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党建材料 > 福建经验带给我们的启示
 

福建经验带给我们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9-07-30 04:24:03 影响了:

福建经验带给我们的启示_积极探索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之路——福建省晋江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

积极探索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之路——福建省晋江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中共福建省委、人民日报社联合调研组《 人民日报 》( 2014 年 12 月 22 日13 版)晋江把“生态立市”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庄致平摄(人民视觉)近年来,新建、扩建的 20 个公园成为晋江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赖进财摄(人民视觉)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不断探 索,不断总结经验,培育和推广先进典型。在探索新型城镇 化进程中,福建省晋江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逐步走出了一 条特色鲜明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探索与成就: 从草根工业起步建成城乡一体、充满活力的中等城市 晋江位于福建东南沿海,面积 649 平方公里,辖 13 个 镇、6 个街道,共 391 个行政村(社区) 。晋江对新型城镇化 的探索始于新世纪初, 2001 年福建省政府批准晋江市按照中 等城市进行规划建设, 2002 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到晋江 调研,充分肯定晋江发展成效,总结提出了“六个始终坚持” 的“晋江经验” ,并提出要在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互促共进、 协调发展等方面创造新经验的要求。

2009 年晋江启动新一轮 城市总规修编,提出城市发展定位为:中国品牌之都、现代 产业基地、滨海生态城市。2014 年福建省政府批复《晋江市 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试点方案》 , 明确提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 目标任务。到 2013 年末,晋江市常住人口 204.5 万人,城 镇化率已达 62.8%。

——经济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市)前列。2013 年晋江 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363.94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 30825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5213 元。经济基本竞争力连 续 13 届位居全国百强县(市)前列,连续 20 年居福建各县 (市)首位,经济总量占泉州市的 l/4、全省的 l/16。

——城市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晋江累计投入 1000 多亿元,策划实施九大组团、五大片区等 16 个片区改 造,每年拆迁 300 多万平方米、盘活低效用地 1 万亩、提升 城镇化率 2 个百分点,实现了“一降两增三提升” ,即市区 建筑密度下降,公共配套和生态空间增加,人口承载力、经 济承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大大提升。

2013 年城市建成区面积 达 82 平方公里,是 2002 年的 5.3 倍。

——外来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晋江户籍人口 109.02 万,外来人口常年保持在 130 万左右,超过本地人口。面对 外来人口压力,晋江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全面放开户籍限制, 让外来人口享受与本地人口相同的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务, 使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住、融得入、过得好” ,成为“新 晋江人” 。

——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晋江在 “全市一城、 一主两辅”的格局下,通过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延伸, 率先实现了城乡低保、新农合、城乡居民养老、救助、优抚 等城乡一体化,实现了公办普通高中与中职免收学费,保障 了农民与市民享受同等待遇,推进了就地城镇化、就近市民 化。

——人文城市和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晋江历来注重 人文城市和生态文明建设互动,一方面加强传统文化传承保 护,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连续两届以总分第一荣膺省级文明 城市; 另一方面把尊重自然、 生态至上理念融入城镇建设中, 打造了“天蓝、地绿、水清、岸美”的城乡发展环境,使群 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做法与经验: “晋江经验”在推进为民惠民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不断 得到新的深化与拓展 晋江新型城镇化之所以取得如此显著的成效,在于把以 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城镇化的全过程, 注重科学性、 整体性、 前瞻性、特色性。

一、坚持以人为本,以外来人口市民化为重点推进新型 城镇化 外来人口超过本地人口是晋江的市情,也是推进城镇化 面临的难题。晋江在推动本地人口就地就近市民化的同时, 着力促进外来人口在晋江安居乐业,稳步推进外来人口市民 化。

创新“居住”和“落户”制度。在福建率先实行“居住 证”制度,允许年满 16 周岁,有稳定住所、稳定就业的外 来人口申办居住证,赋予持证人员教育、社会保险、医疗卫 生、事业单位招聘等 30 项市民化待遇。放开人口落户限制, 将居住年限要求从 5 年放宽到 1—2 年,实行“无房也可落 户” “先落户后管理”政策,大大降低外来人口落户门槛。

