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党课下载 > 高标准农田建成是不是不是农民的了?
 

高标准农田建成是不是不是农民的了?

发布时间:2019-07-31 04:30:00 影响了:

高标准农田建成是不是不是农民的了?_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14)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本原则、 建设区域选择、 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 管理要求、 监测与评价、建后管护与利用等。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活动。

高标准农田建设除应遵循本标准外, 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 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15618-200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 50288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T 50363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28407-2012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 GB/T 28405-2012 农用地定级规程 GB 50265-2010 泵站设计规范 NY 525-2012 有机肥料标准 TD/T 1032-2011 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 TD/T 1033-201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 NY/T 2148-2012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高标准农田 well-facilitied farmland 土地平整、 土壤肥沃、 集中连片、 设施完善、 农电配套、 高产稳产、 生态良好、 抗灾能力强, 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按照规定划定为基本农田的农田。

3.2 高标准农田建设 well-facilitied farmland construction 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目标, 围绕农田主要限制性因素或全面质量提升而开展的土地平整、 土 壤改良与培肥、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以及其他 工程建设,并保障其高效利用的建设活动。

3.3 基本农田 capital farmland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 的耕地。

3.4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类型区 engineering type zone of the well-facilitied farmland construction 体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地域差异和工程组合特征, 在建设目标和建设方向上基本一致的单元。

3.5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体系 engineering System for the well-facilitied farmland construction 为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按照工程建设类型、特征及内部联系构建的体系。

4、基本原则 4.1 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全国新增 1000 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高 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等规划引导原则,统筹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

4.2 应根据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特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状况,因地制宜地采取 建设方式和工程措施。

4.3 应注重数量、质量、生态并重,促进景观优化、生态良好。

4.4 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 切实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 4.5 落实管护责任,健全管护机制,确保建设成效。

5、建设区域选择 5.1 建设区域应相对集中、水资源有保障、土壤适合农作物生长、无潜在土壤污染和地质 灾害,地方政府重视程度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积极性高。

5.2 高标准农田建设应重点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基本农田整备区; 全国新增 1000 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确定的粮食主产区、产粮大县;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 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建设区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农业、水利、农业综 合开发等相关部门规划确定的重点区域;全国农用地质量分等评定的优等、高等、中等耕地 集中分布区等区域开展。

5.3 高标准农田建设限制在水资源贫乏区域;水土流失易发区、沙化严重区等生态脆弱区 域;历史遗留的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严重损毁且难以恢复的区域;土壤污染严重的 区域;易受自然灾害损毁的区域,沿海滩涂、内陆滩涂等区域开展。在上述区域开展的高标 准农田建设需提供相关部门论证同意的证明材料。

5.4 高标准农田建设禁止在地面坡度大于 25°的区域,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退耕 还林区、退耕还草区,河流、湖泊、水库水面及其保护范围等区域开展。

6、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 6.1 一般规定 6.1.1 应结合各地实际,按照不同类型区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分区分类开展高标准农田 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类型区见附录 A。

6.1.2 通过各项措施实施,促进农田集中连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优化土 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和规模效益;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 强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农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发挥生产、生态、景观的综合功能;建立 监测、评价和管护体系,实现农田持续高效利用。

6.1.3 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包括土地平整工程、土壤改良与培肥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 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农田输配电工程以及其他工程。工程建设内容 参照附录 B,工程技术要求参考附录 C。

6.1.4 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指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 电等工程设施占地面积与建设面积的比例,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应不高于 8%。地类划分参 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 21010-2007)执行。

6.1.5 基础设施使用年限指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后各项基础设施正常发挥效益的使用年限, 一般不应低于 15 年。 6.1.6 建成后耕地质量等别应达到所在县的较高等别,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应有显著提高, 粮 食产量水平应达到当地高产水平,并保持持续增产能力。

6.2 土地平整 6.2.1 土地平整工程指为满足农田耕作、 灌排的需要, 以及一定的肥力条件而进行的田块修 筑和地力保持措施。包括耕作田块修筑工程和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

6.2.2 耕作田块指由田间末级固定沟、渠、路等围成的基本单元。应合理规划耕作田块、提 高田块归并程度,实现耕作田块相对集中。田块的长度和宽度应根据地形地貌、作物种类、 机械作业效率、灌排效率和防止风害等因素确定。

