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关于XX镇失地农民生活问题的调查报告]的调查报告
 

[关于XX镇失地农民生活问题的调查报告]的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9-07-02 09:17:22 影响了:
【摘要】: 摘要:随着旅游项目开发的逐步深入和两路建设相继完工,XX镇农民可耕地大量锐减,造成了大批失地农民。该镇围绕旅游项目开发,积极发展涉游服务行业和相关产业,努力解决失地农民生活问题。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展开调查,以求有

   摘要:随着旅游项目开发的逐步深入和两路建设相继完工,XX镇农民可耕地大量锐减,造成了大批失地农民。该镇围绕旅游项目开发,积极发展涉游服务行业和相关产业,努力解决失地农民生活问题。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展开调查,以求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生活问题。

   关键词:旅游失地农民生活社会保障

   土地作为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实际上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这种职业的依托,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失去土地,不仅意味着农民失去生活来源,而且意味着农民失去了其收入主要来源的职业。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催生出一个急剧膨胀的社会群体――失地农民。针对这一问题,相关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种种诸如就业、社会保障、城市化等比较通用的解决途径,但具体到某一地区,失地农民生活面临着诸多具体问题。本文拟通过对秦岭南麓一个旅游开发相对活跃的镇――XX镇作为调查对象,结合该镇在解决失地农民生活问题的实践,进一步进行探索,以求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生活问题。

   一、XX镇情简介

   XX镇地处秦岭南麓,乾佑河源头,位于XX市西部,西与宁陕县相接,北与XX县毗邻,是柞水县的北大门。距县城9公里,距XX43公里,属XX半小时经济圈。全镇总面积354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31个村民小组,1918户,6571人。全镇耕地面积4336亩,人均耕地0.67亩。森林覆盖率达93%,生物、植物品种达1800多种。2006年工农业总产值达4179万元,财政收入12.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90元。

   XX历史上曾以军事战略地位屯兵守营而得名。清乾隆年间设置相当于县制的孝义厅而名留史册。境内的古西康之路成为连接湖广的天然纽带,素有“终南首邑”、“秦楚咽喉”之称。革命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先念、徐向前、程子华、徐海东等曾在这里建立苏维埃政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XX是XX市委、市政府确定重点建设的XX门户镇,是柞水建设新农村“一镇六小区”示范镇,是乾佑河百里生态景观带的起点镇。XX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生态自然资源优势。集中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1、XX市国土面积最大的镇,总面积354平方公里;2、XX市最高点所在地,牛背梁主峰2802米。3、XX市森林覆盖率最高,占93%;4、XX市拥有珍贵动物最多,称为秦岭野生动物乐园;野生动物列入国家一类珍稀动物十几种,其代表为柞水羚牛;5、XX市生物、植物最为丰富,品种达1800多种,物种丰富、门类齐全、山青、水绿、天蓝、号称天然氧吧;6、XX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牛背梁;7、陕西南水北调工程所在地――引乾济石;8、号称中国第一的铁路长隧所在地;9、号称亚洲第一的公路长隧所在地;10、西柞高速开通之后,XX成为陕南地区距XX最近的镇,距XX绕城高速仅43公里,属XX半小时经济圈。

   近年来,随着两路建设相继完工,特别是西柞高速的开通,为XX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新的发展时期,镇党委、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XX门户镇和县委、县政府确定的新农村建设“一镇六小区”示范镇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旅游项目带动发展,基础建设推动发展,农民增收促进发展,和谐稳定党建保障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以旅游开发为主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维护社会稳定,加快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XX农民失地问题

   XX镇位于秦岭南坡,岭南第一镇,境内山大沟深,属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深山老林区。长期以来,农民凭借贫瘠而稀少的土地维持生计,农民生活非常贫困。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XX镇开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首先是西康铁路的上马,接着是包北高速公路开始修建,接踵而来的是旅游投资开发商。近年来,该镇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以旅游项目开发为主线,通过积极招商引资,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已引进锦苑盘谷山庄、省高校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牛背梁森林公园、秦楚古道、高砭沟秦润度假山庄等12个旅游开发项目,共引进资金9.56亿元。

   它们的到来,为XX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带来了资金,带来了就业机会,使XX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它们的到来,对XX镇稀有的土地资源进行了大量的蚕食。加之近年来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农民耕地资源逐年锐减,造成了大量失地农民。截止2007年底,XX镇耕地仅有4336亩,人均耕地0.67亩,部分村组人均耕地仅有0.024亩。

   大部分农民在失地前的主要收入是粮食种植和养殖收入,虽然年总收入不多,但是相对比较稳定。按照以往的生活方式,他们种粮、种菜自给自足,燃料费支出也很少。而失去土地之后,在土地征用方面,尽管政府给予了经济补偿和房屋赔偿,表面上看数量相当可观。但农民的支出也随之加大。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家庭的赔偿金基本上都用在了建设新居,个别家庭还动用补偿金。甚至出现补、赔不抵支的情况。随着水、电及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以及其他一些不可预料的情况,政府的补助、赔偿款将在短时期内很快消费掉,失地农民将在生活上出现问题。失地农民土地补偿、赔偿金根本不能解决失地农民长期的生活问题。