同时,围绕解决“户口落哪里”问题,在规模以上企业建立 “集体户” ,或在镇村所在地建立“集体户” 。2013 年以来, 已有 12563 名外来人员落户成为“新市民” 。

探索实践“同城同待遇” 。晋江市对常住外来人员公开 做出“三不”承诺,即“不让一名外来务工人员因恶意欠薪 而领不到工资,不让一名外来务工人员维不了权,不让一名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不了学” 。在全省率先建立健全工资支 付监控网络,投入 1000 万元设立企业欠薪保障调剂金,筹 集 1.6 亿元建筑领域员工保证金,确保外来务工人员的薪酬 及时足额发放。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建立 337 个劳动争议调 解室,健全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处理体系,劳务纠纷调解 成功率达 98%以上。推动公办学校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零门 槛开放,外地学生与本地学生享有同等入学权益(含高中免 学费) 。目前在晋江入学的外地学生达 20.95 万,占全市在 校生的 59.85%,实现义务教育全覆盖。

打造外来人口融入当地社会良好平台。在全省率先设立 市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形成市、镇、村、企业联动的 服务网络,为外来人口提供房屋租赁、就业推荐服务。鼓励 外来人员参与“两代表一委员”推选和选举,目前全市共有 341 名外来人员担任市、镇两级“两代表一委员” 。着力推进 “和谐企业”创建,构建企业职工之家,培育和谐企业文化。

通过推动外来人口融合融入,增强了他们对晋江的归属感。

二、促进产城融合,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 针对产业结构还不协调, 二产比重偏高、 三产比重偏低, 传统产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 76%, 新兴产业规模小、 发展滞后的状况,近年来晋江市坚持走“产城一体、融合发 展”的路子,推动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良性互动、协调并进。

以产业提升带动城市繁荣。

晋江结合城市改造, 推动 126 家优质企业退城入园,52 家企业转型转产,229 家低效污染 企业淘汰出局,成功培育 7 个超百亿产业集群、43 家上市企 业、600 家超亿元企业、137 枚“国字号”品牌,推动“晋 江制造”向“晋江创造”转变。2013 年晋江市第三产业增加 值增幅首次超过两位数,占财政收入增量提升至 70%。正是 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口,带动了农村 劳动力转移, 提高了城镇人口聚集度, 扩大了城乡居民消费, 推动了城市经济增长和发展繁荣,为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创造 了条件。

以城市更新促进产业发展。晋江以新型城镇化为抓手, 启动“一区多园”拓展规划,加强食品、光电信息科技、时 尚服饰、海洋生物科技等园区建设,培育八大专业市场、三 大文化创意园区、1 个金融聚集区,布局一批高端商业综合 体,使得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更加完善,城市承载力进 一步提高,支撑了一批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 展。正是通过城市的不断更新,带动了产业的提升、结构的 优化、人才的聚集,推动了总部回归、企业回迁、税源回流、 人气回升。3 年来有 232 家企业总部、销售中心回归,回归 税源 20 多亿元,城镇化建设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和活力。

三、优化功能布局,打造舒适宜居的城市空间 晋江城市源于农村,城市化发展相对滞后,曾一度出现 “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现象。2009 年,晋江以实 施“九大组团、五大片区”改造为契机,拉开新型城镇化发 展框架,改善了城市面貌,提升了城镇化品质。

在功能定位上做到“科学准确” 。坚持“跳出晋江看晋 江” ,主动融入海西城市群发展布局,既推动了城市群内部 的分工合作,又承担了城市群中产业与人口转移的重任,逐 步成为海西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在城镇化过程中坚持有 所为、有所不为,积极借助外力推动自身发展。如,晋江后 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端人才,但晋江并没有自己建大 学、科研院所等,而是根据自身产业特点,引进 8 家国家级 科研机构,与国内外高校开展合作,设立 1 亿元的人才专项 资金、3 亿元的投资和创投引导基金,吸引高层次创新创业 人才,为城镇化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在规划引导上做到“全市一域” 。把全市 649 平方公里 作为一个城进行统一规划,确立“一主两辅”的空间发展格 局, 科学合理地确定各个功能区的划分, 推动全市空间布局、 产业发展、功能配套上充分对接,构建布局合理、分工有序、 开放互通的城乡空间结构。目前晋江中心市区控规覆盖率已 达 65%,镇级总规、村庄规划实现全覆盖。

