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论教师的课堂观察技能及其培养】 教师课堂技能培训心得体会
 

【论教师的课堂观察技能及其培养】 教师课堂技能培训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19-02-04 04:05:42 影响了:

  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用以搜集学生资料、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了解教与学行为的基本途径。近年来,课堂观察问题在国外的相关研究和教师教育课程中越来越受重视,课堂观察技能被视为教师必备的一种重要的专业能力以及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然而,在我国课堂观察至今仍然是“一项被遗漏的教师专业能力”,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因此,我们应对教师的课堂观察技能进行积极的探讨,以便更好地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一、课堂观察的内涵
  
  课堂观察(Classroom observation)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或偶然地觉察学生及自身的特点、人格和行为方式的活动,是教师对教学对象的职业知觉活动。日本教育家板元昂认为,新老教师在技能上最大的差别在于对学生的反馈信息能否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及时的评价。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正确的判断来源于课堂观察。通过观察获取必要的课堂教学反馈信息,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而实现真正的师生对话与交流。因此,课堂观察已成为每一位教师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
  课堂观察具有以下特点:(1)计划性。课堂观察的目的指向一定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在课堂观察中,教师通常要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来选择观察对象、观察内容和观察方法,对观察的整个过程作出系统的规划。计划越是周密细致,就越能够达到观察的目的。由于课堂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需要预先设计,因此,与随意的日常观察相比,课堂观察是一种有计划的观察。(2)理论性。科学的观察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指导。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你能不能观察眼前的现象,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理论,理论能决定你到底能观察什么。”课堂观察方法本身就必须有一定的方法论作依据。例如,偏于定量的课堂观察就基于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理论,而偏于定性的课堂观察则基于解释主义理论,不同的理论基础基本上框定了研究的方向和程式。反过来,这些程式也正是课堂观察科学性的基础。(3)选择性。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就意味着有选择。教师在进行课堂观察时,必须对研究的问题,观察的对象,观察情景的片段,观察的方式,观察的步骤、时间、位置,分析信息的方法和步骤这些问题进行选择。总之,选择性贯穿在课堂观察的整个过程当中。(4)情景性。课堂观察是在现场进行的观察活动。课堂观察要对所收集的信息作出解释,必须充分考察观察所处的背景因素,才能对观察结果进行准确的解释,以达到观察的目的。
  
  二、课堂观察的对象及具体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观察对象既包括学生,又包括教师本人。
  
  
  1 学生
  对学生的观察,主要考察学生在教师的施教行为下,是以一种怎样的状态进行学习的,具体内容如下。
  学习行为方面:(1)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是怎样准备的,准备得怎么样。(2)学生的听课。有多少学生能听老师的讲课,能听多少时间;有多少学生能听同学的发言。(3)学生的认知。复习旧知识时,学生对于以前学过的知识是否记忆牢固;教师讲授新知识时,学生是否较快地领悟和掌握;巩固新知识时,学生能否举一反三,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各种能力是否得到了培养与训练。(4)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形式有哪些;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自主学习是否有序;自主学习的质量如何。(5)学习目标的达成。学生是否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预设的目标有多少人达成,达成有什么证据。
  学习状态方面:(1)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索,大胆发言,认真思考他人的意见。(2)学生的思维状态。学生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的见解是否具有独创性,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挑战性。(3)学生的情绪状态。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成功后的愉悦感,一种自发并能自控的良好的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和兴趣。(4)课堂气氛和秩序。课堂气氛是否活跃,课堂秩序是否良好;学生是否紧跟教师的思路,搞清问题的来龙去脉。
  互动行为方面:课堂上有哪些互动行为,学生的互动是否能为目标达成提供帮助;参与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课堂活动的人数、时间、过程和质量如何,是否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活动;学生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围。
  
  2 教师
  教师对自己的观察准确与否,会对教学的成败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说:“教师需要了解他们自己的行为,正如他们需要了解他们所教的学生那样。”如果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缺乏清晰的自我认识,不了解自己的教学表现,他就不可能组织好课堂教学。教师应该以教学基本要求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为准则,来考察自己在课堂上的各方面表现。
  基本素质方面:(1)呈示。教师的讲解是否有效;板书能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媒体呈现是否适当;实验是否规范。(2)对话。提问的对象、次数、类型、候答时间是否恰当;教师的回答方式和内容是否有效;话题与学习目标的关系如何;师生间的关系如何。(3)指导。怎样指导学生进行独立、正确的思考;怎样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4)机智。教学设计有哪些调整,为什么,效果怎么样;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效果怎么样。(5)特色。在语言风格、行为特点和思维品质方面有哪些具有特色的课堂行为。
  教学行为方面:(1)目标。学习目标是否体现了“三维”目标,认知领域是否关注高级认知层次;学习目标的表达是否规范和清晰,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课堂中是否生成新的学习目标,是否合理。(2)内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是否凸显了本学科的特点、核心知识及其逻辑关系;课堂中生成了哪些内容,怎样处理的。(3)策略。创设的情境是否有效;教学是否由问题驱动,教学环节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教学方法和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是否适合,有没有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4)评价。检测学习目标所采用的评价方式是否有效;能否从学生的回答、作业和表情方面获取评价信息,对学生进行反馈和改进。(5)资源。资源的利用是否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从学生的错误、回答、练习和作品中生成了哪些资源,教师是如何处理的。
  