6.2.3 应实现田面平整, 地面灌溉田块应减小横向地表坡降, 喷灌微灌田块可适当放大坡降, 纵向坡降应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壤和灌溉排水要求确定。

6.2.4 地面坡度为 5°~25°的坡地区,土层深厚时,应尽可能一次修成水平梯田;坡地土 层较薄时,可以先修成坡式梯田,再经逐年向下方翻土耕作,减缓田面坡度,逐步变成水平 梯田。丘陵区梯田化率应不低于 90%。

6.2.5 梯田修筑应结合小流域治理, 与沟道治理和坡面防护工程相结合, 提高防暴雨冲刷能 力。土地平整后形成的田坎应有配套工程措施进行保护,宜因地制宜地采用土坎、石坎、土 石混合坎或植物坎等保护方式。

6.2.6 一般农田应通过机械深耕深松,保持耕作层厚度在 20cm 以上。土层较薄的农田,应 通过客土回填,使农田土体厚度达到 50cm 以上,有条件的地方,过沙或过粘的土壤宜通过 客土调节土壤质地,使其符合耕种要求。

6.2.7 新开垦荒地、地块归并和坡改梯等工程实施时,应避免打乱表土层和生土层,应先将 肥沃的表土层进行剥离,待土地平整或坡改梯完成后,再将表土层回填到农田中。

6.3 土壤改良与培肥 6.3.1 土壤改良与培肥工程指为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提高土壤肥力和养分平衡状态, 以及消 除影响作物生长的土壤障碍因素而进行的工程、机械、化学、生物等措施。包括有机质积造 和施用、测土配方施肥、节水农业、土壤酸化防治、盐碱土壤治理等。土壤培肥标准应符合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NY/T 2148-2012)规定。

6.3.2 土壤改良与培肥措施应连续实施不少于 3 年。通过施用农家肥、秸秆还田、绿肥种植 翻压还田等措施达到高产土壤肥力水平,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 15g/kg 以上。施用的有机肥 料应符合《有机肥料标准》 (NY 525-2012)规定。禁止将利用垃圾、污泥及各种工矿废弃物 制作的有机肥投入到农田中。

6.3.3 应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科学施用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肥料, 防止单项养分元素在土壤 中的超量富集, 保持土壤各种养分含量间的相对平衡, 各项养分含量指标应达到当地土壤养 分丰缺指标体系的“中”或“高”值水平。

6.3.4 酸化土壤宜通过施用生石灰或减少酸性肥料使用等措施, 使南方土壤 pH 值保持在 5.5 以上,北方土壤 pH 值保持在 6.0~7.5。风沙和盐碱区农田土壤 pH 值不应高于 8.5。

6.3.5 盐碱土壤治理的灌排工程建设完成后, 应满足农业种植的土壤脱盐标准。

在不能全面 脱盐的情况下, 对于盐化土壤, 在干旱季节及返盐盛期 0~30cm 土壤全盐含量应小于 0.2%~ 0.3%。对于碱化土壤,0~30cm 土壤全盐含量应小于 0.5%。同时,应尽快提升土壤有机质 含量,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前 3 年的有机肥施用量应不少于 15000kg/hm3。

6.3.6 耕作层土壤重金属含量指标应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 15618-2008)规定, 影响作物生长的障碍因素应降到最低限度。

6.4 灌溉与排水 6.4.1 灌溉与排水工程指为防治农田旱、涝、渍和盐碱等灾害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水源 工程、输水工程、喷微灌工程、排水工程、渠系建筑物工程、泵站工程等。

6.4.2 灌溉与排水工程应遵循水土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根据旱、涝、渍和盐碱综合治理的 要求,田、水、路、林、电、村统一规划和综合布置。水资源利用应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 为辅,严格控制开采深层地下水。灌溉水源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5084)规定。

6.4.3 水源配置应综合考虑地形条件、水源特点等因素,宜采用蓄、引、提相结合的方式。

6.4.4 应根据灌溉规模、地形条件、田间道路、耕作方式等要求,合理布置各级输配水渠道 及渠系建筑物,因地制宜地选择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灌溉、喷微灌等节水灌溉工程型式,灌 溉水利用系数应不低于《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GB/T 50363)的规定。