在资源配置上做到“城乡统筹” 。重点统筹推进交通、 水利、电力、环保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基础设 施共建共用共享。目前,全市已基本建成城乡一体的交通、 通讯、信息、能源体系,如“152030”快速交通圈,已全面 打通市域内外、城乡之间通道;坚持“公交优先” ,推动城 乡公交一体化运营,2013 年以来已新增、拓展 261 公里公交 线路里程,将快速公交系统延伸至各城镇。

在城市改造中做到“为民建城” 。在城市改造中更加关 注人的感受、人的需求,始终坚持安置房建设、基础设施建 设、公建项目建设“三个先行” ,将 2/3 以上的项目空间用 于公园绿地、基础设施、公共配套和安置房建设,商业开发 用地仅占 1/3,为被征迁群众留下大片公共休闲活动空间。

如,晋江的梅岭组团规划用地 7500 亩,用于商住开发用地 面积仅占 29%,用于拆迁户就近安置面积占 13%,用于教育、 医疗等民生设施和文化建设、民俗保护面积占 5%,用于公共 空间和生态养护面积占 40%。

四、突出文化传承,发展有历史记忆和地域特色的城镇 晋江历史悠久,中原文化、海洋文化、闽南文化、华侨 文化、宗教文化等多元文化在晋江相互交融、相映生辉,铸 就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特质。晋江注重把城市更新改造 与文化传承发展相结合,在城市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守护城市的根、文化的魂。 突出固态保护。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对历史和文化保护 较好的古村落给予整村保护,对有一定规模的古建筑群给予 成片保护,对体现民风民俗的单体建筑给予局部保护。实施 历史名村、传统民居保护行动,在全市保留修缮 10 个古建 筑群、6500 多栋古建筑和一批古迹,为市民、海内外游子搭 建回忆过去、寻根问祖的载体和纽带。比如,在城市核心区 建设五店市传统街区,集中保护了 130 多栋古建筑,已成为 展示闽南文化的“新街口” ,外地人看了觉得很闽南、华侨 觉得很乡土、老年人觉得很怀旧、年轻人觉得很时尚。

突出活态传承。晋江拥有包括高甲戏、木偶戏、南音在 内的 3 项世界级、4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些“活 态”文化遗产,晋江着力从传承人培育、活态表演、场地保 障、经费支持等方面加强保护。如在五店市传统街区,引入 高甲戏、木偶戏、南音等传统特色项目,既保留“非遗” , 也为传统街区注入新的文化内涵。目前,晋江正在探讨设立 文化建设与保护专项资金,筹建世界闽南语文化发展研究中 心。

突出业态提升。努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产 品、文化产业,融保护传承于产业创新之中。重点打造晋江 市东石镇潘山木雕、元洲闽台木雕民俗文化园,木偶头、木 版年画、高甲戏演艺以及南音曲谱、唱片等均已实现产业化 发展。在城市中轴线——世纪大道打造文化聚集区,让市民 享受到便捷、优质的文化服务。

五、注重生态优先,实现城市绿色发展、低碳发展 晋江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把“生态立市” 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新 型城镇化注入“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新内涵。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组织编制 《晋江市生态市建设规划》 和《晋江市环境提升三年行动方案》 ,建立环保投入逐年增 长机制。每年实施“四绿工程”造林 1 万亩以上,人均绿地 面积达 12 平方米。近 3 年来,累计投入 130 亿元用于生态 建设, 新建、 扩建 20 个公园, 占地 6300 多亩, 新增水面 3100 亩,新增造林 3.8 万亩,每年市区绿化覆盖率提升 1 个百分 点,现已达 42.65%,荣膺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森林城市,通 过国家生态市技术评估。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管控,推进“退 二进三” 、实施“三旧改造” ,完成 623 家建筑饰面石材企业 退出转型,建陶行业全部实现清洁能源替代,全市印染、皮 革行业逐步退城入园,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住宅向社 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出台工业用地规划指标调整等措 施,引导企业利用地下空间、建设标准厂房、就地改扩建, 腾出发展空间。自 2013 年以来,通过二次开发、腾笼换鸟 方式,已盘活土地资源 1 万余亩。

