容等同于传统语文教学所提倡的“文道结合”中的“道”――一种简单的思想教育,或美其名曰人文教育,完全忽略人文内容的分析、体验与感悟等一系列的过程,这是对学生接受人文性内容熏陶的整个心路历程的忽略。导致了以文本为载体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内容的流失。例如教《幸福是什么》
  (新课标小学语文第七册)一文时,教师只是在分析了文章的所有内容后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希望同学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幸福的生活。这种人文教育没有经过思考与讨论交流的过程,不是我口说我心,孩子们如何能真正领会呢?
  3.探究性学习有名无实。这主要体现在教师们对探究性学习有两方面的片面理解:一方面是有探索过程,却没有真正地追究、理解到文本的深层意义,教师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营造了热闹的学习气氛,但只让学生想像体验、任意衍生“多元解读”而没有开启智慧的引导,课堂缺乏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这导致了文本价值取向的失落,不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真实理解;另一方面是教师一个人的探究,一连串问题的提出,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答案基本上都是教师教案里预设好的,提问的主动权、回答的干涉权等都掌握在老师手里,学生没有主动参与、自由表述的平台,师生的思维没有机会发生直接的碰撞。
  4.“教教材”和照搬教案内容。这种教师基本上没有理会新课改理念,对课改中所提倡的“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新理念没有认真贯彻实施,他们还是仅凭一本书、一篇课文去组织课堂教学,至于能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他们并不关心。因为有了这种教育惰性,有时他们连一本书、一篇课文都教不好。也有不少教师只拿着一本教案书去上课的。他们在课堂上照搬教案,课堂生硬乏味,学生听不进去,课堂闹哄哄的处于失控状态,明知对文本缺乏研究,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课是很难上得好的,但他们还是听之任之。
  
  (二)没有反思和克服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的倦怠主要表现在教师感到工作的盲目,成就感丧失,激情消逝,甚至失去目标和追求。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担任教师工作的时间长了,滋生一种习惯性职业厌倦感;二是个人的情绪、期望、信念和归因倾向等方面出现了偏差,有些教师自我期望值过高,刻意追求完美,忽略社会因素和自身条件的限制,一旦目标、理想不能实现,就会有很强的挫败感、幻灭感,精神沮丧;三是新生代的年青教师吃苦少,仰慕舒适的生活,开放的社会环境容易使他们往物质利益上使劲。“高付出,低收入”的小学教育工作环境让他们缺乏工作热情。
  
  二、当前高校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应关注和处理好的问题
  
  基于上文的分析,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专业思想不过关、专业化程度不高。高校在为基础教育培养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人才时,应着重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方面注意处理好如下方面的问题。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与教师的发展是一致的”的理念。
  这是进行课程建设的思想基础。它要求我们在进行课程建设时,一方面要在主观思想和客观行动上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满足学生各方面能力发展需要为意志转移;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第三方面要明确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因为教师是通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实现其为社会发展服务、体现其劳动的社会价值的;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师的服务才是最专业化的、最佳的服务,才能体现教师劳动的最大的社会价值。
  为此,我们应该做好两件事情。一是设立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及其课程教学评价网站,建议本专业的师生经常性地参与课程及其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在指引评价时,可以提示师生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但不采取分项说明,只让师生在相应的分项栏目上打“√”或用选A、B、C的做法,不明确地设定具体的评价标准,尽可能地让师生对所开课程及其课堂教学效果畅所欲言地进行评价,希望参与评价的师生说出其好与不好的理由。对于超过20人以上的一致性反馈意见(一般认为20人以上的一致性评价具有较高的信度值),教育管理部门要予以重视,可以组织相关学科的教师深入课堂听课,进一步鉴定、评估该课程及其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这种做法可以更好地从实证的角度去面向学生,理解他们确定好教师与好课程的标准,尤其是好教师的标准。二是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标准,倡导教师的自主发展,鼓励教师争当名师,以名师的身份启导学问;设立科研基金。奖励学术研究。在这个问题上,“学术是生命”的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这就要求高校要想方设法激励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带头开展学术研究。因为教师一旦具备了良好的科研能力,在新课改理念的影响下,必然会在学科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这样就会出现在师生平等交往与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的思考习惯及育人智慧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高校教师首先要成为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思想、学术上的终身楷模。
  (二)建构小学语文教育专业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核心课程体系。
  这里探讨的是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的具体设置及侧重点问题。进行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设计,首先要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语文教学的任务,力求能按照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构筑小学语文教育体系,使整个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切合科学原理和实际需要。据此,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应该抓好两大块:一是汉语言课程、教育学和心理学以及各种从教技能的训练课程,它们是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基础,侧重于让师范生掌握知识及本领,属于应用工具系列课程;二是文学课程,这是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要承担的必然任务,侧重于通过文学作品的人文熏陶,满足学生丰富自己的感情、完善自己的人格、拓展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等一系列的需要;二者同为核心,不可偏废。完整的、理想的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应该是把这两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
  但若以此来对照我院及其他一些同类院校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具体课程设置,并没有充分地显示出二者的核心地位。在2006年我院编订的语文教育专业教学进程表中,各类通识课程总课时是530节;教育学与心理学的总课时为99节;各种技能课程总课时是468节;文学课程总课时是431节。按课程课时比例计算,当中比值最小的就是汉语言文学课程。虽然各种从教技能训练课程的课时比例猛增,但这跟语言课还是不能等同。所以,一言概之,就目前这样的课程规划,是无法突出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课程体系的核心价值的,这将对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化水平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三)在已有课程中倡导科学研究的精神,增设研究性课程。
  为了纠正现有的小学语文课堂假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也为了弘扬高校的学术研究精神,我们应该考虑在已有课程中倡导科学研究精神,增设研究性课程。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作尝试:
  1.在已有课程中倡导科学研究的精神。例如:在语言课程里,可以就普通话与本地方言发音差异、生活中的趣味语言、句子的语法单位对朗读技巧的要求等问题进行研究;文学课可以就文学作品鉴赏技巧、朗读与诵读对文学鉴赏的重大意义、文学作品的探究性学习模式设计等问题进行研究;各种教育技能课突出“案例研究”,等等。这些课程内容的设计,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好处:一是将有助于师范生转变对传统教师的单一角色的理解与接受,他们将学会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扮演探索者、学习者、合作者、引导者、倾听者、欣赏者、支持者等,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样才能成为胜任小学语文教学的合格教师。二是容易把他们培养成会思考、有智慧的好教师,他们将形成的特点是对本专业有深入的研究,不仅有广博的知识,而且充满智慧。
  2.增设研究性课程。我们能不能在技能训练方面开出一些专门搞研究的课程来呢?如:当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这个课程是在语文教学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拓深的有相对独立意义的技术性课程。它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研究、探索的过程,可以设有若干个研究专题,如小学语文教学案例研究、名师教学风格及其独特价值研究等。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真正的问题或课题意识,提出的问题或需要深入的课题的出发点都是为“学”设疑,有引起学生思考探究的功能,他们的最终目的在于养成学生思考的兴趣和探究的能力。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资料与学生一起构成教学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的世界里,教师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他的职责就是同学生一起创设良好的研究与交往环境,激发其探究语文教育真谛的欲望,使个人的思想与能力有一个充分锻炼的平台,从而使研究性的学习行为得以实现。这个研究课可以开一个学期,每周2课时,为研究训练课。这个课程学习的目的在于让师范生掌握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同时,准确而充分地掌握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动态、已取得的经验与成就、还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等。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