6.4.5 灌溉设计保证率应根据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种类、灌溉规模、灌水方式及经济 效益等因素综合确定,应参照附录 C 中表 C.1 的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应取上限值。

6.4.6 排水沟布置应与田间渠、路、林相协调,在平原、平坝地区一般与灌溉相分离,在丘 陵山区,可选用灌排兼用或管道排分离的形式。

6.4.7 排水标准应满足农田积水不超过作物最大耐淹水深和耐淹时间, 应由设计暴雨重现期、 设计暴雨历时和排除时间确定。旱作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宜采用 5 年~10 年一遇, 1d~3d 暴雨从作物受淹起 1d~3d 排至田面无积水; 水稻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宜采用 10 年一遇,1d~3d 暴雨 3d~5d 排至作物耐淹水深。

6.4.8 地下水位较高和土壤盐碱化地区,排水标准应符合《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 50288)规定。改良盐碱土应在返盐季节前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

6.4.9 大中型灌排泵站各项标准的设定应符合《泵站设计规范》 (GB/T 50265)要求,小型 泵站相关标准设定参考附录 C.3.13 的要求。

6.4.10 渠系建筑物应布置在地形条件适宜和地质条件良好的地点,并配套完整,满足灌排 系统水位、流量、泥沙处理、运行、管理的要求,适应交通和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其使 用年限应与灌排系统主体工程相一致。

6.4.11 灌排设施外观应整洁美观。渠道、渠系建筑物外观轮廓线顺直,表面平整、光洁; 设备应布置紧凑,表面整洁,仪器仪表配备齐全。

6.5 田间道路 6.5.1 田间道路工程指为满足农业物资运输、 农业耕作和其他农业生产活动需要所采取的各 种措施。包括田间道(机耕路)和生产路。

6.5.2 田间道路布置应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在田、水、林、电、村规划的基础上,统筹 兼顾,并合理确定田间道路的密度。

6.5.3 田间道(机耕路)的路面宽度宜为 3m~6m,生产路的路面宽度不宜超过 3m。在大 型机械化作业区,田间道(机耕路)的路面宽度可适当放宽。

6.5.4 田间道路通达度指在集中连片的田块中, 田间道路直接通达的田块数占田块总数的比 率。平原区应达到 100%,丘陵区应不低于 90%。

6.6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 6.6.1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指为保障土地利用活动安全、 保持和改善生态条件、 防 止或减少污染和自然灾害等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农田林网工程、岸坡防护工程、沟道治 理工程和坡面防护工程。

6.6.2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应与田、路、渠、沟等相结合,与农村居民点景观建设 相协调。

6.6.3 根据因害设防原则,合理设置农田防护林。工程建设技术要求参考附录 C.5。坡面防 护工程应合理布置截水沟、排洪沟等坡面水系工程,系统拦蓄和排泄坡面径流。谷坊、沟头 防护等沟道治理工程措施应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6.6.4 农田防洪标准重现期应为 10 年~20 年一遇。

6.6.5 农田防护面积比例通过各类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建设, 受防护的农田面积占 建设区农田总面积的比例。农田防护面积比例应不低于 90%。

6.7 农田输配电 6.7.1 农田输配电工程指为泵站、 机井以及信息化工程等提供电力保障所需的强电、 弱电等 各种措施,包括输电线路工程和变配电工程。

6.7.2 农田输配电工程布设应与排灌、 道路工程相结合, 符合电力系统安装与运行相关标准, 保证用电质量和安全。

6.7.3 高压输电线路宜采用钢芯铝绞线等高压电缆,一般输送 220KV 以下的输电电压;低 压输电线路宜采用低压电缆,一般输送 380V 及以下的输电电压,采用三相五线制接法,并 应设立相应标志。

6.7.4 变配电装置应采用适合的变台、变压器、配电箱(屏) 、断路器、互感器、起动器、 避雷器、接地装置、弱电井等相关措施。

6.7.5 应根据高标准农田现代化、信息化的管理和建设要求,合理布设弱电设施。

6.8 其他 除土地平整工程、土壤改良与培肥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 环境保持工程、农田输配电工程以外的工程,其技术要求参照有关规定执行。

7、管理要求 7.1 土地权属调整 7.1.1 高标准农田建设前,应查清土地权属现状,调查了解土地权利人权属调整意愿,及时 解决土地权属争议。

7.1.2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应依法进行土地确权,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发放土地权利证 书。

