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从镜像到文字】 cad镜像文字不变
 

【从镜像到文字】 cad镜像文字不变

发布时间:2018-12-25 04:15:44 影响了:

  摘要:影视与图书的关系从相互割裂到互相欣赏再到相互借力最后到二者融合,其间过程反映了多元媒介形式共同发展的趋势。影视和影视艺术的诞生创造了现代传媒形式的革新,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图书紧跟热播影视,从荧屏走向文字,一方面为图书提供了畅销的可能,另一方面又因操作不利让图书陷入盲目跟风最终以失败告终的境地。
  关键词:影视;图书;影视同期书
  中图分类号:G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5-0057-02
  
  
  长久以来,影视与图书的关系从相互割裂到互相欣赏再到相互利用最后到二者融合,其间过程反映了多元媒介形式共同发展的趋势。由某部图书的畅销带动影视剧的改编,继而借助畅销书的读者与口碑拉动整个影视市场,这样的销售行为已被影视界、图书出版界诸多实例所证明。但光靠畅销书改编成影视作品实现两者的双赢还远远不够,书好影视则好,反之,优秀热播的影视作品同样能带动图书的改编和出版。影视从以往的跟随畅销书,到带动图书的改编,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也是多元媒介样式发展共荣的结果。“从文学顺风车的搭乘者到图书资源的出产地,影视对出版完成了一次‘反哺’。”[1]两者的关系可以通过“影视同期书”的发展脉络进行分析。“影视同期书”正是来源于影视与图书的联姻,本质上是一个畅销书的概念:一是指将畅销或经典图书改编成影视作品,以视频的形式呈现给观众,近期代表为《让子弹飞》;二是指将某部热播剧改编成为图书,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给观众,近期代表为《2012(系列)》。本文重点分析第二点:图书紧跟热播影视,从荧屏走向文字,将镜像改编成文字,进而实现图书的畅销,而这也是“影视同期书”最重要的表现。
  一、荧屏给力 图书跟风
  影视与图书的“联姻”早已屡见不鲜,两者的关系从以往的“暧昧”到目前的愈来愈明朗,图书似乎在以坚决的姿态向世人昭告:要借助影视这一现代媒体资源进一步打开自身市场,一夜成名,完美蜕变。一般的传统图书小说,发行量约在两万册左右,而跟随影视尤其是当红热播剧改编的小说一般发行量是这个数的几倍以上。从这一点来看,图书借助影视,似乎的确为一条可供参考的生存之道。以电影《2012》为例,随着该电影在全球火爆,电影里有关玛雅的传言也在坊间流传,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笑的话题,人们开始关注这一主题,而大众的关注便意味着市场。敏锐的图书创作者和出版商意识到这一点,随之便诞生了诸如《2012地球悬念》、《上海沉没》、《不只上海沉没》、《美国时限》、《地球出事了(绘本)》,《2012.12.21如果没有明天》等系列图书的发行与畅销。《2012地球悬念》出版两个月而已,加印两次,目前已是第四次印刷,发行量已经超过10万册;而该系列很多图书在还未正式走入市场时便被多家出版公司预定。
  “2012”系列小说的大行其道,究其原因,首先是图书发行商很好地把握了受众的心理,随着电影的热映,有关地球被毁、世界末日、生存危机的讨论成为街头巷尾的热点话题,出现了无人不谈“2012”,人人不论世界末日的现象,此种情况下,由话题热衍生的系列小说自然受众不少;其次,精心设计的销售方式。“2012”系列小说出版公司采取的并非统一的全国铺货,而是由中心向周边突破、由点及面的思路,将早期发行地点定位于某个与影片相关的、备受大众关注的场所,“2012”系列小说最早一波的发行只在机场进行,因为机场的读者对这类选题最为敏感,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之后加进了全国高铁渠道,随后逐步实现全国重点城市铺货,然后又打开了网络销售的渠道。实际上,图书发行并没有什么技巧,图书好,渠道都会来找你,图书不好,再精心设计渠道发行规划也没有用。除开“2012”系列小说紧跟热播影视获得较好销量外,《山楂树之恋》也在改编方面做出了较好的示范。起初是张艺谋根据艾米的小说《山楂树之恋》改编成同名电影,创下票房奇迹,打造了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剧神话,仅中秋节期间收获票房4100万元,总票房创下近十年文艺片最高。紧跟其后,中国友谊出版公司一马当先,第一时间出版发行了影视小说《山楂树之恋Ⅱ》,日销量过百。此外,从电影《天下无贼》到图书《天下有贼》,从电影《十面埋伏》到图书《十面埋伏》,从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到《军歌嘹亮》等也都见证了影视和图书“联姻”。
