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浅析创业与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如何培养大学生自信心
 

浅析创业与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如何培养大学生自信心

发布时间:2019-02-26 04:25:17 影响了:

  摘要创业是艰难的,是危机和成就并存的,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检验,尤其是对大学生自信心的考验。本文从培养大学生良好自信心对鼓励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性入手,对目前大学生自信心的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提出培养大学生良好创业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独立性 积极性 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白手起家打造商业传奇的华人首富李嘉诚回顾自己的创业经历时曾说,“要说我创业比别人成功的地方,那就是创业之初比别人多了一点自信。”①而当下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实情况是怎样的呢?来自南开大学的一份对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打算创业的大学生人数不到总人数的11%,而89%的大学毕业生对自己不自信,自认为不能适应自主创业的择业方式,对创业存在恐惧心理。②我国大学生创业的自信心严重不足,导致我们与发达国家大学生在自主创业上的差距越拉越大。据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数据表明,由于缺乏自信心,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比例较低,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为20%至30%。③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重要一环就是要重塑大学生的自信心。一个具有自信心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成就需要和高度的独立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协作性。而这些要素正是创业者所需要的重要个性心理品质。
  
  1 成就动机――强烈的成功欲望
  
  创业是一项艰苦的工作,这要求创业者必须具备高强度的成就动机,创业中的艰难困苦反而更能调动创业者的潜能,使创业者不畏创业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寻找并创造商机,最终走向成功。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比为工作而工作的人拥有更高的成就动机,更强的成功欲望。
  
  2 独立性――坚持独立地思考问题
  
  创业既是为国家、社会创造财富,又是一种谋生手段。创业的特点就在于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东西。这就需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创业者要始终坚持独立地思考问题。首先,在创业目标上要独立,要敢想敢干,能打造自己的品牌;其次,在创业方法上要独立,能走有自己特色的道路,不盲目地跟随他人的步伐;最后,在创业风格上要独立,要有鲜明的个性品质,靠自己强有力的人格魅力在整个创业团队中发挥很好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 积极性――主动做事的能力
  
  比尔・盖茨说:“一个好员工,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去做事,积极主动去提高自身技能的人。这样的员工,不必依靠管理手段去触发他的主观能动性”。④而所有创业者都是从一个员工做起的,只有先成为一个好的员工然后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创业者。积极是他们的共性所在,是一种健全的人格。它表现为一个人乐于冒险,敢于尝试的那份热情和执着。企业的发展、开拓和竞争都离不开创业者的积极态度,企业的从小到大,从无到有,甚至化险为夷,也都是创业者积极态度的回报。
  
  4 创新性――推陈出新,顺时而变
  
  创新它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它起源于拉丁语,有三层含义,一是更新,二是创造新的东西,三是改变。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曾说过:“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法宝”。⑤面对变化莫测,竞争激烈的市场形势,创新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所在。对创业者来说,要以敏锐的眼光来捕捉市场信息,从而不断调整战略决策,以“变”来求生存,求发展。在创业发展阶段,要以创新打开市场;在创业开拓阶段,要以创新占领市场;在创业风险阶段,要以创新保住市场。
  
