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劳动者是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劳动者是

发布时间:2019-01-25 05:03:22 影响了:

  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是以形象思维为内核的,所以语文教学应是诗意的、审美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更是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把美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让学生感知美,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
  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其感受文章中的形象美。美是形象的,要让学生学会欣赏美文华章,鉴赏生活中的美,就必须学会感知美的形象。而为文者都是通过自己的想象,创造出各种形象,并通过其形体仪表,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等表现人格品行;或通过对自然、社会形象的描绘,托物言志,抒发情感。如:《浪之歌》中海浪澎湃、沉寂、刚柔并济的形象;《海燕》中海燕英勇无畏,不屈搏击的形象;《苏州园林》中精巧细致的形象等,还有其他文章中:高大的、卑微的、执着的、平庸的形象等。我们需要对教材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把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学会由此及彼地联想,由表及里地剖析,在体察外在形象的基础上,把握形象的寓意,从而领会形象的意蕴美。
  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感悟情感美。郭沫若曾经说过:“艺术训练的价值,只许在美化的情感上去成立。”好的文章总是作者平时积淀的情感受到某种契机的触发,而在字里行间的倾泻,所以其情感的美无处不在。《乡愁》具有浪涛的美,汹涌澎湃;《钱塘湖春行》是恬淡的美,风和日丽;《黎明的通知》是炽热的近于火焰的美;《背影》是父爱如山的深沉美。教师在教授教材时,要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而指导学生细心品味、感悟,才能发现文章中的情感美。
  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感悟形象与主旨结合起来,深入体会文章的意蕴美。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认为,欣赏自然美同欣赏艺术是相通的,他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由于任何作品都是艺术的,我们要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即抓住具体的意向,去领会和分析作品的思想情感,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意向,勾勒出深秋大自然的淡远、宁静的意象;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明亮的街灯、闪烁的明星以及牛郎织女的闲庭散步的意象,则绘制了一幅天地合一,怡然美满的生活图景;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语通过大漠中孤烟直上以及长河中落日浑圆的形象,铺就出雄浑壮观的塞外奇丽风光,其意境何其壮美!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品尝语言美。好的文章,其语言总是精美的,朗朗上口,经得起细细推敲。成功的作者总是谙熟驾驭语言来表达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和人的微妙的内心世界,从而激发欣赏者深沉的思考和奔驰的想象。好的文章,其语言总是“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博大与豪迈;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悠闲自得;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缠绵悱恻等,无不脍炙人口,令人回味无穷。
  语文中的美学生已经感知了,但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却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养成需要教师把学生感知美的活动贯穿于自己的教学始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去感知美,而且要使用艺术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第一,教师要善于调控教学节奏。教师要根据文章的旋律在教学中实施相应的教学节奏,这也是一种教学艺术,是美的重要因素,它不能过快,否则感受不到美;亦不能太慢,否则会断断续续,而要抑扬顿挫,既有“大弦嘈嘈如急雨”的紧凑,又有“小弦切切如私语”的舒缓,以此紧扣学生的心弦,沉浸在美的氛围中。
  第二,教师的用语应具有节奏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语言应用的快慢适度,疏密相间,起伏跌宕,要紧扣文章的情节,要正确把握人物情感的变化,做到抑扬顿挫,有波有澜,有时慷慨陈词,有时娓娓道来,有时欢欢喜喜,有时悲悲哀哀,给人以无穷的美感,以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美的共鸣。
  第三,教师要灵活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感受文章的美。多媒体,特别是电教媒体,可以使学生在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下进行有效的学习,它能够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与生动性,把语文中的美真实地呈现于学生面前,便于学生具体全面的感受美。例如在进行《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的教学时,我们可以把志愿军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再现给学生,并配上音乐与旁白,让学生在视觉与听觉上都获得美的感受。《苏州园林》的教学也可以通过放映录像片,给学生展现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园林建筑,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刘汝见,教师,现居安徽濉溪。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