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提高政治学科课堂效率【结合学科内容特点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提高政治学科课堂效率【结合学科内容特点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发布时间:2019-01-26 03:54:44 影响了: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的核心精神之一。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渠道的课堂教学,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在时间上得到保障之外,更要关注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效率。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方法很多,但我觉得更重要的应该是了解学科的课程特点,能够结合这些特点提高课堂效率。
  
  一、增加新鲜信息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和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语文课文学习的知识点有很多是重复的。比如识字注音这一知识点,小学要掌握,初中也要掌握,到了高中同样不能放弃,只是要求不同罢了。这时候,如果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面对这些似曾相识的内容,或者写法大同小异的课文。在教学中按部就班,总是按照“五步法”、“六步法”等模式,先解题、后注音、再释词,而后分段、归纳等,这种做法对于喜欢涉猎好奇、追求新鲜信息的中学生来说,恐怕只能是对牛弹琴。记得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在讲授课文《小石潭记》时,就与众不同,开头设计了如下话题:
  请同学们看看老师是怎样写课文标题的。(展示课件)
  小石潭________记
  小石潭记__________
  问:第一句当中一定可以加一个字,加一个什么字呢?
  (学生热烈讨论)
  又问:第二句后面能不能加一个什么字呢?
  (学生又是热烈讨论)
  余老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头轻松自然,别具一格,饶有兴趣,让学生带着新鲜感、带着兴趣进入文本,让学生在轻松的谈论中学习了游记的文体知识,初步掌握了文章的大意,获得“意外收获”,提高了语文课堂学习的效率。
  同样,对一篇课文的讲授,应该分清主次,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面面俱到,不敢对知识点进行必要的取舍,在一堂课、一个单元中,总是翻来覆去地讲那些学生已经理解、或者无需强调的东西,总是在不断地“炒冷饭”,学生就会厌倦,甚至抗拒不学。孔子说:“温故而知新”,语文课堂教学的“温故”不可或缺,尤其是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更要重视“知新”,也就是从旧知识的温习中学习、体会到新的知识。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教学除了要解决问题,还要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懂得适当增加新的信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和能力,适当加大新知识的密度,使学生在心理上最大限度地克服疲惫的状态,积极主动地、愉快地听课,这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有重要的作用。
  
  二、激活思维状态
  
  目前的中学语文课堂,还存在着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的现象,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没有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切忌照本宣科、“复制”或者“剪贴”旧知识,而是除了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关联、理清知识能力的思路之外,还要在课堂中活跃学生思维状态,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比如,在讲课时进行必要的联想,从新课联想到旧课;进行想象,由某一个知识点(如人物性格)进行推想;进行对比,主要是找出知识的异同点。例如,讲授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可以引导学生联系鲁迅的另一篇散文《风筝》(七年级上册),教师借此提出问题,如:你发现文章中“我”的性格与《风筝》中“我”的性格有什么异同?假如你是少年时代的鲁迅,你更喜欢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为什么?你还了解少年时代鲁迅的其他故事吗?等等;或者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进行对比探究,探讨文章写法的异同,情感表达方式的差异,语言的特色等,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再如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可以联想他同时代的诗人杨万里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写法:前者以写内涵、气质为主,后者以写外形、神态为主;前者拟人化描写,后者直观描写等等。通过教师的设疑、学生的质疑、师生的共同释疑,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三、提出有效问题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主要途径。但是,语文是综合性很强、知识运用和能力迁移非常广泛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提出就容易“出轨”,导致脱离文本,脱离教学目标,或者泛泛而谈,不痛不痒。比如讲授朱自清散文《背影》时,有些老师引导学生去讨论“父亲有没有在爬月台时违反交通规则”,或者提出问题总是以“是不是”、“对不对”的方式来让学生解决,而这类问题很多都是流于形式的无效的问题。语文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现在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思维往往比较活跃,学生敢于质疑,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但由于语文知识系统具有的自身的特性和学科特点,在语文课本中,语文知识点和能力要求往往比较分散,需要学习的隐性知识比较多。再者,受到中学生年龄的限制,学生阅历尚浅,缺乏对生活深层的体验和感悟,缺乏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时候要学生阅读一篇文章,然后提出问题,学生往往会无从下手,觉得没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或者提出来的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或者不言而喻、无需解决的问题。这时候语文教师如果不加以引导,而是让这些“问题”占据语文课堂,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另外,那些提不出问题的学生也可能无所事事,产生浪费时间的想法,也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在适当的时候将隐性的知识显性化,让学生带着一些问题去读书思考。而这些问题必须有的放矢,要预计到学生可能产生的理解上的偏差性,设计有针对性、层次性和普遍性的问题。提问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思维品质。比如讲授《木兰诗》一课解释“互文”手法时,教师可以抛出这样的问题:木兰为什么要到不同的市场去买东西?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从而既帮助学生理解诗文的内容,又初步明白了“互文”写法的特点。这样提出问题巧妙有趣,又有新鲜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样,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质疑,提出问题,教师一定要有必要的引导和帮助,提供一定的问题情境和问题导向,避免学生无从下手,或者脱离文本,离题万里,提出无效问题,影响语文课堂整体效率。
  
  (责任编辑:符 洁)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