  5 协作性――善于协作
  
  优秀的创业者大多善于与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交流、合作。从而能眼观四面,耳听八方,在交往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在学会平衡与各种交往对象的关系中,拓宽企业生存发展的空间。我们从美国电影上看到的那种一名西部牛仔配上一匹马、一把枪就能横步天下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局面业已形成,合作共赢、双赢,甚至多赢这些词汇已经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词语。创业者要生存、发展必须学会怎样与他人合作。协作性已成为创业者不可或缺的个性品质。
  以上五点是一个自信的人所应具备的个性心理品质,然而现在大学生所普遍缺乏的自信精神,正是创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比起西方国家的大学生来说,我们青年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行为都要大打折扣。是什么使我国的年轻学子失去信心,在创业面前望而却步呢?我个人认为主要有这三个方面的原因。(1)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中落后保守的思想仍在现代青年当中有一定的影响。如,“读书优则仕”,“仕农工商,商为末”,这些思想经过几千年中央集权制度及其统治思想儒家文化的日益传播,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内心,使得十年寒窗无人问的莘莘学子,只盼毕业的那一天就能在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中谋得一个体面的差事,而不是去创业。可以说我们传统文化中迂腐的思想,拘束了他们的创业思维,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成就动机。(2)我们的教育自古以来就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强调集体有余而重视个性不足,形成了很多学生只知道老实听话,循规蹈矩。个性稍有表露就被认为是与组织对抗,不安分守己,从而严重地削弱了学生的独立性,不利于他们走上创业之路。同时随着高考升学压力的加大,出现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的满堂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使学生们再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严重压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从而使他们与创业失之交臂。(3)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可落后的早已不适应生产关系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却在我国存在了好几十年,它带来的“吃大锅饭”,“不患寡,患不均”,“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这种仇富忌贤的思想还会在一定范围内会影响当代青年的自信心,是同与人协作的心理严重对立的,在心理上增强了他们对创业的恐惧感。
  上述原因会对大学生创业产生不良影响,但只要个人、家庭、国家一齐努力,对症下药,就可以帮他们摆脱不良因素的影响,建立强大的自信心,从而走上自主创业之路。
  对个人来说,要掌握方法,有针对性地锤炼自己,获得自信。首先要有勇气改变创业观念,相信在现代社会创业、经商既是在为国家、社会做贡献,同时也是成就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是一种自豪和光荣的事业,吊死在一棵树上是不明智的;其次,要学会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来强化自己的创业信心,遇到困难或挫折时要默念:“我行,我能行。”反复默念这个信条,可以使人充满激情,干劲十足,从而激发人的创业欲望,克服困难带来的消极影响;⑥最后,积极投身创业实践,创业就意味着接受挑战,只有不畏艰辛,不惧失败的人,才能在创业过程中战胜心理障碍,不断增强自己的创业成就感。
  家庭教育上,首先父母要注重对孩子个性的培养,形成他们独立的处世风格,让孩子们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和存在的意义。人首先应该全面认识自己,找到闪光之处,进而向别人勇敢展示自己,大胆宣传自己,让别人了解自己,同时又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其次要教会孩子不仅要学会学习,而且要学会生活。在家里要帮大人洗衣,炒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独生孩子越来越多的今天,很多家长认为让孩子干这些事情会累坏小孩,耽误孩子学习,因此从小就包办代替他做了一切活。而事实证明,从小被父母照顾得无微不至,失去动手机会的小孩,会导致其成年后会缺少处事的独立性,并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和一定的社交障碍,这反而对他以后走向社会,独挡一面产生不良影响。⑦只有从小就让他们懂得生活的艰辛,有意识地引导小孩多动手,多帮父母干活,训练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良好心态,才能为他们走上创业之路做好准备。最后,学校教育方面,在孩子学习课本知识应付考试的同时,要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他们主动学习,主动去思考身边的人和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自主创业。同时我们还要在各高校,甚至中学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加强学生对创业知识的了解和创业心理素质的训练,拓宽他们的创业知识面。
  在国家政策上,也要大力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在美国,自由和个人奋斗是充分受到鼓励的,因此个人创业在他们国家普遍受到欢迎。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著名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这样描述美国个人创业现象:“过去30年美国个人创业者的数量有了巨大增长。1950年我们以每年93000家的速度创办新企业,到1980年12月飞速发展到每年60万家。……我们正从公司经营社会转变成个人创业社会”。⑧正因为美国政府在政策上极力扶持个人创业,才会有美国今天的繁荣。因此我国也应有意识地克服计划经济带来的各种后遗症,支持大学生个人或多人共同创业,动员创业成功的私人或企业在资金、技术、信息方面积极帮助准备创业的大学生,并制定各种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提高他们的创业信心。我们要制订并出台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如给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设立奖励项目,精简大学生的创业手续,建立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融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大学生创办的企业减免税收,逐步去除地方保护主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法等,为大学生创业打造一条绿色通道,让大学生们能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满怀信心以前所未有的积极性走上自主创业之路。
  
  注释
  金泽灿,呼日乐.李嘉诚全传[M].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8:38~43.
  中国改革报.调查与观察,2007-6-4(4).
  张俊,颜吾芟.论大学生创业教育.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6~97.
  李莫凡,蒋成义,唐明磊.成就微软帝国之谜[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122~127.
  潘云良.苏芳雯. 海尔管理教程 [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23~29.
  王志峰.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与塑造.思想政治教育,2005(3):35~36.
  刘惠东,杜爱玉.关于农科院校大学生自信心培养的探讨.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91~93.
  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27~128.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