   目前,“两路”建设相继完工,旅游开发尚未形成规模,农民就业承载力有限,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问题和长远生计成为了当地党委、政府最重要的任务。

   三、XX镇解决失地农民生活问题的实践

   (一)围绕旅游项目开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多途径促进农民增收

   为解决失地农民长远生计问题,XX镇围绕旅游项目开发,以做好旅游的下线服务为重点,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镇上确定了以发展陕南特色农家乐为突破口,积极开发绿色农产品,发展特色养殖和规模养殖大户,满足城市居民乡村生活需求,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增收。

   1、大力发展农家乐。对准市民阶层消费水准,在红庙河口、营湖小区、药王小区、林丰小区发展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农家乐群,提高农家乐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外地游客“游在山野、食在农家、乐在其中”的需求。通过发展农家乐,既留住了游客,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2、做强特色养殖业。凭借自然资源,做大做强传统特色养殖基地,发展虹鳟鱼养殖、土鸡饲养、养猪养羊等养殖大户,满足项目营业及XX市民需要。以省高校后勤集团为例,采取企业和群众共同筹资的方式,发展特色养殖大户,由省高校后勤集团实行定单包销,执行保护价格收购,保障养殖户利益。

   3、提升绿色农产品的开发。积极实施山野菜、土鸡蛋、豆制品的包装推广力度,培育产、供、销一体化企业,开发以腊肉、山野菜、包谷酒、小杂粮,以“岭之南”为品牌的系列涉游农副产品。

   (二)发展以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劳务业,保障失地农民就业,实现企地长远利益

   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满足企业用工需求,镇党委、政府结合旅游项目建设,开发就业岗位,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促进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

   1、组织劳务。发动村组干部,组织和引导群众参加旅游项目建设。在项目建设期间,土建工程和技术含量较低的工程,一律由当地群众参与建设。在锦苑盘古山庄建设过程中,项目区80%的农民剩余劳动力工作在建设第一线,加快了项目建设,增加了农民收入。

   2、开展培训。结合企业用工计划和农民文化水平,利用上级扶贫、就业培训资源,分层次、分专业对农民进行培训进行培训。同时,调动企业积极性,根据自身需求,开展农民工培训,满足企业多层次用工需要。陕西省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项目开工以前,就组织了多次农民工培训,培训科目有餐饮、养殖等,培训农民500人次。满足了企业用工需要,拓宽了就业渠道。

   3、召开用工洽谈会。由政府牵头,定期组织企业和失地农民召开企业用工洽谈会。由企业提供岗位,政府组织岗前培训,安置失地群众,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支持,实现失地农民和企业的长远利益。

   四、解决XX镇失地农民生活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破除失地农民“等、靠、要”思想,增强自谋职业的意识

   失地农民普遍在思想认识上对征地、拆迁工作存在两面性。一方面,他们认为征地、拆迁支持了国家重点建设,发展了项目,通过建设,必将增加收入,改变贫困状态;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政府征占了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政府就应该保证失地农民的生活,政府就应该给他们解决工作,提供就业岗位。由此可见失地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太强,坐等政府解决就业,而忽视了自身的努力。对此,镇党委、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广泛宣传教育,引导和教育失地农民转变观念,破除“等、靠、要”思想,增强自谋职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自觉性,积极主动地融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获得就业岗位。

   (二)强化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生存能力

   由于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偏低,在土地以外的其它岗位竞争中处于劣势,大部分人短时间内难以找到新的、适合自身条件的就业岗位。再加上旅游项目建设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企业提供的工资、福利待遇等非常有限,难以达到失地农民的需求。要持续地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难题,最根本的还在提高其自身素质,增强其劳动技能。因此,镇党委、政府应帮助他们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鼓励其积极参加就业培训,提高劳动技能,适应企业的用工需求,努力通过劳动力市场寻找就业机会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切实发挥镇劳动保障事务所职能,完善就业培训体系,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和文化层次,有针对性的安排培训内容,尽可能使他们能有一技之长,解决就业问题。对于积极参加就业培训,获得技能证书,上岗工作者,政府应给予适当的奖励。逐步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管理服务范围,按照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通过税收减免政策和个人自主创业信贷政策,提供就业扶持,促进其就业。

   (三)创造条件,鼓励农民在农业内部就业

   通过继续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引导一部分农民参与非农产业的活动,解决部分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但对于年龄在40岁以上的农民,他们本身就是农业生产的行家能手,由于生产习惯和文化素质影响,很难接受掌握农业以外的新技术,就不能采取“赶鸭子上架”的办法,强行培训,在农业以外的领域谋求就业。对于他们,应考虑在大农业范围内解决,比如:将征而未用的闲置土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暂时反租给他们进行耕种;鼓励他们为种养大户帮工;组织他们发展种养殖大户、发展林药结合的山地经济。

   (四)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近几年我国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之一,他的建立为解决城市三无人员、下岗工人生活问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解决失地农民中生活困难群体生活问题还得依靠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镇政府应积极呼吁市、县各级政府,及早建立镇级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健全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适应地大病医疗、上学、住房、采暖、老年人救助等配套政策的建立。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将失地农民中的老弱病残人员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之内,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生活困难问题。

