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大学生心理健康 智慧树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
 

大学生心理健康 智慧树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9-01-13 16:04:35 影响了:

  摘 要: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引起教育界的普遍重视。本文就当前中学生不良心理状况来分析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提出可行性建议进行探讨,为全面实施“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学生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
  
  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文明的进步大大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身心疾病所造成的死亡率急剧上升。因此,心理学家、医学家、教育工作者和政府部门都愈加感到心理健康是人类自身健康的重要方面。近几年,人们的健康观念也日趋完善,对健康标准的理性认识已形成了从多方面来衡量一个人的健康水平的“三维健康观”,特别强调要从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三个方面去评价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事关国家未来的发展,而体育作为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教育学科和途径,就要责无旁贷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也是《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所承担的任务和顺利完成体育教学的需要。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原因分析
  
  据相关报道,目前我国约有20%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普遍存在心理压力的困扰,而长期的心理压力困扰也导致了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现象的产生,如自卑、恐惧、焦虑、疑病、强迫、抑郁、神经衰弱、厌学、弃学、离家出走、早恋、犯罪、自杀等。原因有:1.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性的增强,社会、学校、家长、朋友及生活环境对青少年的期望和要求水平愈来愈高,中学生除了承受沉重的学业和考试负担之外,还要面对个人前途、家庭和金钱等方面的精神压力。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不够或没有普及,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产生心理疾病。3. 目前我国独生子女群体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学生的许多意志品质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如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
  中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和不良的心理状况不仅会影响身体发育,还将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和今后的全面健康成长,这个问题已引起教育界的普遍重视。新课程比过去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情绪生活与情感体验、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因此在课程改革和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对于保障学生得到全面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二、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建议
  
  (一)体育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运动不仅是一种身体活动,而且也是心理活动,需要身心的相互作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要充分重视科学有效的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和教育,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1. 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的正常、健康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中脑为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2. 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是推动心理发展的动力。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运动项目的需要。学生在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心理水平可慢慢获得提高。3. 体育运动能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学生认识自我并进行自我教育。在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中,学生表现出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和魅力的大小,使其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同时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4. 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体育活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性及竞争性强等特点,因此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5. 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生通过体育活动的手势、表情、身体动作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和交流,在不自觉中产生亲近感,并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从而培养交往能力,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6. 体育运动能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体育活动直接给人愉快和喜悦并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情绪,改善心理健康。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和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7. 体育运动能预防心理障碍,提高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科学有效的体育运动能消除患者的心理和心理导向,使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并从中得到乐趣,有利于心理疾病的调节与治疗。
  (二)把心理健康融于体育教学的始终。
  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影响因素,掌握保健方法,及时恰当地调节自己的心态。还要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寻求快乐、陶冶情操,提高自尊和自信水平。2. 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其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3. 多样性和多选择性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展现给学生丰富的内容和富于变化的方式和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从而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并展示自己的才能。4. 制定合理的运动负荷。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的时间和运动频率不同,能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
  (三)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情景与氛围。
  创设一个宽松的、和谐的、民主的、活跃的、合理的、温暖的、富有挑战性的、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的情景与氛围,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得到发展,从而发挥学习潜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四)倾注真诚的师爱,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1. 沟通情感,平等相待,跨越“代沟”。2. 真诚相对,转换角色。3. 倾注真爱,关心呵护学生。事实证明,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生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学习,实现健康、和谐地发展。
  (五)针对存在问题,制定相应教育措施。
  1. 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2. 在中学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身体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健康。3. 采取有效方式加强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从根本上促进和发展其心理健康。4. 加强体育课和丰富各种课外文娱活动,使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为健康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
  (六)运用新课程标准优势,激励、促进性地评价学生。
  在实施新课程中,“评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其独到作用。新课程标准评价明确提出:评价的目的不是给学生鉴定,也不是为了选拔,而是以发展、促进、激励为其目标。它在评价时注意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重自我评价、过程评价,让他们有一个健康成功的体验,在赞许、尊重、平等、团结、充满友爱的气氛中成长。
  (七)培养教师的健康心理。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在优化教育心理环境方面起决定性作用。教师有没有良好的心理索质,能否有效优化教育教学心理,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成长。要关心教师的各方面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帮助教师获得成功。帮助教师确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意志水平。在学校中领导集体、教师集体、学生集体之间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心理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有效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和条件。
  “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融入体育教育教学之中,是国家教育改革的新思维和新理念。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更好地实施,还需广大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者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以便为全面实施“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总之,我们要寻找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契机,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状态,使他们较好地完成各种学习和发展任务,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