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让学生把名著真正读起来:读起来顺畅的名著
 

让学生把名著真正读起来:读起来顺畅的名著

发布时间:2019-01-25 04:43:53 影响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7~9年级的学生要能“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名著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的阅读材料。因此,新课标要求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但是名著阅读真正落到了实处吗?据我对本校学生阅读情况的不完全调查,真正能在课外将名著阅读起来的学生仅占学生总数的7%,更别说“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了。
  名著阅读为什么这么难实施?
  有社会的因素。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学生不免要被社会影响,放学回家,有电视看,有电脑玩,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些感觉器官的直接刺激自然比沉静的文字更吸引人。而且,有些名著也被搬上了屏幕,比如《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与其花费时间在读书上,倒不如看这些更直观的电视剧。社会快餐文化对学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快餐文化强调迅速、浅显、短小、轻松,而这些似乎都不是名著所具有的特点,所以,我们是不是有这样的尴尬时刻:学生能异口同声地背出:“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却闻所未闻“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学生能一起兴高采烈、热火朝天地谈论《水煮三国》,却说不出《三国演义》的作者。我所教的两个班级学生学习成绩居初三年级前列,学习《香菱学诗》时,在一个班级中要求学生写出《红楼梦》的作者,赫然有学生写到“曹雪琴”,到另一个班级中,竟然同样有学生将“芹”写作“琴”。
  有现今教育实际的因素。新课程改革诚然在轰轰烈烈地展开,可评价一个学校、一个教师、一个学生的体制并没有改变,中考考场上的赢家才是最终的赢家,哪个老师哪个学生敢懈怠?于是,学生有限的一点时间早已被各个学科瓜分,被各种练习侵占。对学生来说,笔头作业比口头作业重要,硬性作业比软性作业重要,可等到这些作业都完成后,他们早已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再去阅读了。
  有家长的因素。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如愿考进理想的学校?所以,家长们往往对孩子们“应试”方面的训练不吝千金,而对“非应试”方面的训练则不太认同。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家长直言不讳地质问语文老师为什么要布置名著阅读,老师解释是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能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家长追问“中考考不考”,老师无奈道“考”,“占几分?”家长再问,老师小心道“少则一两分,多则五六分”,家长不屑:“那么老师你别布置我家孩子读名著了,这几分,咱不要了,你另外布置一些语段阅读题,那是考试的大头!”呜呼,这个老师就是我。
  有语文老师的因素。刚刚提到的家长言论令人摇头,可实际上就连我们一些老师也是这么想的,与其费时费力地读名著,倒不如多背两首古诗,多作两份试卷,或许考试的均分还能比别人高出几分。
  于是,读名著就成了―句空话。
  那么,就没有办法了吗?有。我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把握好要求阅读的时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读名著,最好是在一个适当的情景下去要求,这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后面的阅读水到渠成。这样的情境可以是学习名著中的一个篇章时,如学习《纸船》,我要求学生吟诵《繁星》《春水》,去感受伟大的母爱、纯真的童趣与美好的自然;可以是在学完主题相同的某一单元时,如学完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生物篇,要求学生读《昆虫记》,走进那奇妙的昆虫世界;可以是进行相关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时,如在互诉“成长的烦恼”时,要求学生读《童年》,去学习如何面对成长过程中的痛苦与磨难;还可以是学相同体裁的课文时,如学《寓言四则》,要求学生读《伊索寓言》,体会寓言的深刻内涵。总之,只要教师有心,就一定能找到合适的机会,领着学生展开阅读。
  
  二、规定任务,制定计划,要求学生有条理地阅读。
  
  名著的阅读量都较大,而学生的学习任务又相对比较繁重,如果教师不能使学生意识到读名著也是一种学习任务,学生往往会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这样如果其他学习任务较紧,或有更吸引他们的娱乐项目时,学生可能就会将名著搁置在一边,刚刚被激起的兴趣也会随之削弱,乃至丧失殆尽。所以,教师一定要明确:读名著就是语文学科的学习任务之一,必须完成。让学生重视这件事,同时可以少布置甚至不布置其他的作业,保证学生有时间去阅读,之后要做的事就是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要求学生每天阅读一定量的名著,使学生有条理地展开阅读。
  
  三、随堂提问,适当奖励,及时检查阅读情况。
  
  无论哪种学习内容都要及时地检查反馈,读名著也是这样。我往往会在学生开始阅读某一名著时,特别安排每节课的第一环节对前一天的主要阅读内容加以提问,并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给予适当的奖励,以进一步调动学生读名著的积极性。提问的时间可长可短,由内容决定。为保障这一步骤的顺利实施,教师可与学生一起阅读,可精读,可浏览,设计出恰当的题目,以准确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这样做至少有四点好处:首先防止学生读书时不仔细或不认真,走马观花,起弥补作用;其次,重新回味作品的主要内容,加深巩固学生的阅读印象;第三,用文中的语言复述相关内容,潜移默化中感受典范语言的精妙;最后,为极个别没看书的学生提供了了解名著内容的机会。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读后总结,真正体会名著的魅力。
  
  一本名著读完后,一定要进行读后总结,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从而真正体会出名著的魅力。这样的总结课形式可以多样化,如:1.片段练习,即选取名著中最精彩的片段,以这一片段为载体,通过相关的阅读题,审视片段中的人物形象、内容、主题等,进而扩展到对整本书的相关方面的认识。如读《水浒传》后,单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片段为例,认识鲁达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理解作品讴歌梁山好汉“替天行道”英雄壮举的主题。2.交流心得。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交流对作品内容、内涵的体会与感悟,“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如读《名人传》,学生交流对这些名人的评价,让他们认识到“英雄的伟大不在于体魄,而在于他们的心灵和品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3.品味欣赏。品味名著中的隽美、含蓄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如读《繁星》《春水》后,要求学生背诵并品析自己最喜爱的一首诗歌,感受优美的诗歌语言。4.同名影视作品比较欣赏,即引入同名的影视作品,将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比较,认识二者的异同,体会文学作品独特的叙事技巧与表现手法。如六小龄童主演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几乎每年的寒暑假都会重播,适当地引入到名著《西游记》的阅读总结课上,让学生比较二者在刻画孙悟空形象上的不同手法,感受文学作品在遣词造句上的精妙之处。
  总之,阻碍名著阅读活动实施的因素很多,也许我们对其中的某些因素无能为力,但我认为,要把这一活动落到实处,教师必须从这阻碍因素中走出来。我们切不可推卸责任、敷衍了事,甚至是不闻不问,只有教师先重视起来,并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阅读方案,就一定能让学生把名著真正阅读起来!
  
  (作者单位:南京市南化第二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