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提高中职德育课程实效性的对策】德育实效性
 

【提高中职德育课程实效性的对策】德育实效性

发布时间:2019-06-19 04:52:20 影响了:

  摘要:过于理想化虚化的德育目标,让学生在道德实践中无法感受,无所适从。脱离学生生活,与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相称的教育,使学生缺少主动性、积极性。以分数定优劣的应试教育评价模式,极大地削弱了德育的实效性。对中职德育课程实效性的研究,是当前德育科研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中职德育课程实效性低迷的原因,探索提高德育课程实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程;实效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201-02
  一、对中职德育课程实效性的理解
  德育课程是重要的必修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中职德育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及职业理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德育课程实效性要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着力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基于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帮助学生构建自主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体现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并实现其幸福和快乐人生的需要;以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为立足点,有利于学生未来就业、创业,适应在信息化、国际化的环境中发展;以思想政治素质、社会道德、人伦道德和优良品质为出发点和归宿,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及处世美德,造就具有社会道德规范,有利于社会文明发展及和谐社会构建的人。然而,当前中职德育课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过于理想化虚化的德育目标,让学生在道德实践中无法感受,无所适从。过分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性使得德育课内容单调乏味、难以领悟。说教式的教学缺乏激情,课堂沉闷,难以震撼学生心灵。脱离学生生活,与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相称的教育,使学生缺少主动性、积极性。以分数定优劣的应试教育评价模式,极大地削弱了德育的实效性。
  二、中职德育课程实效性低迷的原因分析
  首先,德育课程政治化,无法真正实现道德育人功能。德育按照超越于现实的道德理想去塑造和培养人,促使人去追求理想的精神境界与行为方式,以此实现对现实的否定,这是德育的目标和本性。我国德育目的和目标基本上是由国家决定与颁布的,更多地体现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在主导性德育理论指导下,学校德育内容往往过于政治化,窄化了德育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淡化道德伦理教育,使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产生不协调。另外,德育课程政治化强化了德育的即时性,太多应时、应景的内容造成了德育的功利化,忽视了德育本性,忽略了学生发展这一根本,不能按照学生成长规律,形成一个层递性的德育序列,导致教育目标阶段性不明确,政治理论和基本观点的教育内容和方式重复、脱节、混乱等现象,直接影响德育的实效性。其次,德育过程简单化,难以使学生产生共鸣。长期以来,在教育强调知识习得、观点记忆的背景下,道德教育往往成为知识教育的陪衬。德育习惯于课堂教学传授,重视道德知识的教学和灌输,偏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学生成为接受道德规范和教条的容器,具有明显的强制性,是一种无视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再次,德育对象人格缺陷,弱化了德育效率。人格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是指在一定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它反映着一个人对待他人、集体与社会的态度,表现出人品的好坏、善恶、美丑等。
  三、提高德育课程实效性的对策
  1.树立“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中职学校学生大多数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是学校教育的遗忘者,是家庭教育的缺失者,他们更需要学校德育的关爱呵护,斫偏扶正,助其成长。学校德育要关注人,应树立“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未来发展为本。要发挥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努力寻找教材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实际生活的结合点,挖掘其深刻的教育内容,对德育内容加以内化,使他们主动认可教育目标,接受教育内容和要求,使学生对提高自身道德品质产生强烈的自主意识,把提高道德境界变成德育实践中自主的活动。
  2.大力提高德育教师的素质。大力提高教育者的道德素质是提高德育课程实效性的保证。德育课教师首先是一位道德家,身体力行地实践道德规范与道德准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表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热爱学生,立志献身教育事业。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表现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要以自己对真理的坚定信念,去点燃学生心中真理的火种。以自己对祖国的忠诚热爱,去唤起学生的爱国之情。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工作能力是德育教师的根本要求。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德育对象千差万别,德育环境错综复杂。这就要求教师除具备政治、经济、哲学等基本理论外,还要有历史、地理、语言、逻辑、伦理、法学等社会科学知识及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还应通晓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观察、组织、应变、管理、表达等能力。德育课教师要不断积累知识、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主动适应新时期德育工作的要求,提高德育实效。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德育课程感召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力量。教师崇高的道德修养,是学生现成的榜样;学识渊博、视野宽阔,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挥洒自如,深得学生喜爱;积极进取、笑口常开的乐天派优良的性格气质,会带给别人美好的情绪体验,产生不可抵御的吸引力;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饱含激情的语言使人鼓舞,催人奋进,科学准确的语言使人折服,增强信度。因此,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加强道德修养,养成良好性格,锤炼优化语言,增强教师的人格修养魅力,才能实现德育课程的有效性。
  3.全面渗透德育课程内容。德育内容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可接受性和富有时代特色。德育课程的内容有思想政治教育、人生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行为规范和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与创业教育等。科学价值观和科学道德教育、生态伦理教育和环境道德教育,经济伦理教育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教育、现代人的心理素质教育等,都应该成为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下的学校德育内容。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