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

发布时间:2019-01-20 03:59:06 影响了:

  摘 要: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作为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教师要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立足课堂,让学生成为探究者;体验生活,让学生成为实践者;倡导合作,让学生成为参与者;突破传统,让学生成为探索者,真正提高探究活动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立足课堂;探究者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1-0055-02
  
  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得认识――发现新问题,由问题开始至问题“结束”,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将科学探究活动落到实处呢?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立足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究者
  
  立足课堂,深入钻研教材是实施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有人可能说,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些科学挂图,有什么好探究的呢?其实任何教学方式都带有探究的成分和性质,尤其对学生更是如此。重要的是让探究的精神走进课堂,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探索的眼光看待学习对象。有了科学、探索的眼光,任何载体都可以培养探究意识、锻炼探究能力。
  1.创设直观性问题情景。
  苏霍姆林斯基说:“直观性是一种发展观察和思维的力量,能给人带来情绪色彩,由于视听感觉和思维同时进行,学生形成了一种被成为情绪记忆的东西,在这种好心情下,没有理解不了的东西,没有记不住的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物、标本、插图、模型、录像、多媒体课件,精心创设形象化的问题情景,形成直观的教学情景,给学生一个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对象,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探究的欲望,真正作为一个主体去从事科学探究活动。
  如在教学《水面的秘密》(青岛版教材,下同)时,我设置了量筒中水面形状的图片,制作了雨滴下落的Flash动画,立体感强且形象逼真、直观,再联系学生已熟悉的感性认识,填补了学生思维的空缺,求知欲立即被激发了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了许多关于水的表面张力的问题,为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2.暴露错误的思维过程。
  经验告诉我们,教学中只向学生介绍成功的方法和途径将会破坏学生对科学思维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学习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的发现过程,利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审视错误,突破原有条件、问题锁定的框框,进行将错就错修正条件或问题的训练,让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有效途径。
  在学习《哪杯水多》时,教材呈现了三个不同形状、粗细、水面高度的水杯,不少学生认为水面高的容器中水多,有的认为粗容器中水多,而事实却不一定如此。再如《水温的变化》一课,学生对水温的变化规律有着多种看法。这时可试着先让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分组讨论,暴露学生错误的思维过程,然后设计出探究验证的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教学效果是很明显的。
  
  二、体验生活,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让学生在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展开交流和讨论。人类的学习活动一般认为有三种形式:一是接受学习,二是发现学习,三是体验学习。体验学习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在情感、行为支配下,通过努力观察、尝试,最终构建新知识的过程。该学习方法追求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认识的积累和更新。围绕体验学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科学现象、规律,善于用科学的眼光审视客观世界,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医学领域、尖端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玩具里的科学”、“给文具分类”、“秋天里的动植物”、“岩石的用途”等教学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所以教师要超越材料和课时的束缚,设计玩具市场调查、秋天里动物的变化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现实、体验生活,学点“有用的科学”,不能单纯应付“考试的科学”。
  
  三、倡导合作,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极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健康、有益、互利的合作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学习、求得共同发展、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也是增强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没有合作,就无法实现和谐的“教学互动”,更谈不上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科学探究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应该给每一位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机会。在实践中我体会到小组合作是合作学习的有效形式,以前后桌4人合作学习(优生1人、中等生2人、学困生1人)一组为宜,坚持独立在前、合作在后、成果共享的程序,坚决杜绝优生当老师、中下生当听众的现象。例如在“改变浮和沉”实验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步骤引导学生合作探究:①问题质疑:教师先简要指出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组长认真组织组员展开讨论,做好记录,形成小组意见。②实验操作:每组自选探究项目,组长分好工,4人换轮,比赛哪些组做得既快又成功。这样分工明确,人人参与,热情高,凝聚力强。③活动总结并展示:包括以上环节所出现的问题,组内分析要求组员既要积极参与,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又要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及时补充修正自己的看法;组间交流时组长先代表本组发言,组员要大胆补充更正,甚至代表组长发言,教师鼓励学生想说就说,说不清楚的允许补充,说错了允许改正,不同见解的允许坚持,保留看法,必要时可按观点的不同设小小的辩论台,教师相机诱导,适当评价,师生共同总结出改变物体浮和沉的方法。
  
  四、突破传统,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
  
  苏霍姆斯基在《让学生进行独立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一文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明者、研究者。”因此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组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想成为探索者、发明者、探究者的动机,鼓励学生超越自我、超越同学、超越老师。现在的学生处于一个信息的时代、网络的时代,在某些领域拥有的信息量已超过老师,如学习“有趣的石头”和“风的形成”时,教师可以先请他们讲,既可以模仿教师平日的新授方法,亦可自创教的形式,使其他同学学会这部分内容。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精神,也常常能开拓教师的思路,师生互补,教学相长。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尝试组织学生利用校园网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其创新能力。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照本宣科和刻板地执行教案的过程。每一位科学教师要立足实际,精心设计,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真正使探究成为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责任编辑:张桂英】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