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皖江名校语文参考答案 皖江名校语文
 

皖江名校语文参考答案 皖江名校语文

发布时间:2019-07-28 09:31:44 影响了:

2016届皖江名校联盟高三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1.D “虽然在文献中程颢、程颐最早使用‘担当’这个词”的说法不正确。原文是“较早”,且是在“程颢、程颐弟子整理的《二程遗书》”中。

2.A 因果关系不成立,且原文为“开始形成”。

3.B “在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士大夫的担当意识肯定会有所弱化”的说法过于绝对,五代十国时期弱化并不代表所有这样的时期都弱化。

参考译文

郭侃,字仲和,年幼时受丞相史天泽器重,留在自己家中接受教育。二十岁即任百户,勇猛而有谋略。壬辰年(元太宗四年,1232),金将伯撒再度攻取卫州,郭侃奋力抵抗,在新卫州破金军四万。渡过黄河,袭击金朝皇帝,行至归德, 在阏伯台大败金军,随即跟从速不台攻打汴京西门,金元帅崔立降,凭借军功被授予总把之职。丙辰年(元宪宗六年,1256),元朝大军抵达乞都卜。乞都卜城筑在担寒山上,必须用悬梯上下,用精兵悍卒把守,(郭侃)于是修筑夹城围攻,还是不能攻下。郭侃架起大炮轰击,守将火者纳失儿开门投降。伏兵出动,杀尽了敌兵,海牙算滩投降。算滩,就是汉语的“王”。郭侃进军到乞石迷部,忽里算滩投降。又西至报答国。报答是西域大国,土地方圆八千里,父子相传四十二代,拥有几十万精兵。郭侃大军到来,打败报答国七万军队,屠其西城,又攻破东城。东城宫殿,都是用檀香木建成的,元军点火焚烧,香气在百里外都可以闻见。东西两城间有大河,郭侃预先建造浮桥以防敌军逃跑。城被攻破,合里法算滩上船,看见河中有浮桥阻拦,于是把自己捆绑起来到(郭侃)军营门前投降。他手下的将领纣答儿逃走,郭侃领军追击他,到了晚上,各支军队想要驻扎休息,郭侃不允许,又行军十多里才停下。晚上下起了暴雨,先前所要驻扎的地方积水好几尺深。第二天,俘获了纣答儿,处死了他,攻克三百余城。

又向西行进三千里,到达天房,天房将军住石送来书信请求投降,身边的人都把住石的请降当做是真的,轻视他们不作防备。郭侃说:“轻敌的人定会灭亡,军事机谋多有欺骗,如果中了他的计,没有比这更耻辱了。”于是严加防备来等待。住石果真半路截击我军,郭侃与他大战,大败敌军,巴儿算滩投降,攻下一百八十五座城。西域平定。郭侃至钓鱼山报捷,恰逢宪宗驾崩,于是他回到邓州,开垦屯田,设立防御工事。

元世祖即位,郭侃上疏提出建立国号、修筑都城、设立省台、兴办学校等二十五件事,后来朝廷都按照他的策略施行。中统三年(1262)二月,徐州总管李杲哥起兵反叛。史天泽荐举郭侃(去平定),世祖询问作战方略,(郭侃)说:“群盗暗中反叛,犹如笼中的老虎。内无钱粮,外无援兵,筑城包围他们,坐等他们困乏,数着日子就可以捉拿。”皇帝认为他说得对,赐给尚衣弓箭。郭侃奔赴徐州,斩杀李杲哥。朝廷赐给他金符,任命他为徐、邳二州总管。

至元二年(1265),有人提出应当解除史天泽的兵权,史天泽于是被调任为别官,郭侃也调任滕州同知。七年,改任白马县令,僧人臧罗汉与彰德赵当驴反叛,郭侃又平定了他们。皇帝认为郭侃熟习军务,提升他为万户。江南平定后,调任为宁海知州,一年后去世。郭侃行军有纪律,野餐露宿,即使遇到风雨也不进入民舍。所到之处兴办学校督促农业,官吏和百姓都敬畏服从他。

4.B 注意抓住句中表示时间(丁巳正月)、地点(兀里儿城)、人物(郭侃及海牙算滩)的关键词,理清句中主要事件(郭侃伏兵杀敌,海牙算滩投降)。

5.D 此指元代的一种官职,俗称“万夫之长”,而非“万户侯”。

6.B “最终抵达天房,逼降住石”不正确;根据原文,住石先是诈降,后被打败,并无“逼降”之说。

7.(1)城被攻破,合里法算滩上船,看见河中有浮桥阻拦,于是把自己捆绑起来到(郭侃)军营门前投降。

(语意通顺2分;“破”含被动意味,“被攻破”,1分;“扼”意为“阻拦”,1分;“诣”意为“往、到”,1分。)

(2)内无钱粮,外无援兵,筑城包围他们,坐等他们困乏,很快就可以捉拿。(语意通顺2分;“资粮”意

为“钱粮”,1分;“环”意为“包围”,1分;“计日”,数着日子,意为“很快”,1分。)