  二、镜像与文字 受制与互动
  “影视同期书”现象的出现并非一朝一日之事,实际上,图书与影视“如影随形”由来已久。个中原因,并非仅是简单的媒介变换,而是长期市场经济规律积淀的结果,是作家们对于市场经济与现代社会的一种“生存本能”的反映;而影视与图书之间的关系也并非简单的“制约”或“支持”,事实上,两者之间是一种“受制”与“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影视业的发展给单靠纸质媒介传播的传统图书带来冲击,另一方面,又为图书尤其是文学性图书的现代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此外,作为有着较深厚底蕴、较悠久历史的文学图书又为影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素材。两者受制与互动的关系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量。
  一方面,影视与图书相互依存。由于影视作为科技与现代化的产物,先天不足,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内涵,理论深度不足,影视题材相对狭小,影视剧本创作的周期性较长,诸如此类都制约着影视工业的发展,而作为与影视剧本有着一衣带水关系的文学作品恰好可以弥补影视在题材和内容的上的不足。以海岩为例。1993年,某广告公司看中影视制作这块市场,但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影视作品中脱颖而出,如何寻找一个适合大众口味又不落俗套的题材,寻找合适的剧本便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现任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的刘燕铭从海量的题材与剧本中发现了海岩的小说,并且一眼看中,为何不能让小说进入屏幕?“与其东拍一个、西拍一个,不如塑造一个好的品牌。”[2]从此,影视剧编剧栏便出现了“海岩”两个字,也就有了在接下来被观众广为熟知的《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等多部作品,其中电视剧本《玉观音》获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编剧”奖,电视剧本《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获第十三届北京电视春燕奖“最佳编剧”奖。
  另一方面,影视改编书为图书生存提供出路却又使其面临潜在危机。凭借影视媒介可以使小说相对以往单靠纸质媒介传播相比,市场更广,受众更多,传播更快,从某些方面来看,影视的确让许多文字工作者一夜成名,并且带来了巨额的物质报酬。但也正因为如此,基于市场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文化形态多元发展,精英文化逐渐被边缘,大众文化蓬勃兴起的现状,许多图书工作者,包括创作者和发行商等创作心理、销售理念开始转变,“新的社会价值评判体系在解构旧价值评判体系的同时也开始重新建构,原有的‘精神道德评价体系’遭到质疑并逐渐让位于‘经济实力评价体系’。”[3]愈来愈多的人明白任何作品所有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市场化”运作过程,明确依靠单纯的纸质媒介与执着的图书创作似乎愈来愈滞后于现代文化传播的市场行情,在这一点上,影视为图书的畅销提供了可能,但同时又让图书创作陷入了过度追求商业利润的危机。
  三、理性改编 切忌盲目
  “影视同期书”生机盎然的表面反映了影视与图书合流的大好形势,但与此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并不是每一部电影的热播都能够带动相应改编小说的畅销。要想将荧屏变成文字,需要的并不是跟风,而是在理性思考后的优质改编,切忌盲目跟随,影视改编呼吁理性与智慧。
