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对远程教育中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的多因素分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设计
 

对远程教育中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的多因素分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设计

发布时间:2019-01-21 03:52:08 影响了: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的教授式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整个课堂由教师主宰,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近年来,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改革,注重教学中的双边活动,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教育发展的一次机遇,是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换的一条通途。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何克抗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一一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识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各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种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焦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一般来说,可以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信息技术素养培养,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改革,基于信息技术的全面教改。这五个阶段其实包含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前两个阶段是“小整合论”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过渡阶段,是落后地区补充给养、发达地区充实和调整、中等规模地区奋起追赶时期;后两个阶段是“大整合论”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教学带来的绝非是手段的变化,而是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课程本身的改革,是课程设置、教育学制、学习方式、学校组织以及课程作息时间等的根本性变革,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宏伟目标。就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来看,“小整合论”符合我国目前的教育发展趋势和实践要求,即根据地域特点、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我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处于以上分析的前三个阶段。
  通过这些论述,我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前的主要任务就是把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例如利用虚拟现实完成现有实验条件下不能完成的实验,利用多媒体的图形、图像、声音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知识;利用强大的网络功能让学生查阅所需资料,甚至作业的批改和答疑以及学生之间的切磋都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完成……把计算机及网络作为学习的工具,作为教学的媒体,实现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从而培养具有创新型和实践型的能适应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建设者。
  
  二、制约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实性因素
  
  (一)教师素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角色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课程设计者、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环境构建者等新型角色转变。教师必须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新的学习需要,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设计方法等。当前,我国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整体上比较低,很多教师尚未树立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学的新观念,不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手段技能,难以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际需要。
  
  (二)学生素质
  
  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不高也是制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因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必须关注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并将其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个最具有现实性的条件。
  
  (三)物质技术条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实性还体现在其物质基础上,必须考虑物质条件,关注其物质水准,如:硬件、软件、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等。
  
  (四)学科教学内容
  
  在整合课教学中,学科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这种地位是其它内容无法取代的。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但教学特征基本―致,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段落的推进具有一定的规律。了解教学特征、熟悉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环节、发挥教学才智,方能组织好教学。
  
  (五)课堂教学程序
  
  课堂教学程序是指课堂教学层次推进的先后顺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课堂教学程序与一般课型的教学程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传统教学程序中的课堂教学导入、教学内容展开、教学信息反馈、知识延伸等环节在整合课中依然适用,甚至说是不可或缺,只是表现形式较之以往有所不同罢了。由于信息技术的介入,导入环节多凭借音乐、画面等音频视频进行,课堂小结(教学反馈)通过师生交互或者生生交互的形式来成,教学延伸通过电子信箱、QQ聊天来实现。
  
  三、从多元角度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一)教师的主导地位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必须大力加强
  笔者认为,要做到这点,整合课中的教师应当具备如下能力:一是对现代教育技术驾熟就轻。二是不断夯实知识根基。三是教学艺术功底要深厚扎实。要从事好教师这一艺术事业,就必须用艺术家的标准衡量所做工作。在教学中,教师要凭借厚重的“艺术”积淀,教态宜人,语言儒雅,板书规范。四是教学的组织、调控能随机应变。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教学的组织尤为重要。任务驱动,学生人机交互,角色扮演,现场采访,竞赛抢答等教学策略的运用等,在提供教学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驾驭课堂教学的难度,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以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教学中,教师必须体现出应有的教学机智,随时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类突发问题。五是教育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条件下,教师必须紧密结合教学实际,根据学科教学需要,不拘一格,灵活多变地应用各种教育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使教学效益最大化,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核心目标。
  
  (二)在整合课的教学中,学生始终应当是课堂教学舞台的主要演员
  
  学生要在整合课的课堂上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首先,必须通过日常的信息技术教育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熟悉常用软件的基本操作,这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赖以实现的技术基础。其次,在整合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当建立起对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保持旺盛的探究热情与积极交互的情感态度,围绕学习问题,广开思路,深入思考,积极争取发言权,通过网络计算机多媒体或口头大胆阐述思维成果。第三,在整合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当力戒顾此失彼,决不能因过分强调信息技术的认知对象作用造成对信息技术的过分追求和依赖而影响学科教学内容的学习,否则,就会违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初衷,导致学科教学内容的偏废,造成学业损失。
  
  (三)信息技术运用要科学适当
  
  信息技术的运用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必须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该用则用、用得适度、用得合理、用得巧妙。整合课中信息技术只有用得好、用得科学,才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比如:小学数学“时分的认识”的教学。本来教师用钟表即可将问题讲得一清二楚,却偏偏要搬到网络环境中去上课,结果,浪费人力、物力和信息技术资源,得不偿失。
  
  (四)学科教学内容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严密的逻辑性。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性。具体到一堂课,所教文本内容也是有紧密连续性的。相对来讲,文科联系显得略微松散,理科表现得比较严谨。二是简洁的明了性。整合课的教学内容组织必须让人一目了然,课堂上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教学推进脉络要清清楚楚。三是轻松的流畅性。整合课教学内容的推进要不蔓不枝,轻松、流畅,忌讳拖泥带水,文、理学科的课堂教学都需要做到这一点。
  
  (五)课堂教学程序应注意传统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设计编排课堂教学程序时,务必注意传统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有时传统教育技术并不比现代教育技术逊色,甚至效果更好,这时,就应当毫不犹豫地使用传统教育技术,以求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作者单位:湖北省荆门市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姜雪]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