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南极洲[编辑]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维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书
 

南极洲[编辑]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维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书

发布时间:2019-07-16 20:52:58 影响了:

“南极大陆”重定向至此。关于同名日剧,详见“南极大陆 (电视剧)”。

南极洲

面积14,000,000 km2 (5,400,000 sqmi)[1](冰覆盖区域:13,720,000平方千米(5,300,000平方英里);无冰区域:280,000平方千米(110,000平方英里))

人口非永久居民 - 约1,000人

属国显示▼列表

时区无,唯格雷厄姆地(Graham Land)属于UTC-3。

互联网顶级域名.aq

此为南极洲没有冰冠的地形图,当中已考虑没有冰冠覆盖后的地表静态回弹与海洋水位上升。此图大致复原南极洲在三千五百万年前的模样,当时地球气候温暖,令冰冠不能在南极洲上形成。

南极洲的阿德利企鹅雏鸟,背景为轮船探险家号(MS Expolorer)与冰山。

南极洲,或称安塔克提加州是地球最南端、位于南极的大洲。它坐落于南半球的南极区,几乎全洲都在南极圈以南,四周环绕着南冰洋。南极洲的土地面积约有1400万平方千米(540万平方英里),是世界上第五大洲,依序位列亚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之后。南极洲约98%面积被冰覆盖,冰的厚度平均达1.6千米(1.0英里)。

南极洲平均而言是地球上最为寒冷、干燥、多风的大洲,也拥有最高的平均海拔[2]。它的沿海和非内陆地区的年降水量只有200毫米(8英寸),因此被视作荒漠[3]。自然环境严酷,整年有1000人暂时居住在大陆上零星的观测站中。只有适应寒冷的植物和动物能生存于此,包括企鹅、海豹、线虫、缓步动物、螨、多种藻类和其他微生物,以及冻原植被。

尽管古代便有许多关于“未知的南方大陆”(拉丁语:Terra Australis)的神话故事与忆想,然而,人类第一次证实目睹南极洲,普遍被认定是1820年、俄罗斯探险家米哈伊尔·拉扎列夫和法比安·戈特利布·冯·别林斯高晋。由于气候恶劣、资源缺乏以及地理孤立性,南极洲在之后的十九世纪,始终没有引起众人的注目。1890年代,苏格兰地图学家约翰·乔治·巴萨罗缪首度正式使用“Antarctica”作为大洲名称。“Antarctica”是罗马化的希腊语,原是复合词ανταρκτικ? (antarktikí?),即ανταρκτικ?? (antarktikós) 的阴性词[4],意为“北的另一边”[5]。

由于其气候不适宜普通人类居住,南极洲没有永久定居人口,仅有一些来自其他大洲的科学考察和捕鲸人员。

目录

[隐藏]

1 历史

2 地理 2.1 地理分区 2.1.1 东南极洲

2.1.2 西南极洲

2.1.3 湖泊

2.2 气候

3 资源

4 研究 4.1 陨石

5 《南极条约》

6 参考文献

7 外部链接

8 参见

历史[编辑]

主条目:南极历史

为了“平衡”北半球的欧洲、亚洲及北非大陆,自托勒密的时代(西元一世纪)、其主张维持世界上所有已知大陆的对称性,人们便相信在地球遥远的极南方存在着一个辽阔的大洲——未知的南方大陆(拉丁语:Terra Australis)。古代地图中描绘著浩大南方大陆的情形十分普遍,例如十六世纪初期土耳其的皮里·列依斯地图。甚至到了十七世纪末期,探险家陆续发现南美洲与澳大利亚的存在、并未见传说中的“南方大陆”后,地理学家仍然相信南极洲会比它的实际大小还要庞大。