  近几年,随着电影《变形金刚》的热播,依照其主题改编的系列图书层出不穷,仅《变形金刚2》电影的相关衍生图书产品在博库书城上就有30多种,某个少儿出版社就出版了《变形金刚2:超霸图典―霸天虎》、《变形金刚2:动画电视连续剧精品书系》、《变形金刚:炫彩随意贴》等近10种图书。但这样的“执迷”并不意味着销量上的成功,如《变形金刚2:卷土重来》一个多月以来在博库书城里仅卖出数十本,为出版商、发行商着实泼了不少冷水。同时也为其敲响警钟:盲目跟风,必定失败。
  无独有偶,2010年,史诗电影《孔子》票房成功突破亿元大关,导演胡玫成为中国首个进入亿元俱乐部的女导演。电影的热播引发一股“孔子热”,电影形势一片叫好声。面对电影市场的热闹景象,不少出版商开始蠢蠢欲动,以“孔子”为主题或牵强附会的“孔子”图书层出不穷,琳琅满目。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中华书局推出图书《孔子》,打出“全媒体出版”的招牌;作家出版社出版同名小说《孔子》,则以“第一编剧”为噱头;此外,一向不甘落后的中信出版社,也紧跟着推出了声称为“电影《孔子》原著”的同名小说,希望向观众、读者展示“最完整、最翔实展示了孔子一生”。以上三本图书仅仅只是一个月之内的出版情况,噱头不断,“亮点”纷纭。表面上,图书市场一片繁荣,实际上却使读者应接不暇。最终,多部《孔子》作品也仅仅只是成为图书市场上的一片片“浮云”。这也是目前许多由影视作品改编成书的“影视同期书”之窘境:一味附和影视作品,用语贫乏,在表现人物性格、内心思想等方面显得空洞枯燥,语言的审美功能尽失,剥夺了读者想象的权利,不能感受其思想上的震撼和诗意文字带给心灵的悸动;与此同时,为保证不错过“档期”,创作者与出版商过于追求速度、数量,创作变成了一种生产,成为流水线上的商品,而作为图书本性的文学性、艺术性却少之又少。这样的创作与发行兴许可以在短时间内带来表面上可观的销量,但文学创作终究不是仅仅靠销量就能实现的,这种商业性的创作将严重影响文学、图书市场的长远发展,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届时,图书给予读者的,将不再是深沉的思考,而仅仅只是一项商品,一种休闲消费品,“我们的读者面临的将是纯文学的荒芜,可谓一个时代的悲哀。”[4]
  图书紧跟影视改编的现象既反映了传统图书出版业的生存危机,以及在这种危机下业界人士希望借助影视这种媒介实现突围的愿望。影视与图书两者相互改编、相互借力本身并无对错可言,但设若盲目跟风改编,仅从利润、市场的角度创作图书作品,势必将给图书市场、影视市场带来恶劣的影响。图书创作本身是一种艺术、文学、精神上的创作,它的思想性、哲理性,以及借助文字让读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作品的二度创作性,都是单纯依靠荧屏传播的影视作品无法企及的,而这也是图书创作切忌丢弃的“瑰丽之宝”。
  总而言之,“影视同期书”的出现是多元化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了影视与图书在某种程度上的“共荣”。但须警惕的是,如果没有严格的“游戏规则”、“纪律”做准绳,“影视同期书”势必只会带来影视和图书的虚假繁荣,如此以往,只会恶化图书市场的长远发展。图书创作不应唯“上荧屏”作为创作初衷,也不能以“追求高商业利润”作为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图书并不是对影视的照搬,而是在此基础上,对其特定的题材进行深度开发和二次创作,借助文字进行深入诠释,发挥文字创作的独特魅力。只有影视和图书两种文化传播形式携手互动,互补互助,才能谋求共赢,促进现代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锡平.“搭车”与“反哺”影视与图书出版的互动[J].文汇读书周报,2007(1).
  [2] 三联生活周刊.影视:品牌海岩[N].三联生活周刊,2003-11-07.
  [3] 张文红.“结盟”中的凯旋与失意[J].文艺评论,2004(1).
  [4] 影视小说流行:经典阅读转为流行阅读[J].网易文化频道,2005(6).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