8.①色彩绚丽,画面感强:翠竹和梧桐在秋雨的洗礼下格外青碧,荷花和菱花在晚波的映衬下分外鲜艳,

组成一幅鲜明的画面。

②层次井然,条理清楚:诗人的笔触由高到低,从岸上到水中,写景井井有条。

(每点3分。如回答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和自己的隐逸之志。(1分)首联表达了独行荒村、前路遥远的怅惘;颔联蕴含了乍见竹梧碧绿、荷芰明艳的惊喜;颈联暗含了目睹穴鼠如人打拱、耳闻池鹅鸣声似鹤的惊奇;尾联抒发了效法阮孚、著屐漫游了此一生的愿望。(4分)

10. (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11.(1)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B项,对原因的解说不够深入,根本原因是对安宁和平

的向往。C项,“思想僵硬„„但仍然坚持服从”不准确,后来他也停止战斗,用德语唱歌。E项,“迥然不同的心理”不准确,双方都有对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的向往。)

(2)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时代背景,渲染出残酷惨烈的战争气氛;

②突出战争时间之长,暗示人们对战争的厌倦,为下文人们的言行做铺垫;

③点明圣诞节这个特定日子,为双方同唱《平安夜》埋下伏笔。(每点2分,共6分)

(3) ①英勇无畏,关心战友:先是冒险将中弹的战友背回战壕;后来,当沃特中弹了,他又在炮火

中守护、安慰朋友,并与他一起唱歌。

②热爱祖国,但思想有些狭隘:作为英国人,他仇视德国人,以致不喜欢德国人写的《平安夜》。③向往和平:在沃特的感召下,最终唱起了希冀地球和平的《平安夜》。(每点2分,共6分)

(4)示例:(任选两个方面回答即可,每个方面4分;概括2分,解说2分)

观点一:使主题思想更加含蓄、深刻。

①以英、德士兵在破晓时分同唱的《平安夜》,隐喻战争的黑夜即将结束,和平的黎明就要到来; ②表达和平之音终将战胜枪炮之声的坚定信念;

③抒发全人类共同的愿望:希冀和平,远离战争,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

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①通过不同人物对待歌声的不同态度和言论,巧妙地展示出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

②通过同一人物对待歌声前后态度的变化,揭示人物心理、感情的变化过程;

③通过敌对双方停止拼杀、屏息谛听两个男人用不同语言唱同一首歌,刻画出厌恶战争、向往和平的人物群体形象。

观点三: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曲折。

①以“歌声”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使小说情节集中紧凑,不枝不蔓;

②围绕“歌声”交错展示英、德两军战场上的情景,使情节安排自然巧妙,波澜曲折;

③由谈“歌”到唱“歌”再到听“歌声”,层层递进,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12.(1)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B给1分。(B项不够全面,只分析了“很熟悉”的一面。A项,“是

为了突出他恃才傲世,杜门谢客”不正确,由下文可知,钱先生并不“恃才傲世”。D项,“有些人”不正确,也包括钱先生自己。这是他的自谦之词。另外,“随”也不是“随意”的意思。)

(2) ①1987年4月27日首次贸然拜访。

②次日下午如约拜访,与之长谈并获签名。

③1988年初赠送先生美学著作,并附信求教,获先生亲笔回信。

④1988年11月23日,在先生寓中与之长谈,获赠书与题词。

(答对一点得1分,两点得2分,三点4分,四点6分。)

(3) ①文章题为“我与钱钟书先生的交往”,写“我”的心理感受能照应标题。

②以“我”的不同心理感受,从不同侧面衬托钱钟书先生的高贵品质和高大形象。

③通过“我”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有助于增强传记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每点2分,共6分)

(4) ①平易近人,谦逊有礼,对青年学子充满关怀,热心提携;

②乐观大度,淡泊名利,低调做人,不愿接受采访,不想被媒体宣传;

③实事求是,坦荡直率,毫不隐晦自己的观点;

④学识渊博,高屋建瓴,治学勤奋、严谨,对学术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每点2分,共8分)

13.C 意气风发: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神采飞扬:形容兴奋得意,精神焕发的样子。英姿飒爽:形

容英俊威武、精神焕发的样子。

14.C A.成分残缺,在句末添加“的问题”。B.搭配不当,将“建设”改为“建立”或“成立”等。D.语序不当,应为“世界上几个”。

15.A “当年”与后文“今天”对应,排除C、D两项。先有目的,再有行动,排除B项。

16.①究竟谁是导致雾霾的罪魁祸首

②有人说秸秆焚烧也是主因之一

③污染源莫衷一是(意思对即可,5分)

17.上半部分是一只展翅高飞的鸽子,象征着和平、和谐与追求梦想;(2分)下半部分是草书的“心”字,象征着志愿者爱心相连,无私奉献;(2分)整体上看是一个“志”,凸显出志愿服务的主题。(2分)

18. 参考立意 切莫成为物质的奴隶;拒绝贪婪;知足常乐;凡事适可而止;适度是一种智慧;心底无忧天地宽;等等。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