7.2 统计 7.2.1 应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统计报表制度,定期进行信息的统计、汇总和上报。高标准农 田建设统计报表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本信息表、 高标准农田建设统计表和高标准农田使用 情况与效益表,见附录 D。

7.2.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情况应适时向社会发布。社会发布宜采用报告、公告、蓝皮书等 形式。

7.3 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 7.3.1 应采用信息化手段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利用的全过程进行管理, 实现集中统一、 全程 全面、实时动态的管理要求。

7.3.2 应利用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开展定期报备,实现信息“上图入库”管理和信 息共享。

7.3.3 应及时将记载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的有关管理、 技术等文件, 以及具有保存价值的各 种载体资料进行立卷归档,确保材料真实、准确、完整。

8、监测与评价 8.1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应开展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监测的内容包括农田基础设施、耕作便 利条件、土地利用状况、生产管理水平等因素。耕地质量评定参照《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 (GB/T 28407-2012) 、 《农用地定级规程》 (GB/T 28405-2012)执行。

8.2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宜布设田间定位监测点,包括耕地质量、农田土壤墒情和虫情定位 监测点。

8.3 高标准农田建设采取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化学措施等,应结合完成情况以及效益 显现与发挥的周期分别组织评价。

8.4 应适时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绩效评价,对建设决策、规划、设计、施工、利用等各阶 段工作以及实施后效益等内容,进行全面的跟踪、调查、分析和评价。

9、建后管护与利用 9.1 农业科技配套与应用 9.1.1 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后,应加强农业科技配套与应用。机械化耕、种、收综合作业水 平应达到 50%以上。

9.1.2 良种覆盖率应达到 95%以上。

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应达到 90%以上, 病虫害统防统治 覆盖率应达到 50%以上,有条件的地方应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和节水农业技术。

9.2 基本农田划定与保护 9.2.1 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应按照《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 (TD/T 1032-2011)规定划定为 基本农田,并达到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标准,应按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 ( TD/T 1033-2012)规定执行。

9.2.2 划定的基本农田应进行编号和登记造册,落实保护责任,设立保护标志,实行永久保 护。

9.3 工程管护与利用 9.3.1 建立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农户和专业管护人员实施的管护体系。

9.3.2 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管护义务,办理移交手续, 签订后期管护合同。

由管护主体对各项工程设施进行经常性检查维护, 确保长期有效稳定利 用。

9.3.3 加强土壤污染、 地表沉陷、 地灾防治等新技术应用, 提高高标准农田的防灾减灾水平。

高标准农田建成是不是不是农民的了?_关于推进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于推进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几点建议为适应现阶段农业发展需要,配合《全国新增 1000 亿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 2020 年)》的实施,按照回良玉副总理关于“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安排要向高标准农田聚 焦,项目布局要向粮食主产区聚焦”的指示精神,从 2009 年开始,农业综合开发率先 启动了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是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 能力、保障国家粮食长久安全的物质基础,是打造粮食核心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要求,是公共财政支持“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举措,是进一步提 升农业综合开发水平和创新开发机制的客观要求。我省作为重点投入的粮食主产区,应 认清形势,抓住机遇,精心谋划,形成合力,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一、当前我省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本状况? 回良玉副总理非常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 先后就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任务作出 两次重要批示,并于 2009 年 5 月在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资金安排向 高标准农田建设聚焦, 这是农业综合开发题中应有之义, 是提高土地产出率的基础条件、 提高农业抗灾能力的关键环节、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依托”;“农业综合开发 在中低产田改造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积累了宝贵经验,今后要继续在高标准农田建设 中发挥主导作用,集中力量予以支持”。国家农发办决定:一是从 2009 年起,将千亿 斤规划新增的 13 亿元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全部用于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 二是为进一步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从 2010 年起,除继续安排因千亿斤规划新增 的 13 亿元中央财政资金外,还要动用相当部分预算内安排的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 金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 我省地少人多,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条件尚未得到根本改善。由于人口增长和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全社会对农产品的刚性需求不断增加。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经 济加快发展, 耕地减少和水资源紧张趋势不可逆转。