建立“大生态”格局。成立生态办,由 7 位市领导牵头 推进 14 条流域综合治理,建立环保、农业及公检法部门打 击环境污染违法犯罪行为联席会议制度,组建生态法庭,实 现对破坏生态各类案件快处快办。建立重大生态决策公告制 度,扩大市民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近 3 年累计投入 20 多亿元实施近 200 个项目,对全市溪流进行 分批综合整治,累计投入 27.2 亿元实施了一大批沿海基干 林带修复、湿地保护、近海水域治理项目,打造“一纵三横” 的丰字形生态廊道,形成了生态绿线、资源红线和开发底线 “三道防线” 。

六、加强城镇化管理,推动城市治理精细化、高效化 快速的城镇化、大范围的城市更新改造,给晋江提出了 诸多新问题、新挑战。然而,晋江通过推进城市规划、经营 管理、改造建设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提高了城市综合治 理水平,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构建高效的城建运作机制。围绕建设项目的策划生成、 跟踪落地、组织实施等环节,构建三级城建管理体系(城建 领导小组统领决策,城建办统筹协调,项目指挥部负责实 施) ,在组团片区开发方面推行“八个同步”工作法(同步 推进项目策划、规划设计、手续报批、征地拆迁、招商选资、 安置建设、公共配套和传统文化保护) ,以最短时间完成项 目策划、征迁和落地,快速盘活土地、回笼资金,把投入产 出时间成本降到最低,有效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构建有效的矛盾化解机制。确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统筹平衡、滚动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思路,把握“以城养城” 与“公益为主”的平衡点,避免陷入“土地财政”和“与民 争利”的误区,使城市更新改造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 持。强化法治化治理,建立法律顾问和法律援助机制,全程 介入征地拆迁、信访化解、污染处置、重大决策等工作,为 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做了有益探索。正是这种有效 的矛盾化解机制,确保了晋江各改造片区基本仅用 1 至 2 个 多月便完成拆迁,并实现了“零强拆零上访零事故”的“和 谐拆迁” 。

构建完善的综合治理体系。推行便捷化服务,在 19 个 镇街、近 200 个村(社区)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管理 有序的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实行网格化管理,在 162 个村居 (社区)搭建统一信息化管理平台,组建网格管理队伍,推 动村居(社区)服务管理从条块分治向整体联动转变。实施 多元化治理,建立街道、社区、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四 位一体”运行机制,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推进社区、社 会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 ,激发社区发展活力。

启示与借鉴: 晋江新型城镇化之路对推动中小城市及城镇改革发展 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晋江是福建省 30 多年来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和先进样 板。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晋江模式”到新世纪之初习近平同 志总结的“晋江经验” ,都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作为 “晋江经验”的深化拓展,晋江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为加快我 国中小城市及城镇改革发展提供了新鲜经验,具有较强的示 范意义和参考价值。

启示之一:推进新型城镇化,眼睛不要只盯在大城市, 我们的国情决定了更宜多发展中小城市及城镇。近年来,随 着产业发展和集中度的提高,我国农村人口逐步进城,城乡 差别大大缩小,城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然而,与大城市 相比,一些地区中小城市及城镇发展相对缓慢,新型城镇化 建设仍然面临着大、中、小城市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正 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晋江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交流材料 上作出的重要批示那样,我们的眼睛不要只盯在大城市,中 国更宜多发展中小城市及城镇。总书记的批示为我们推进新 型城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晋江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充分 发挥中小城市所具有的低门槛、低成本、高效益,以及在市 场经济条件下反应灵敏、调整迅速的优势,推动了城乡一体 化发展。实践证明,在重视发挥大城市作用的同时,更加注 重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产业合理布 局,解决就业问题,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统筹发 展,这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启示之二: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把人的城镇化及人的 发展放在核心位置。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必须 把以人为本作为基本原则。晋江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 不仅关注本地人口, 而且关注外来人口, 不仅关注人的就业、 住房、交通等物质层面需求,而且关注人的文化、教育等精 神层面需求,始终把维护群众利益、满足群众诉求作为出发 点和落脚点, 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城镇化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 新型城镇化只有把人作为核心因素,打破传统城乡二元管理 模式,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满足人们在城 镇化中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才能实现人的有序流动、 合理集聚和全面发展,更加和谐地推进城镇化进程。