  三、课堂观察的原则
  
  1 计划性
  有效的观察来自周密的计划,正如巴斯德所言:“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教师应在课堂教学的关键处设立观察点,有意识、有目的、有选择地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这样才能根据观察到的情况随时对课堂活动做出调控。有意识,就是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观察意识,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随时随地进行观察。有目的,就是要求教师看什么,为什么看,怎样看,要做到心中有数。有选择,就是要求教师会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对象,掌握良好的观察时机和选择便于观察的位置,突出所需观察的对象。因此,教师每次的观察都要有侧重,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身职业能力发展的需求确定观察内容,选择不同的观察点。例如,观察学生“合作学习”内容,可以按照表1进行观察,这样才能使每次观察有目的、有内容、有方法和有成效。
  
  2 客观性
  客观性是指从实际出发,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事物,决不做主观虚构。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选择性因素的存在,并不存在“纯客观”的观察,因为任何观察都是一种选择,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观察者的价值体系的影响,课堂观察所描述的“事实”也,很难做到全面而真实。首先是观察者的知识背景不同,对同一现象的观察可能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其次是观察者的认知方式与观察方法的差异,能够影响到对观察结果的分析。因此,课堂观察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力排干扰,避免各种观察误区,如期待效应、平均值效应、中心论倾向和标签效应,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水平,在预先设计的观察框架下,收集充分、适当的信息,使观察得到的结论更加准确、客观。
  
  3 全面性
  教师在课堂观察过程中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课堂教学整件性的效果观察,对课堂中的全面情况加以监控,同时又要根据课堂情境的特点和学生的表现,对课堂活动的某些方面或某些学生的个人行为进行重点观察,以达到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深入了解。这就是要求教师做到全面的整体观察与个体的重点观察相结合,统筹兼顾,不可偏废任何一方。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掌握各种观察的方法。如注视、扫视、环视和巡视。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调查方法解决课堂观察中的问题。例如,教师直接向学生征询作业的情况,还可以要求学生举手。进行课堂教学效果反馈,以弥补课堂观察的不足。
  
  四、课堂观察技能的培养
  
  课堂观察是一项复杂的教学行为,教师课堂观察技能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漫长的逐步内化的过程。仅仅了解课堂观察的重要性和方法,是不可能形成灵活的课堂观察技能的。教师还需要长期的教学实践,不断地进行总结、摸索,以逐步培养自己的课堂观察技能。具体来说,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要自觉开展课堂观察实践活动
  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一个教师学习的过程。教师有规律、有方法、有重点地开展课堂观察实践活动是提高这一教学技能的保障。在上课之前,教师应做好必要的物质和心理准备。教师要从观察角度来思考、设计本次观察的具体内容、确定观察点。然后,教师再根据既定的观察内容和观察点设计出相应的观察记录表,确定不同的记录方法,去采集课堂信息。记录观察信息的方法分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定性方法,就是应用实录和各种现代科技手段,记录和再现出课堂所发生的一切,为教师提供丰富和具体的信息,教师即可利用这些可靠的依据对课堂教学的性质作出准确判断,以提高教师的辨别和判断能力,并为自己的教学提供借鉴。定量方法,往往把课堂分成若干小部分,进行小规模的观察,并采用整理分类清单、填写各种表格、制作各种问卷来分类整理和分析各种信息资料。如把课堂分为组织教学,学习动机,师生交流等若干部分,填写各种预先设计好的表格、清单,收集各种数据。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都是分析观察信息不可缺少的方法。与此同时,教师要从自己教学的角度形成自我期待,以利于教师在观察中和观察后来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教师在观察之后,应尽快进行资料的记载与整理。持有这些书面的文字记录资料,有助于教师本人进行教学反思
  
  2 反思应贯穿在整个课堂观察实践活动中
  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为依据进行“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对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尤为重要的是,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这类知识的获得,因为其特有的个体性、情景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特征,要求教师通过自我实践的反思和训练才能得到和确认,靠他人的给予是不可能的。正如考尔德希德所言:“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教师只有通过反思,才能不断发现并提炼出实践当中遇到的教学问题并加以解决,同时,积极主动地寻求自己的专业发展,把教学的信念和技能内化。对于课堂观察而言,重要的是,教师能根据观察发现,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经过观察――反思――再观察――再反思的循环往复,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教学,做出更合理的教学决策,同时促进教师课堂观察技能得到不断提高。因此,反思应贯穿在整个课堂观察实践活动中。教师的反思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①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达成了吗?②各种主要教学行为是否有效?③有无偏离自己的教案?如有,有何不同?为什么?最后,教师要形成相应的结论和行为改进的具体建议。结论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成功之处,即本课中值得肯定的做法;二是个人特色,即逐步澄清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三是存在问题,即根据本课的主要问题,提出明确的改进建议。然后,再进行跟踪递进式观察。
  
  3 倡导教师之间开展课堂观察活动的合作研究
  课堂观察活动倡导教师之间的积极合作。目前的学校大多呈现孤立文化的形态,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教师都习惯于单兵作战,很少有机会,而且也不愿主动与其他教师正式地进行专业探讨。此种学校文化特性,限制了教师专业分享与相互支持的机会,课堂观察活动也不例外。面对复杂的课堂观察问题,仅凭教师个体的力量难以胜任,需要群体的智慧参与,需要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寻找并创造课堂观察活动的合作机会,抱着求同存异、尊重多元的心态,通过对话、倾听、讨论等交流方式,开展多样化的课堂观察活动的合作研究,以取得更好的课堂观察活动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杞从教育技术学看微格教学,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2(1):92
  [2]张国伟,论课堂观察,教育探索,2005(2):69
  [3]张立昌,试论教师的反思及其策略,教育研究,2001(12):17
  [4]J・Calderhead and P.Gates:conceptualizing R ef lection in Teacher Development,The Falmer Press, 1993.123
  (责任编辑 刘永庆)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