   参考资料:

   1、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探讨[南方农村]张亚,郑予捷,潘渝棱

   2、建立完善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思考[文教资料]沈玲珍

   3、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理性思考[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杜冰

   4、XX镇“十一五”发展规划XX镇党委、政府

   5、XX镇社会经济统计资料(2007)XX镇统计

   2、做强特色养殖业。凭借自然资源,做大做强传统特色养殖基地,发展虹鳟鱼养殖、土鸡饲养、养猪养羊等养殖大户,满足项目营业及XX市民需要。以省高校后勤集团为例,采取企业和群众共同筹资的方式,发展特色养殖大户,由省高校后勤集团实行定单包销,执行保护价格收购,保障养殖户利益。

   3、提升绿色农产品的开发。积极实施山野菜、土鸡蛋、豆制品的包装推广力度,培育产、供、销一体化企业,开发以腊肉、山野菜、包谷酒、小杂粮,以“岭之南”为品牌的系列涉游农副产品。

   (二)发展以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劳务业,保障失地农民就业,实现企地长远利益

   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满足企业用工需求,镇党委、政府结合旅游项目建设,开发就业岗位,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促进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

   1、组织劳务。发动村组干部,组织和引导群众参加旅游项目建设。在项目建设期间,土建工程和技术含量较低的工程,一律由当地群众参与建设。在锦苑盘古山庄建设过程中,项目区80%的农民剩余劳动力工作在建设第一线,加快了项目建设,增加了农民收入。

   2、开展培训。结合企业用工计划和农民文化水平,利用上级扶贫、就业培训资源,分层次、分专业对农民进行培训进行培训。同时,调动企业积极性,根据自身需求,开展农民工培训,满足企业多层次用工需要。陕西省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项目开工以前,就组织了多次农民工培训,培训科目有餐饮、养殖等,培训农民500人次。满足了企业用工需要,拓宽了就业渠道。

   3、召开用工洽谈会。由政府牵头,定期组织企业和失地农民召开企业用工洽谈会。由企业提供岗位,政府组织岗前培训,安置失地群众,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支持,实现失地农民和企业的长远利益。

   四、解决XX镇失地农民生活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破除失地农民“等、靠、要”思想,增强自谋职业的意识

   失地农民普遍在思想认识上对征地、拆迁工作存在两面性。一方面,他们认为征地、拆迁支持了国家重点建设,发展了项目,通过建设,必将增加收入,改变贫困状态;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政府征占了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政府就应该保证失地农民的生活,政府就应该给他们解决工作,提供就业岗位。由此可见失地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太强,坐等政府解决就业,而忽视了自身的努力。对此,镇党委、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广泛宣传教育,引导和教育失地农民转变观念,破除“等、靠、要”思想,增强自谋职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自觉性,积极主动地融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获得就业岗位。

   (二)强化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生存能力

   由于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偏低,在土地以外的其它岗位竞争中处于劣势,大部分人短时间内难以找到新的、适合自身条件的就业岗位。再加上旅游项目建设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企业提供的工资、福利待遇等非常有限,难以达到失地农民的需求。要持续地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难题,最根本的还在提高其自身素质,增强其劳动技能。因此,镇党委、政府应帮助他们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鼓励其积极参加就业培训,提高劳动技能,适应企业的用工需求,努力通过劳动力市场寻找就业机会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切实发挥镇劳动保障事务所职能,完善就业培训体系,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和文化层次,有针对性的安排培训内容,尽可能使他们能有一技之长,解决就业问题。对于积极参加就业培训,获得技能证书,上岗工作者,政府应给予适当的奖励。逐步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管理服务范围,按照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通过税收减免政策和个人自主创业信贷政策,提供就业扶持,促进其就业。

   (三)创造条件,鼓励农民在农业内部就业

   通过继续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引导一部分农民参与非农产业的活动,解决部分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但对于年龄在40岁以上的农民,他们本身就是农业生产的行家能手,由于生产习惯和文化素质影响,很难接受掌握农业以外的新技术,就不能采取“赶鸭子上架”的办法,强行培训,在农业以外的领域谋求就业。对于他们,应考虑在大农业范围内解决,比如:将征而未用的闲置土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暂时反租给他们进行耕种;鼓励他们为种养大户帮工;组织他们发展种养殖大户、发展林药结合的山地经济。

   (四)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近几年我国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之一,他的建立为解决城市三无人员、下岗工人生活问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解决失地农民中生活困难群体生活问题还得依靠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镇政府应积极呼吁市、县各级政府,及早建立镇级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健全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适应地大病医疗、上学、住房、采暖、老年人救助等配套政策的建立。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将失地农民中的老弱病残人员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之内,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生活困难问题。

   参考资料:

   1、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探讨[南方农村]张亚,郑予捷,潘渝棱

   2、建立完善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思考[文教资料]沈玲珍

   3、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理性思考[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杜冰

   4、XX镇“十一五”发展规划XX镇党委、政府

   5、XX镇社会经济统计资料(2007)XX镇统计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