启示之三: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因地制宜,选择符合自 身条件的发展道路。因地制宜是城镇化发展的内在需要,也 是尊重城镇化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晋江城镇化之路是与其 特定的历史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从其自身的资 源禀赋、产业特点、地缘优势、人文特质、生态环境等客观 条件出发,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的结果。实践证 明,推进新型城镇化决不能搞一刀切,而应更加注重科学规 划,走特色化和专业化道路,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 游,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凸显城镇人文气质,避免“千城一 面” “万楼一式” ,使新型城镇化更加贴近实际、富有个性。 启示之四: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大力弘扬“敢为天下先、 爱拼才会赢”的顽强拼搏精神。晋江人素来就有改革创新、 顽强拼搏的光荣传统,习近平同志在 2002 年总结晋江经验 时就充分肯定了晋江人“爱拼才会赢”的精神,指出: “要 在新世纪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就必须像晋江人 民那样, 坚持振奋精神勇于拼搏, 百折不挠顽强拼搏, 发 挥优势善于拼搏, 在拼搏中取胜、在拼搏中发展。

”2014 年 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福建企业家回信中,希望他们继续 发扬“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闯劲,这种精神也正是 晋江取得显著成就的深层次原因。在城镇化过程中,晋江面 对成本障碍、制度障碍、能力障碍和文化障碍,市委市政府 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 打破各种瓶颈制约, 打开了工作新局面。实践证明,只有大力弘扬“敢为天下先、 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创造性地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在各项 改革中敢于涉险滩、敢于啃硬骨头,并以“滴水穿石” “功 成不必在我”的作风持之以恒地抓下去,才能把新型城镇化 不断推向前进。

启示之五:推进新型城镇化,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 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城镇化是一 个由市场内在动力不断推动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政府 做好引导和服务的过程。晋江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既充分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充分发挥政府在规 划引导、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公平正义、保护资源环境等方 面的作用,着力建设“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推进城 镇化建设。实践证明,只有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推动城镇化中各种资源依据市场规则实现最优配置,同时破 解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注重发挥社会各界力 量,才能真正激发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城镇化 有序健康发展。

福建经验带给我们的启示_2012年福建省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及对教学的启示

2012 年福建省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及对教学的启示 福鼎三中 吴宝辉 一年一度的高考落下的尾声, 学生也必然离我们远去, 学校与复习备考的紧张状况也留 在他们背景后, 随着时光的推移渐渐不再被人们所想起而模糊了影像。

而作为一名教师并不 因此而结束, 反思与阅读却接踵而来, 披星戴月的准备下一次征程。

智者曾言, 人要在路上, 一是指身体要在路上,于是他们选择去观光世界周游天下,二是指思想要在路上,于是人们 也选择上阅读与反思。

作为普通教师前者可望而不可及, 于是像蜗牛一样居在家中如饥视渴 地阅读与反思教学历程的点点滴滴。面对 2012 年高考试题反思如下。

一,一个基点 政治、历史、地理构成文科三个分支,他们分别承担起事物的分类记载,政治学科强调 事物的意识形态, 历史学科强调在什么时间什么背景发生了事物及后果, 地理学科则强调在 什么空间里发生的事物, 因此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各个学科考查的基本点, 即历史学科在很大 程度上承担的时间概念的强调, 这就要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要突出时间概念的主 题教学,明确时间是历史学科基本支撑点。下例以 2012 年福建省高考试题为例进行说明。