据农业部门统计, 我省现有耕地 6330 万亩,其中高产田(亩产 600 公斤以上)2093 万亩,占总面积的 33.1%;中产田(亩产 400—600 公斤)3209 万亩,占总面积的 50.7%;低产田(亩产 400 公斤以下)1024 万 亩,占总面积的? 16.2%? 田 260 万亩,占 0.62%。? 我省农业综合开发从 2009 年开始启动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经严格筛选,竞争立 项,国家批准我省辽中县、法库县、东港市、北镇市、辽阳县、开原市、建平县、朝阳 在 4237 万亩中低产田中,旱田 3978 万亩,占 93.8%,水 县、绥中县和大洼县 10 个县市作为首批高标准农田示范县,计划三年内每县集中连片 建设 5 万亩高标准农田,共计 50 万亩,总投资 67670 万元。目前,各地正在组织项目 实施。2010 年我省又申报了 7 个第二批高标准农田示范县,包括黑山县、阜新县、昌图 县、铁岭县、北票市、兴城市和盘山县,计划两年内每县集中连片建设 2 万亩以上高标 准农田,总投资 19494 万元。目前,计划已报国家审批。? 二、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内涵、基本原则及目标 ?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中低产田改造的升华、提升,是新时期着力打造的亮点。高标准 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应达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 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总体目标。通过项目建设,解除制约项目区农业 生产的关键障碍,使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 高,达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目标。基本原则:一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区 按灌区或流域进行统筹规划,集中连片进行规模开发治理。按照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 求,采取水利、农业、林业和科技等综合配套措施,进行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二是着 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资金使用安排 必须突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 三是坚持规划先行, 科学决策, 尊重民意, 注重实效, 要在有一定条件和基础的地方先行实施;四是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项目选择要优先在 我省 36 个产粮大县实施。? 三、我省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设想? 从 2011 年开始,我省应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等投资渠道,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尽 快建设大批高标准农田。预计“十二五”期间,我省农业综合开发可投入财政资金 36 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 300 万亩,新增粮食产能 7.5 亿斤。按 2009—2020 年规划,我 省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可投入财政资金 84 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 700 万亩, 新增粮食产能 17.5 亿斤。据水利部门预计,“十二五”期间我省将改造重点中型灌区 25 处,涉及面积 150 万亩。到 2020 年,经过努力,全省高标准农田可达到 1000 万亩, 新增粮食生产能力 25 亿斤。? 四、几点建议?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各级政府特别是粮食大县,要立足三农工作全局,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其 摆在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及时研究解决有关问题。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 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各地要加大统筹力度,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发挥行业 技术优势,加强协作、相互配合。? 2、重视质量,加强管理? 高标准农田建设应严格按照《辽宁省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分水稻、水浇地、 玉米三种类型)建设示范工程建设标准实施细则》进行。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项 目法人制、公示制、工程招投标制、监理制、管护制和县级财政报账制,努力实现品种 优良、产品优质,保证工程的质量和效益。? 3、整合财力,集中力量办大事? 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我省应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的综合、区域和 管理优势,主动搭建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整合平台,按照“规划先行,统筹安排,突出 重点,讲求实效”原则和“资金渠道不变,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思路, 统筹相关涉农资金,加强部门与项目间的有机衔接,形成合力打造高标准农田。? 4、集中连片规划,发挥规模优势? 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应坚持规模开发和集中连片原则,按照灌区、流域和一定的行 政区划统一治理,加大规模开发力度。在实际工作中,以县为单位,建设一批有规模、 有质量、有形象、有效益的高标准农田,各产粮大县应实现每年建设万亩以上高标准农 田一大片、 年实现 3—5 万亩高标准农田连成片和 5—l0 年建设多处集中连片高标准农 3 田的目标,充分发挥规模优势。? 5、创新机制,解决好土地流转等问题? 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促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 模经营。应充分尊重项目区农民意愿,使项目建设得到广大农民的参与和支持。各地建 设高标准农田应依托资源和产品比较优势,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处理好粮食生 产与发展优势农产品和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关系,做到藏粮于田,走出一条立足区域优势 和主导产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要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 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强和改善生态环境融入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之中。应处理好适当提高 标准与经济适用的关系,探索适应市场要求的工程运行管护机制和开发模式,确保国家 投资长期有效。

(作者系省委省政府咨询委员、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研究员、教授级高级 农艺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