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中国本土日化品牌 [本土日化“被收购”悬念]
 

中国本土日化品牌 [本土日化“被收购”悬念]

发布时间:2019-06-21 03:58:17 影响了:

     本土日化产品匆匆“改嫁”后也未见得能逃脱困境,不少“改嫁”品牌在被收购后或是被外资同类品牌所取代,或是被“雪藏”,少数品牌即使还在市场上“抛头露面”,也很难迎来“第二春”。
  强生要收购嗳呵?
  传闻既出,哗然一片。身为专业的母婴用品生产和销售商,嗳呵是否将成为下一个“大宝”?收购是否是中国本土日化品牌的最终出路?这成了本土日化企业的发展悬念。
  论及出身,2006年嗳呵由丁家宜前销售总监刘晓坤创办于上海,主要生产沐浴露、洗发露、爽身粉、乳液、护肤霜等日化产品。与传统国货不同的是,嗳呵在研发方面与丹麦著名天然有机护肤品牌Urtekram合作。为了扩大发展速度,2007年嗳呵引入麦星天使2000万元投资,后又获得罗斯柴尔德家族旗下私募基金550万欧元注资。据悉,以刘晓坤为首的管理团队持有嗳呵22%左右的股权,罗斯柴尔德旗下私募基金持有51%的股权,业界分析,“收购原因”或因为控股股东罗斯柴尔德家族用股权套现的意图已浮出水面;而且嗳呵也陷入资金链紧张的窘境。
  正当猜测四起之时,悬念落地破碎。嗳呵在其官网上澄清了谣言,“截至目前为止,公司并未和任何一家签订收购意向”。然而营销专家却表示,收购风波不排除是嗳呵的自我炒作,因为从产品和渠道而言,强生和嗳呵的差异化并不很明显,强生收购嗳呵没有必要。而粉碎谣言也不排除嗳呵为了发展瓶颈而掩人耳目。
  日化行业的国货被收购案例不在少数。小护士“外嫁”欧莱雅,大宝“联姻”强生,丁家宜“转投”法国香水巨头科蒂集团旗下……本土日化企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很难获得大举突破;市场竞争也已形成外资主导的局面。外资收购本土品牌的主要目的有三:一是本土品牌已严重影响到其自身同类产品的销售,故通过收购“消灭”对手;二是利用收购获取本土品牌的渠道;三是作为其品牌布局或品类补缺的需要。于是,不少“改嫁”品牌在被收购后被外资同类品牌所取代,或是被“雪藏”,少数品牌即使还在市场上活跃,也很难迎来“第二春”。比如曾经“天天见”的大宝在收购后依然“天天见”,在产品上也有所创新,但在品牌定位的运作上依然存在着收购前同样的问题。
  一些观点认为,在当前日化行业外强内弱的背景下,本土企业不应轻易“被招安”。但也有声音表示,把猪养肥了就得卖,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本土日化品牌所谓的“民族情结”是个伪命题。利益当前,难道民族品牌匆匆“改嫁”就是本土产品逃离困境的最终出路?或许,路不止一条。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