(一) ,显性时间考查。指试题中有明确的时间指向,它旨在说明该时间段事物出现的背景 或事物本身的内涵。

考查的事物往往与时间所相对应的时代背景相关。

而这对解题往往起到 至关重要作用。

19、15 世纪学者奇诺说: “这是一个黄金时代, (在佛罗伦萨)几乎所有以前消失的自由科 目,如诗歌、雄辩术、绘画、建筑、雕塑、音乐都复活了。

”这反映了在该地 A.希腊罗马文化开始兴起 B.人文精神得到传承 C.宗教改革思想开始转播 D.启蒙思想影响巨大 说明:15 世纪是一个明确的显性时间,提示考生这时期所学知识无非新航路开辟、文艺复 兴和宗教改革,再根据材料所示信息,就容易得出答案。

22、表 1 是苏联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表1 年代 1925—1927 年 1928—1932 年 1933—1937 年 7527 7360 7290 年均粮食产量 (万吨) A.地广人稀 B.自然灾害频发 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 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 说明: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一个显性时间,学生只有明确这个时间所发生的事物,才 能对解题有确切的指定性。

是二战后的事, D 二三十年代只能是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 业,忽视农业所造成的后果。

21.图 8 所示英国部分经济数据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其 中包括 C.内燃机的应用 D.垄断组织的形成 A.奴隶贸易的兴起 B.自由贸 易政策的推行说明:图表中的时间信息指向十分明确,即 1840~1870 年,这是工业革命刚刚完成,自 然想起自由主义。 23、1912 年 4 月, “泰坦尼克”号客轮在从英国到美国的首航中不幸沉没。某历史兴趣小组 搜集了该客轮的背景材料,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①使用电灯照明 ②豪华客舱配备电视 ③航线经过地 中海 ④用无线电报与外界联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说明:1912 年是非常显性的时间,提醒考生回顾 20 世纪初科技发展状况,显然电视这 时期不可能有的。

材料二 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 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 乡村移到了城市。

??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 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 年 3 月) (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分) 、 (8 说明:材料二明确时间为 1949 年 3 月。考生自然想起中共将要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二) ,隐性时间考查。试题除命题者给出显性时间之外,也有诸多隐性时间,即试题中没 有确切的时间信息,但通过阅读试题的信息你可以判断事物所处或所发生的时间。如 15. 《司马光奏议》载, “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 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 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 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说明:试题中没有明确时间,但“司马光”字眼提醒了考生是北宋时期。

14. 《隋都城图》题记: “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 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 , 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

”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 重在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说明:隋都也同样提示年代是隋唐时期都城即商业状况。

13. 《说文解字》释读为: “大册也。

”今人认为似 手捧册置于架上。该释读与下列记录文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 A.甲骨 B.丝帛 C.竹木简 D.石碑 说明:说文解字一书成书于东汉时期,所以甲骨与石碑皆可以排除。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高考试题虽提供新材料、构建新情景,提出新视角,也不会纯 粹地考查考生的记忆时间能力, 但是考生掌握事物所发生的时间或时代, 则对解题无非如虎 添翼作用。

所以在备考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的通过多种途径提醒考生进行时间意识的强化 作用。

需要提醒的是高超的教师在备考过程即强化时间主题教学, 却不会让学习者太多感觉 记忆时间所带来的痛苦。

二,两种定位 虽然没有参加高考试题命题, 但综观近几年以来高考试题, 试题的考查无非定位在两种 情况之上, 一种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与整合的程度上, 另一种是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 取与解读能力上, 日常教学中即要强调教师对主干知识的讲解与传授上, 深化学生对基础知 识理解与运用, 又要花精力培养学生对信息解读与提取能力上。

相信考生能够灵活适应这两 种考查能力的要求,必然可以在高考取得理想成绩。

(一) 双基能力定位。双基知识的考查,笔者认为是基于学科知识本位出发的,即考查学 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理解与运用方面。2012 年高考试题如下体现 16.虽成“空壳” ,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C.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B.中国同盟会 中华民国 17.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 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 enlightenment (启 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 。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 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18.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 B.促成了“ 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 A.自强与求富 B.进化与革新 C.改良与革命 D.民主与科学 (二) 信息筛选定位。信息材料题即可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作用,又可体现历史学科独 特的学科性,而笔者认为更重要的这种题型彰显信息知识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这样信息进代下,人的空间散布着各种有用或无用的信息,而人想成为有价值的 人才就必需获得有用信息而摒弃无用信息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已。历史学科的这种 题型符合时代的需求。实现了对人的培养目的。新课程以来这种题型渐占主导地位。

