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练”出阅读教学的特质] 我国经济呈现出什么新特质
 

[“练”出阅读教学的特质] 我国经济呈现出什么新特质

发布时间:2019-07-07 04:03:26 影响了:

  一、想、说、写三者的思维差异  想、说、写,这三个都是动词。从思维的角度说,其品质是不同的。  想是初级的,也是朦胧的。一个问题提出后,所有的人都会想。但想是内隐的,没有痕迹,谁也看不出来想的结果。你想得对或错、广或窄、深或浅、多或少、新或俗,别人全然不知。想也是无法检测和评价的。现在世界上还没有一种仪器能直接检测隐性的思维活动,将来也不大可能。只有通过显性的形式才能衡量想的质量,比如说、写、做。有些人凝神、锁眉、咬笔头,从外形上看是在思考,但外人还是不能知晓其思考的质量。
  相对于想,说的思维品质就要高一些,难度也要大得多。说是以想为基础的,没有想好就不可能说好,但能想到的,也不一定能说好。因为从想到说,有一个过程,说有一个恰当不恰当、流畅不流畅、动听不动听的要求。有的人想得非常周密与顺畅,可说出来却杂乱无章,或结结巴巴,或词不达意,或语无伦次,原先想到的并不能完全表达出来。说是外显的,结果可以直接检测。说得不好,想得再好也是白搭。所谓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指的就是这种情况。此类人还相当普遍。
  至于写,它的思维品质又要高一层了。写虽然也是以想为基础的(不一定以说为基础),其难度却更大。说不好时,可以用神态、表情、动作、声调或速度等来帮助别人听懂或猜出你说的意思。写就无法用这种辅助手段。说总是在互动状态下进行的,见别人不理解,你还可以重复和补充;别人不明白时,也会主动提出和询问。可写就不是这样,它是单向呈现出来的,作者不可能站在读者旁边看你一句句阅读,更不可能不时地站出来向你解释。作者与读者通常不能现场交流。读者只能通过一个个静静的文字来了解意思,你写错了,他就理解错了;你写得不清楚,他就不明白;你写得前后矛盾,他就莫名其妙。也就是说,写的要求大大高于说的要求,写出来的文字,必须正确、恰当、明白、通顺,而且必须一步到位。写不但要有集中而鲜明的思想,同时也需要严密而流畅的思维能力。有的人说得天花乱坠,颇有吸引力,但如果把他所说的话转换成文字,看起来却可能味同嚼蜡,为什么?因为听的时候,掺杂了多种调味品:神态、动作、腔调等。当然,也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有的人写出来的文章倒是不错,可是,说就不大能说得好。这是演技问题。说,需要一点表演艺术。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写作水平高的人,其思想与观念是一定能表达清楚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这么一种特别的现象:一般听众都能容忍说话者多次出现重复、断续和口头禅等,可一般读者却无法容忍作者的重复啰嗦、不通顺、病句别字等。这一现象表明:人们对写出来的文字要求更高。
  二、动口不动笔是阅读教学的通病
  明白了“想、说、写”这三者的思维品质差异之后,再来探讨当今的阅读教学质量问题,或许会有清晰的认识。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理解这一块是难点所在。大家普遍认为,在阅读教学上花费的时间很多,可收效甚微。许多学生在做阅读理解题时,常常是云里雾里,不清楚自己答得如何;有些文本,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专门讲过,可在实际检测时,教师也不知道大家会解答得如何。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如今,判断阅读能力的高下或强弱,是以解答阅读题为唯一依据的。这个解答,不是口头,而是书面(我们暂且断定用书面解答来判断阅读能力是合乎科学的)。由此再来反观阅读课堂教学,也许能找到低效的症结:课堂实际与检测依据严重脱离。阅读教学的课堂是以想和说唱主角的,相当多的阅读课是“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大家仔细想一想”“谁来说一说”“这位同学回答得好不好?谁来说”等,都是使用频率极高的教师用语。有些课,40分钟全被这样的问答占满了,写被挤到铃声以后的时间里去了。有的阅读课,虽然最后也留出三五分钟写的时间,可写的是什么呢?不外乎这样两类:一是从基础知识的角度来考虑的,比如抄写词语、解释词义等;二是从写作的角度来考虑的,比如“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联系自己的生活,写下你的心得体会”“假如你是×××,你会怎么样”等。这两类写,从严格意义上说,都不是从文本理解的角度出发的。第二类似乎是,但其实游离了文本,着眼点在写作,与深入文本内部的理解有一定的距离。数学课中,一道例题讲解后,接下来就是同类题目的反复训练;体育课上,一个动作示范后,接下来就是大量的自我训练,直到熟练为止。而阅读教学,只有口头解读而少有书面解读的训练。
  熟悉阅读教学的人都知道,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想,也要求想;至于说,那就是部分学生的事了;而真正从阅读理解意义上的写,通常没有时间安排。这种课堂实际与检测依据严重脱离,怎么可能提高阅读效率呢?
  三、读练结合是突破低效的基本手段
  阅读教学不是为了应付检测,但这并不是说阅读教学无须检测。科学的检测可以促进阅读教学的健康发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阅读能力以书面检测为主要依据的背景下,怎么提高阅读效率呢?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读练结合,当堂训练”。在教师引领学生解读文本之后,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书面训练。训练的内容就是课堂上讲解的内容,直接把无形的想和说转化成有形的文句。比如有教师在教了《晏子使楚》之后,留出七八分钟时间,要求每个学生书面解答下面几题——
  1.晏子为什么要说自己最不中用?
  2.第三个小故事中有两个“水土不同”,它们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3.文章最后说:“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里的“不敢不”有什么含义?
  4.如果把这篇文章划分成三段,第二段就是中间三个故事。请你写出第二段的大意。
  5.成功,是智慧与勤奋的结晶。他是一个成功者,所以,( )。
  6.萧伯纳长得很瘦。有一次,他路遇一个肥胖的富翁。富翁嘲笑他说:“从你身上,我看到了世界上确实存在着饥荒。”萧伯纳立即回答说:“从你身上,我知道了( )。”
  这些题目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但都紧扣文本内容,而且在解读文本时都可能讲到,等于是示范动作之后每个学生的亲身实践。前面三题深入到了语言内部;第4题着眼于整体,旨在培养概括能力;后两题是文本内容的延伸,起着巩固作用。《晏子使楚》中每一个故事都渗透着逻辑思维的训练,后两题,就是逻辑思维方面的活学活用。学生训练之后,教师又进行了反馈、评价和纠正。这个环节的安排是非常扎实有效的。它是把学生从“想”和“说”的环节推进到更高层次的“写”。写需要冷静和周密的思考,写过的东西,印象也特别深。如果我们的阅读课都能做到这样“读练结合”,那么,学生的理解一定会更深刻,思维一定能更加严密,效率一定会高得多。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