欧洲古地图依然持续描绘著这块假想大陆,直到詹姆斯·库克船长率领船舰决心号和冒险号于1773年1月17日首度横跨南极圈[6]。库克航行至距南极海岸121公里(75英里)处,随后因冰层过厚而返航[7]。尽管库克又于1773年12月和1774年1月分别再度深入南极圈,但他始终没有发现南极洲[6]。根据多数组织(包括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8]、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9]、圣迭戈加利福尼亚大学[10] 及其他资料来源[11][12])记载,人类最早证实看见南极洲可狭义认定发生在1820年,分别由法比安·戈特利布·冯·别林斯高晋(俄罗斯帝国海军舰长)、爱德华·布兰斯菲尔德(英国皇家海军舰长)及纳撒尼尔·帕尔默(美国斯托宁顿海豹捕猎人)三人所见。冯·别林斯高晋在1820年1月27日发现南极洲,领先布兰斯菲尔德十天,也早了帕尔默十个月。那天,由冯·别林斯高晋和米哈伊尔·彼得罗维奇·拉扎列夫率领的探险队,乘着二艘船舰抵达距南极大陆32公里(20英里)处,发现了冰原。首位证实踏上南极大陆的则是美国海豹捕猎人约翰·戴维斯,于1821年2月7日在西南极洲登陆,不过有些历史学家对此表示异议。

1839年12月,由美国海军主导、1838–42年美国探险考察队(又称“Ex. Ex.”或“威尔克斯探险队”)旗下的一支探险队自澳大利亚悉尼起锚、航往南冰洋,发现了一块巴雷尼群岛以西的南极大陆,取名“威尔克斯地”流传至今。

猎人探险队南极小队(左起):威尔德、沙克尔顿、马歇尔和亚当斯

1841年,探险家詹姆斯·克拉克·罗斯穿越现在的罗斯海、发现了罗斯岛(二者皆根据他而命名)。他航过一个巨大的冰墙,其后命名为罗斯冰架,是世界上最大的冰架。埃里珀斯火山和特罗尔山分别取名自幽冥号(HMS Erebus)及惊恐号(HMS Terror)[13]。麦卡托·库柏于1856年1月26日登陆东南极洲[14]。

1907年,在欧内斯特·沙克尔顿的猎人探险队期间,由叶吉沃兹·大卫领军的小队完成了第一次攀爬埃里珀斯火山、抵达地磁南极的任务。南极小队的艰险归程则由道格拉斯·莫森领导,他在任务完成后转担任其他探险队的领袖,直到1931年退休[15]。另外,沙克尔顿和他的探险队中的其他三名成员在1908年12月至1909年2月期间达成了许多史无前例的事迹:包括人类第一次横越罗斯冰架、第一次穿过南极横贯山脉(经由比尔德莫尔冰川),以及第一次踏上南极高原。1911年12月14日,挪威极地探险家罗尔德·亚孟森的探险队乘着船舰前进号,自鲸鱼湾启程、航上海伯格冰川,是人类首次抵达地理南极[16]。亚孟森的劲敌史考特探险队也在一个月后到达南极。

地理[编辑]

南极洲面积约14,245,000平方公里,由围绕南极的大陆、陆缘冰和岛屿组成,周围被南冰洋环绕,或认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围绕南极洲[17],其中大陆面积12,393,000平方公里,陆缘冰面积约1,582,000平方公里,岛屿面积约76,000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9.6%。是中国陆地面积的1.45倍,是澳大利亚陆地面积的两倍,为世界第五大陆[17]。

南极洲大部分是2000米以上的山地与高原,最高点文森山,海拔4892米,冰层平均厚2公里,最厚达4750米,是全世界淡水的主要所在地。据估计,若地球气温持续上升导致这些冰层全部融化,平均海平面将上升66米,纽约、上海、东京等大都市将被淹没。

南磁极与难达之极:南磁极即地磁的南极,1985年南磁极的位置约为东经139°24′,南纬65°36′。“难达之极”是约以南纬82°和东经55°-60°为中心的高地,由于地势高峻,成为大陆冰川外流的一大分冰线,是难于接近或到达的地区。

南极洲海岸类型[18]类型所占比率

冰棚 (floating ice front)44%

冰墙 (resting on ground)38%

冰流/注出冰川 (ice front or ice wall)13%

岩岸5%

总计100%

地理分区[编辑]

南极洲分东南极洲和西南极洲两部分。在两个部分之间的海岸,有两个巨型的冰棚把两部分连结起来。

东南极洲[编辑]

科学基地

南极洲半岛冰川

位于休伦冰川的Academia基地

从西经30°向东延伸到东经170°,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这包括:

利奥波德海岸

凯尔德海岸

科茨地

玛塔公主海岸

毛德皇后地

阿斯特里德公主海岸

朗希尔德公主海岸

奥拉夫王子海岸

恩德比地

肯普地

麦克罗伯特森地

伊丽莎白公主地

威廉二世地

玛丽皇后地

诺克斯地

威尔克斯地

阿黛利地

乔治五世地

维多利亚地

罗斯陆缘冰

南极高原

南极点

西南极洲[编辑]

位于西经50°-160°之间,面积229万平方公里。这包括:

南极半岛

葛拉汉地

乔治六世地

埃尔斯沃思地

玛丽伯德地

爱德华七世地

彼得一世岛

南设得兰群岛

帕尔默群岛

亚历山大一世岛

湖泊[编辑]

南极有下列三个主要湖泊:

维达湖

沃斯托克湖,是世界最大的冰下湖。

弗里克塞尔湖,长4.5公里,在维多利亚地的泰勒谷下端,加拿大冰川和联邦冰川之间。

气候[编辑]

洛克雷港博物馆

唐古拉山脉

南极洲半岛冰川

旅行者的足迹

在南极洲发行的邮票

南极洲气候异常寒冷、终年覆盖冰雪,为寒带冰原气候,号称世界风库、极寒、极干。全洲年平均气温为零下25℃,内陆高原平均气温为零下56℃左右,极端最低气温曾达零下89.2℃[19],为世界最冷的陆地。全洲平均风速17.8米/秒,沿岸地面风速常达45米/秒,最大风速可达75米/秒以上,是世界上风力最强和最多风的地区。绝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不足250毫米,仅大陆边缘地区可达500毫米左右。全洲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大陆内部年降水量仅30毫米左右,极点附近几乎无降水,空气非常干燥,极地高气压长年盘据,水汽少,但是因为气温长年在零度以下,所以积雪、积冰不化,因此有“白色荒漠”之称。

通过观察那里每年所结冰层的厚度,可以了解地球大气层的污染情况。因为环绕南极洲大陆的强烈西风阻绝了臭氧层与外界交流平衡的机会,臭氧层在此地区冬春之交因阳光乍现,促使空气中氟氯碳化物与臭氧分子结合,分解臭氧层,因此特别稀薄,紫外线强烈。自1980年代世界各地工业大量排放氟氯碳化物,情况愈趋严重。但有一些学者另有看法,既然西风阻挡,工业国又主要在北半球,氟氯烃以南极最多,因而认为是地球磁场变弱和太阳风的杰作。请参看臭氧层空洞。

由于白色冰雪所覆盖的地表将大部分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反射,因而晒伤在南极是相当常见的健康问题。[20]

资源[编辑]

南极洲蕴藏的矿物有220多种,含量丰富,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铂、铀、铁、锰、铜、镍、钴、铬、铅、锡、锌、金、铜、铝、锑、石墨、银、钻石等。主要分布在东南极洲、南极半岛和沿海岛屿地区。如维多利亚地有大面积煤田,南部有金、银和石墨矿,整个西部大陆架的石油、天然气均很丰富,查尔斯王子山发现巨大铁矿带,乔治五世海岸蕴藏有锡、铅、锑、钼、锌、铜等,南极半岛中央部分有锰和铜矿,沿海的阿斯普兰岛有镍、钴、铬等矿,桑威奇岛和埃里珀斯火山储有硫磺。

南极洲是个巨大天然淡水库,是世界上淡水的重要储蕴地。

研究[编辑]

陨石[编辑]

被命名为ALH84001的南极陨石是来自火星的陨石。

来自南极的陨石是研究太阳系的一个重要领域;多数是来自小行星,但也有些’来自较大的行星。第一颗陨石是在1912年发现的,在1969年,一个日本探险队发现了9颗陨石,这些陨石大多数都是在过去数百万年落在冰层上的。冰层的运动倾向于将这些陨石集中到受到阻塞的地点,像是山脚下,在累积下来的降雪下面埋藏了几个世纪之后,风的侵蚀将它们带到了表面。相较于在地球上较温暖地区收集到的陨石,南极陨石都保存的很完好[21]。

大量的陨石收藏允许更好的理解太阳系中陨石类型的丰度,以及陨石与小行星和彗星之间的关联性。已经发现一些新类型和罕见的陨石,其中有些可能是来自月球和火星受到撞击而飞离的碎片。这些标本,特别是ANSMET发现的ALH84001,是辩论火星上是否有微生物的核心证据。因为陨石在太空中会吸收与记录下宇宙辐射,因此可以经由实验室的研究确定陨石极重地球的时间。从坠落的时间,或是居住在地球的时间,陨石还可以提供更多研究南极冰层环境的有用资讯[21]。

