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冯小刚的脸怎么治好的_谁陷害了冯小刚?等
 

冯小刚的脸怎么治好的_谁陷害了冯小刚?等

发布时间:2018-12-26 04:22:52 影响了:

  谁陷害了冯小刚?      “好人难当”,我今儿算是体会到这句话的意思了。贺岁片《天下无贼》中扮演贼公的刘德华为了圆傻根天下无贼的梦想,当了一回好人,结果把自己的性命也搭上了,“牲牺”够大的。无独有偶,导演冯小刚发起中国演艺界为海啸灾区募捐,本想为灾区人民献份儿爱心,不料却惹祸上身,因媒体的报道不实和片面得罪了圈内朋友,还落得爱妻徐帆的一顿埋怨,称再敢牵头就离婚,真是好心没好报,差点“赔了夫人又折兵”!我作为一名旁观者,真是替冯小刚叫“冤”!事情为何会演变到如此地步?谁在从中作梗,到底谁陷害了冯小刚?
  记得以前有篇课文叫“苛政猛于虎”。不过这年头,我看应该改为“媒体舆论猛于虎”。明星们的生杀大权似乎都掌握在媒体报道之中。为了抢夺观众的眼球,抢收视率、点击率和阅读率,有些娱乐报道完全将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抛之脑后,一味求新求奇,“只要头条新闻,不要事实真相。”“冯小刚抽人风波”、“冯小刚怒骂某周刊记者”事件曾一度成为各大网站和报章杂志的娱乐头条,而且将“抽人”、“怒骂”等字眼来个特写,不知情的人还以为冯小刚仗着自己是个名人嚣张跋扈,粗暴无礼,且不知原来是媒体惹的祸。某周刊私自刊登冯小刚的家庭住址,致使有人天天在他家门口蹲点,严重干扰了他及家人的正常生活。面对冯小刚“这样做合适吗?”的责问,该周刊记者居然还理直气壮地回应“这说明我们报刊的发行量高!”我听了简直要喷血!公众人物也需要有自己的生活和隐私权,未经同意擅自公开他们的家庭住址,本来就是不道德和不尊重人的行为,而媒体为了抢新闻争发行量置明星们的人身安全于不顾,这的确引人深思。
  关于中国演艺界为海啸灾区筹款一事,冯小刚也是被媒体弄得焦头烂额,苦不堪言。媒体报道的娱乐头条不是落在展示整个中国演艺界人士的爱心和风貌上,而是放在统计每个明星具体的捐款数字上,来个明星捐款数额大比拼。结果“枪打出头鸟”,作为牵线人的冯小刚被指责捐款金额太少,捐款是假,借此事出风头,为影片《天下无贼》造势是真。有些明星的捐款数额被媒体少登了,有些明星捐款了却榜上无名,冯小刚也引来圈内朋友的埋怨。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被媒体这么一“整蛊”,冯小刚除了惊讶,更多的只有无奈和尴尬的份了。这不禁让我想到香港电影《A1头条》,影片中的记者们为了揭发事实真相不惜以身犯险,他们的“敬业”精神是为回归事实本真,是对“没有真相,只有头条”现象的颠覆;而我们如今有些娱记的“敬业”精神,不是如何客观公正地报道一件事件,而是如何制造头条新闻,如何变着戏法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恰恰是对“没有真相,只有头条”这句名言的顺水推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对明星如此,对媒体亦如此。冯小刚只是一个引子,媒体与名人应该互相共勉。否则,陷害了明星,烧焦的恐怕也是媒体自己吧!
  
  因为世故所以卡通
  
  卡通最初出现的时候,想必是为了配合小朋友的智力水平。而卡通发展到今天,恐怕已经越来越远离了它的初衷。现在的状况分明是:卡通是成年人的卡通。
  这段时间最“in”的卡通形象当然要数“加菲猫”。这只已经25岁了的猫,依然还在获得全世界的宠爱,不仅是因为它长着一幅招小朋友喜爱的kawayi形,最关键的还是它那副德行,让我们这些也全身都是毛病的大人们既嗔又爱。这只说话尖酸刻薄,狂热于睡觉、意大利饼和争宠,并且逆世界减肥风尚而动的大肥猫,非但没有惹人厌恶,反而更加受宠,因为它极度自由享乐的作风,不仅让我们这些七情六欲的大人们大感率性,而且也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达成的世俗大梦。我们总是被教导,说话要斯文有礼,饮食作息要有节制,可有时候,就是想和这个世界撕破脸一次。
  如果说《樱桃小丸子》还能是一个老少咸宜的卡通片的话,那么后继红起来的《蜡笔小新》则肯定是一部十足的成人卡通了。这个老成世故的5岁小孩,好色得紧,喜欢和靓妹搭讪,爱嘲笑妈妈“洗衣板”一样的扁平胸,总是利用自己地理位置的优势方便地观看女士的内裤,而且还说出来:“花点点的……”!他的这些行径,换作个成年人,早就被k死了,却因为只有5岁,谁也拿他没有办法。大多数成年人在哈哈大笑地观看这个小屁孩所干的这些损事的时候,无不宣泄了自己秘而不宣的想法,小新也成了成人世界里的色胆英雄。
  《麦兜故事》(还有续集《菠萝油王子》),虽然它的市场定位肯定是希望能覆盖老中青大范围年龄层的观众,但是它的立意,肯定还是成人世界的。大有小朋友在看到麦兜长大去见工以后就觉得沉闷不懂,因为从这以后,这部香港电影史上最成功的卡通片才真正进入了它想要诉说的主题。在“春田花花”幼稚园时期的纯真、憧憬的映衬下,长大以后的麦兜所要面对的萧条现实更是让人备觉忧伤。麦兜这个迷迷糊糊的憨憨的小粉猪,代表了所有为生计前程奔波的芸芸众生心底里那缕淡淡的悲凉。这样一份悲悯的情怀,那些尚在“春田花花”中呀呀学语的小朋友,怎么能够体会得了呢。
  在这个越来越匆忙逼促的年代,成年人也许比小朋友更加需要卡通。影像世界本来就是人们寄予梦想的场所,卡通则更是梦想世界中的魔幻地段。在这个地界里,可以任性胡闹,可以色胆包天,更可以掉一把辛酸之泪。卡通本是孩童看世界的窗口,而今却成了成年人心灵的出口。也许因为这个世界太世故了吧。
  