2012 年高考试题如下体现 13. 《说文解字》释读为: “大册也。

”今人认为似 手捧册置于架上。该释读与下列记录文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 A.甲骨 B.丝帛 C.竹木简 D.石碑 14. 《隋都城图》题记: “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 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 , 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

”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 重在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15. 《司马光奏议》载, “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 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 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 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2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解散财阀,资本占 有结构出现明显变化。表 2 为日本不 同所有者的股票分布状况(%) 。

表2所有者 年份 1950 年 1960 年 1969 年 政府和公共机关 法人 3.2 0.2 0.3 金融机关 12.6 23.1 32.2 其他国内法 人 11 17.8 21.3 外国法人 0 1.1 3.2 个人 61.3 46.3 40.1 其他 11.9 11.5 2.9对其解读有误的是 A.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股票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有所提高 C.金融机关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D.个人持股比例逐步降低 20.法国大革命初期一首流行歌谣唱道: “把高个儿截短,把矮个儿拉长??”这种呼声化 为图景就成了图 7 所示漫画,它表达的政治理念是 A.平等 B.自由 C.人权 D.博爱 21.图 8 所示英国部分经济数据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其 中包括 图8 A.奴隶贸易的兴起 B.自由贸 易政策的推行 C.内燃机的应用 D.垄断组织的形成 22.表 1 是苏联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表1 年代 1925—1927 年 1928—1932 年 1933—1937 年 7527 7360 7290 年均粮食产量 (万吨) A.地广人稀 B.自然灾害频发 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 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 38. (37 分)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 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期,陈嘉庚说: “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 与未死之民心耳” 。黄炎培也说: “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 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 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 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 乡村移到了城市。

??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 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 年 3 月) 材料三 1952 年一 1965 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 年=100)图 14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四 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 由来时说: “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 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

” ——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 实现的原因。

分) (8 (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分) 、 (8 (3)据材料三,概括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

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15 分) (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

分) (6 三,三类能力 新课程标准与考纲明确要求在高三复习备考阶段培养学生四项能力要求: 一是迁移和运用知 识能力,二是解读与提取信息能力,三是阐释历史事物能力,四是论证历史事物能力。

(一)迁移和运用知识能力 18.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 B.促成了“ 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 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 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16.虽成“空壳” ,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A.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B.中国同盟会 中华民国 C.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解读与提取信息能力 2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解散财阀,资本占 有结构出现明显变化。表 2 为日本不 同所有者的股票分布状况(%) 。

表2所有者 年份 1950 年 1960 年 1969 年 政府和公共机关 法人 3.2 0.2 0.3 金融机关 12.6 23.1 32.2 其他国内法 人 11 17.8 21.3 外国法人 0 1.1 3.2 个人 61.3 46.3 40.1 其他 11.9 11.5 2.9对其解读有误的是 A.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股票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有所提高 C.金融机关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D.个人持股比例逐步降低 (三)阐释与论证事物能力 38. (37 分)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 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期,陈嘉庚说: “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 与未死之民心耳” 。黄炎培也说: “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 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 迁》 材料二 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 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 乡村移到了城市。

??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 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 年 3 月) 材料三 1952 年一 1965 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 年=100)图 14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四 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 由来时说: “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 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

” ——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 实现的原因。

分) (8 (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分) 、 (8 (3)据材料三,概括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

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15 分) (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

分) (6 四,四项突破 对比今年与去年的高考试题, 觉得今年历史试题出得好, 使中学历史教学实践认识到只 要认真复习与能力培养到位,学生即可以收获胜利果实。是一份回归中学实践的好试卷,是 一份历史学科本位的好试卷。

综合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在中学教学实践至少做到一个前提三 项主旨把握。

(一) 一个前提即教师在学生面前展示历史教师水平与能力。

使学生深信通过你可以使 自已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从而也使你的要求在学生课中课后复习中得以落实。