在2006年,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使用NASA的GRACE卫星发现300-英里 (480-千米)宽的威尔克斯地陨石坑,它可能是在2亿5,000万年前形成的[22]。

在2013年1月,一颗18kg (40lb)的陨石在比利时探讨任务的南极陨石搜索 (SAMBA),在冰冻的南森冰原上被发现[23]。

《南极条约》[编辑]

主条目:南极条约

《南极条约》于1959年12月1日,由12个国家签订,并在1961年6月23日正式执行,迄今已有46国签署。其主要内容是:南极洲仅用于和平目的,保证在南极洲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自由,促进科学考察中的国际合作,禁止在南极地区进行一切具有军事性质的活动及核爆炸和处理放射物,冻结目前领土所有权的主张,促进国际在科学方面的合作,并维护南极洲的生态区。两年内,各国都承认此条约,条约有效期为三十年。

1988年6月通过了《南极矿物资源活动管理公约》的最后文件,条约禁止矿物开采。

现有超过4000名来自各国的科研工作者,抱着各种研究目标、兴趣,持续在南极洲进行实验及观测[17]。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南极条约

根据1961年6月通过的《南极条约》,冻结了所有国家南极领土的主权要求,规定南极只用于和平目的,可以说,南极现在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

参考文献[编辑]

^ United States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Antarctica. The World Factbook.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2011 [22 October 2011].

^ National Geophysical Data Center. National Satellite, Data,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2006-06-09].

^ C. Alan Joyce. The World at a Glance: Surprising Facts. The World Almanac. 2007-01-18 [2009-02-07].

^ Antarktikos, Henry George Liddell, Robert Scott, A Greek-English Lexicon, at Perseus

^ Hince, Bernadette. The Antarctic Dictionary. CSIRO Publishing. 2000. 6 [2009-04-26]. ISBN[1**********]11.

^ 6.0 6.1 The Mariners" Museum. James Cook: the Second Voyage. [2010-08-21].

^ James Cook, The Journals, edited by Philip Edwards. Penguin Books, 2003, p. 250.

^ U.S. Antarctic Program External Panel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Antarctica—Past and Present (PDF). [2006-02-06].

^ Guy G. Guthridge. Nathaniel Brown Palmer, 1799-1877. NASA, U.S. Government. [2006-02-06].

^ Palmer Station. [2008-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2-10).

^ An Antarctic Time Line: 1519–1959. south-pole.com. [2006-02-12].

^ Antarctic Explorers Timeline: Early 1800s. [2006-02-12].

^ South-Pole - Exploring Antarctica. south-pole.com. [2006-02-12].

^ Antarctic Circle - Antarctic First. 2005-02-09 [2006-02-12].

^ Tannatt William Edgeworth David. Australian Government Antarctic Division. [2006-02-07].

^ Roald Amundsen. south-pole.com. [2006-02-09].

^ 17.0 17.1 17.2 Antarctica - The World Factbook. United States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07-03-08 [2007-03-14].

^ Drewry, D. J. (编). Antarctica: Glaci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Folio. Scott Polar Research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Campidge. 1983. ISBN0901021040.

^ Hudson, Gavin. The Coldest Inhabited Places on Earth. Eco Worldly. 14 December 2008 [8 Fepuary 2009].[失效链接]

^ Weather in the Antarctic. British Antarctic Survey. [9 Fepuary 2006].

^ 21.0 21.1 Meteorites from Antarctica. NASA. [9 Fepuary 2006](原始内容存档于6 March 2006).

^ Gorder, Pam Frost. Big Bang in Antarctica—Killer Crater Found Under Ice. Research News. 1 June 2006.

^ Antarctic scientists find 18kg meteorite. New Zealand Herald. 1 March 2013 [2 March 2013].

外部链接[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南极洲

(英文)南极洲地图

(英文)南极洲地名索引

国家测绘局-南极科普知识

南极条约和南极条约体系

参见[编辑]

南极

南极历史

南极领地

南极科学考察站

东南极克拉通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