  不妨潜个深水
  
  一直埋头于工作的郑洞天,影片也有一打了,可是没几部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小字辈的俺对他的影片总体上的感觉就如同吃一碗清水煮面条,铆足了劲,憋一头汗,吃完了,抹抹嘴,擦擦脸,该干啥干啥去。正如徐志摩诗云:“轻轻的我来了,正如我轻轻的走,我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从最初的《火娃》,中间到一度曾被认为是郑导最高水平的《邻居》,再到追《城南旧事》之风的《台湾往事》,及至最近广受评议的《郑培民》,一路走来,感觉就如死水微澜中的扁舟之一叶,松沓沓,摇晃晃,软绵绵地凫着水就趟过来了。步伐犹如三寸金莲,纤纤细步,倒也不温不火。一路风光倒是看尽了,可回过头一想,景物如过眼烟云,稍纵即逝。除了看见了筒子楼里的锅碗瓢勺,城市里大龄青年的奔波劳顿,音乐天才们的成长进行史,似乎再也找不到能历久弥新的积淀了。天旱了,农民盼场雨,怕的就是雨过地皮湿;心渴了,看场电影,烦的就是换汤不换药,嚼一口觉得香,第二口、第三口也凑合,可天天吃、顿顿吃,恐怕非要倒胃不可了。
  这样一来,观众也就开始诘难了:郑导咋个总偏好吃“皇粮”?吃皇粮也罢,咋个老是玉米窝窝、菜团子?是悲天悯人?或斗胆言一句伪深沉?郑导曾解说《人之初》,影片并没有去找“音乐家的诞生”这样的题目,而是把影片定位在“人之初”这一普通而又关键的人生起点上。可探寻来挖掘去,还是掘地不足尺余。又谈到国产电影缺乏平民情怀的原因,郑导认为,电影创作人员的心态很重要。他说,如果是在一种浮躁的心态下做电影,那么大部分艺术工作者就变成了“贵族”,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心态去创作,即使你在拍百姓生活,也是一种同情、怜悯,而没有把自己当成他们中的一员。按照自说的这个逻辑,回过头来再看郑导的创作,可为什么始终犹如吃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小字辈也在这斗胆进言:何不脱掉靴子,索性挠个痛快,再潜它一个深水,岂不来得快哉。
  
  做人要厚道
  
  不知为什么,现在社会上爱幼的范例不少,尊老的气氛却格外淡漠起来。虽然我本人并非“老”,但路见不平,未免也有几句牢骚要发。
  现在中国电影界的口水再怎么不济,也能淹死几个不善言辞的导演了。而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拍电影,其间难免走些弯路,拍个把并不怎么样的电影的“老”导演们,更是成了众矢之的,有事没事就被拎出来“鄙视”一下。郑洞天就是其中一个。可是就在这些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大放厥词,说什么郑老不过是拍拍主旋律、混混日子的时候,他们却忘记了早在他们刚出生甚至还在阎王殿犹豫着往哪投胎的时候,郑老已经有《邻居》问世了。
  谁也不能否认《邻居》在中国电影史上的位置。或者有些人很不屑电影史教利,书上的说法,那就亲自去看看这个片子。我们的领袖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很多人连郑老的片子也没有看过就开始大喷口水,未免贻笑大方。也或者有些人说,看了《邻居》也未觉出好来。那也先别忙着说这说那,也许不是电影的问题,或者是自己的审美趣味问题也难免。在我看来,至少《邻居》受到过一代人的认可。即使在今天,对于生于80年代的我以及我身边的很多人来说,影片中所散发出来的生活气息仍能感染我们。
  郑老的新作《台湾往事》也是不俗之作。影片流露出来的散淡中的那份情致,不正是我们中国传统美学孜孜以求的境界?那个湿漉漉的小镇、懵懂的童年往事难道不让人觉得亲切?以个人纯粹的目光去解析世间的风云变幻,难道不需要深厚的导演功底?
  至于“主旋律电影”云云,就算是平庸之作,但是人家郑老也没有以此自夸,似乎也无可指摘。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做的也只能是平庸的事情,而人家郑老至少还有一两件为人称道的作品,怎么就被几个后生晚辈的口水淹着了?着实让人费解。
  撇开作为导演的郑老,人家几十年来站在教育的第一线,也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这总是勿庸置疑的事实。咱们一直尊师重教的中国人到底怎么了?连一年级小朋友都明白的道理长大后却越发胡涂了。
  郑老有句话说得好,中国人大多数是“晚上想好千条路,早上起来卖豆腐”。想法一大堆却从不身体力行,还要嘲笑那些冲在前面做事情的人。依我看,成天琢磨着别人怎么怎么差劲的这帮孩子们,甚至也许连豆腐也懒得卖,却对或安安分分卖豆腐或去走那晚上想好的路的人说三道四,未免可笑。我想,跟他们只有说那句现在很流行的话了:做人要厚道!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