(二)三个主旨把握:1,对主干知识的解读必不可少。2,对时间主题教学必不可少。

3,对材料信息筛选解读能力培养必不可少。

今年高考试题回归中学历史教学实践, 贴进中学历史教学实际, 鼓舞中学历史教学与备 考。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备感欣慰与动力。有今年高考试题为基础,福建省高考命题道路 必然更为实际,更为稳妥。也必然深受中学历史教学实践所欢迎,但福建省高考命题也存在 不足之处,如第一每年都有平庸之题出现,2012 年如 16.虽成“空壳” ,但仍作为辛亥革命 成果象征的是 A.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B.中国同盟会 中华民国 C.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二试题在新颖、小巧、灵活方面与先进省份相比还存在差距。

(上海题)右侧是一幅题为“俾斯麦牌 香肠”的 漫画,它讽喻了俾斯麦的 A.武力统一政策 B.全球扩张政策 C.社会保障政策 D.欧洲均势政策 当然这些与今年高考试题相比是不足道的,当然福建 省试题是否存在这些情况,也仅是个人想法与见解, 并不代表试题就是这样,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已。笔者作为一名普通中学教师,无意 去品评高考试题的优劣,只是谈谈个人的感受与想法。

福建经验带给我们的启示_更新思维 再创辉煌——赴福建省考察启示

再创辉煌—— ——赴福建省考察启示 更新思维 再创辉煌——赴福建省考察启示通过几天紧张而有序地对福建的考察,看到了一个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科技发达、 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福建省,厦门等地区正扬鞭策马,昂首飞奔, 确实是深受教育,大开眼界,激人奋进。

一、先进的思维方式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福建厦门地区的人们都能眼睛盯在发展上,凡是有利于发展的就想,就闯,就干。他 们想的是发展大计,讲的是发展速度,闯的是发展目标,干的是发展的事业,追求的是 经济效益。尤其是那种工作上的现代管理,思想上的大解放,发展上的高速度,思维上 的高层次,建设上的高起点,引导着他们向大流通、大产业、大效益、高起点方向发展。

相比之下,我们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扩大开放,加大投入,突击推进“三化”进程,实施 交通先行战略和发展民营经济三个重点是完全正确的,应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目 标。

但相当一部分地区和单位的思想还被小生产者的意识束缚, 还被计划经济思维禁锢, 还被传统观念所左右。一部分同志唯书不唯实,或小胜则骄,小富则满;或小挫则卑, 小进则稳,主观唯心主义盛行。我们要把经济搞上去,关键在于洗刷唯心主义,克服陈 旧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时不我待,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全面灌输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大力除旧破新,冲关撤卡,使全乡上下形成一个想发展、重发展、 促发展的浓烈氛围。

二、完善的基础建设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所到之处的大小公路贯穿于 大小城市之间,车辆如行云流水,通讯设施(新世纪范本网 https://,原创范本免费提供下载新世纪范本网,范本超过 100 万,全部免费下载。https:// 基地。

)完备,多维发展,信息高速公路名符其实,快捷方便,所有的经济开发区都是 九通一平,这一切都为经济发展引来八方宾客,引来拨尖人才和高新技术。回首???的 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确实是历史上发展最快,无论是公路还是通讯、电力等都为??? 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但相比之下, 我市的基础建设还存在起步慢、 起点不高、 构建不新、质量不好等方面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要高起点、高质量、大手笔、快速度 搞好我市各项建设,为???的经济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三、过硬的机关作风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量。这次考察所接触的是厦门市有关人大机关,并听取了他们工作的汇报、经验与作法, 总的体会是,人员精简高效,思想上开拓创新,真正做到了服务于民,服务于经济、政 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他们的实干意识强,服务意识浓,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事只干不争 论,成败分是非,效益论英雄,干好再前进。那种服务求真,真抓实干,锲而不舍,追 求卓越的精神风扑面而来。???近几年来之所以能吹响“进百强,冠三湘”的伟大号角,就 在于市委、 市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一心一意想发展, 一心一意闹经济, 一心一意干大事。

然而我们有一些干部中依然存在着想得多,干得少;议得多,落实得少的不良现象。要 推动???的发展就必须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扭转我们这种不良现象,大肆倡导讲实话, 办实事,求实效的务实精神,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志在必得,奋勇争先的浓烈氛 围。新世纪范本网,范本超过 100 万,全部免费下载。https://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