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课改,让我不断改变身份】 我在课改中改变
 

【课改,让我不断改变身份】 我在课改中改变

发布时间:2019-01-30 04:16:14 影响了:

  2001年,新课程改革拉开帷幕,那年,我工作刚满两年。懵懵懂懂间,我和新课程改革相遇了。转眼十年过去了,我的学科成长始终与新课改的发展沿同一轨迹向前,或许,我的一次次变化正是新课改课堂教学十年的缩影。
  第一阶段:身份:演员;教学关键词:热闹、肤浅
  或许是我对语文教学充满热情,抑或是领导们觉得我的个人素质比较好,虽然当时我工作的时间不长,但已经常担当公开教学的任务。对于新课改,稚嫩的我对其理解是:要追求“新”,而“新”就要有别于老教师古板、严肃的课堂教学形式,要活泼。记得在一次市级的展示课上,我教学了四个成语:火树银花、数不胜数、灯火通明、观者如堵。在课堂上,我时而拍手演唱歌曲《新年好》,时而和孩子们一起表演观看的场面,时而嗲声嗲气地说话,时而激情昂扬地演讲,就像一个演员在舞台上尽力地表演。在我卖力地演出中,学生乐起来了,课堂热起来了。
  回望四周,似乎所有的语文课都是这样,“热闹”成了当时好课的重要标准,课堂热热闹闹,如果可以达到“炸开了锅”的效果,则更好。
  可渐渐地,我发现孩子们越来越浮躁,上课没有认真倾听、静心思考的习惯,会说却不会写的情况更为严重。不断的反思让困惑的我逐渐明白:过分追求热闹的课堂,一味抬高学生的听课兴致,却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他们不严谨的学习态度,剥夺了他们停下来思考和理解的机会,这些都严重偏离了语文学科的教育目的。
  第二阶段:身份:统帅;教学关键词:深度、精致
  2004年,在我专业成长中一直起着引领作用的毕小伟老师介绍我阅读特级教师的一些教学实录。窦桂梅的《晏子使楚》,从对晏子的尊重,走向对人的尊重,导向对国家的尊重,引向首先要自我尊重;《圆明园的毁灭》,用理性而非仇恨的光照耀孩子,给予学生穿透历史尘烟的理性和智慧。窦老师用她的“主题教学”,为学生的生命奠基。王崧舟眼中的“二泉映月”,是一首小诗,一幅图画,是一段坎坷,一片情怀,是一次倾诉,一种力量;《枫桥夜泊》中,那钟声穿越时空、穿越历史,是和明月一样寄托愁绪的美好景物,王老师用他的“诗意语文”拨动孩子情绪的琴弦,走进孩子的心灵,让他们诗意地栖息在语文大地上。
  赏析着这些著名特级教师的教学实录,我有醍醐灌顶之感,原来语文课应该如此诗情画意,赏心悦目,语文课应该这般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特级教师们的公开教学不仅唤醒了我,也改变了当时语文教学的风潮,语文课堂教学也从热闹、肤浅走向了深度和精致。
  我知道,特级教师的精彩,缘于他们的苦读,因此,我也开始培养自己每天读书的习惯。为了在教学设计上做到与众不同,在文本感悟上做到独具慧眼,我竭尽所能地细读文本,深入解读。天道酬勤,我的课也开始偶有灵光闪现,尤其是王崧舟老师招牌式的排比引读更是让我情有独钟,每节课,我都会用大段唯美、煽情的过渡语一次次地引领着学生反复朗诵,教学一唱三叹,回环复沓,很有艺术感染力。
  可渐渐地,我又发现在我的课堂上,学生慢慢习惯于被动接受,他们甚至已经无需思考,因为我已用我的思考取代了他们的思考,他们把我的思想作为了自己的思想。课堂,被我全权掌控,学生竟成了被我牵引的木偶娃娃。
  第三阶段:身份:农民;教学关键词:朴实、扎实
  课堂教学还是应该坚持朴实、扎实的教学观,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就曾被广泛认同的观点又再次被许多像我一样的一线教师提出,这还得到了小语界一些专家的支持。如崔峦老师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于永正老师也指出:“简单语文就是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拥有语文。”再看现在的名师教学,《我不是鬼》一课,贾志敏老师没有使用时下公开课教学惯用的多媒体手段,只使用了最简单的“随身三件宝”:教棒、粉笔和课本,就把在场师生带入了一个实实在在而又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薛法根的课更以“朴实”为大家所熟知,《卧薪尝胆》、《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爱如茉莉》……薛老师每节课的教学都如造房子打桩一般,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是的,只有朴实的教风,才会有扎实的教学成效。回归朴实的语文,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努力的方向。现在的我保持着一颗平常心,一颗淡薄名利之心,不再为了追求课堂的观赏性而卖弄学识;我的教学过程朴素、平实,我把在新课改中一直被大家搁置在一边的听写、造句、复述、说话等训练找回了课堂,我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静静地思考,反复地咀嚼,有机会大胆地表达,细细地品味。我在语文这一亩三分地中,本本分分、扎扎实实耕耘,就像一个勤恳的农民。
  2010年,我在毕小伟老师的博客中看到他正在研读潘新河教授的《语文:表现与存在》一书,我也买了来读。潘教授突破性地提出“阅读,指向言语表现、指向写作”、“写作是阅读的目的”、“写作是语文能力的最高呈现”等观念,对我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我的课堂教学也逐渐从分析文本内容的泥淖中走了出来。每篇课文,我都关注课文的语言特点或新的语言形式,识别和选择它们作为教学内容,努力做到让学生一课有一得。而近来国内有名的小语教学杂志《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小学语文教学》也刊出了许多这方面的文章,如特级教师林春曹的《“言意兼得”:阅读教学的必然选择》、钱正权先生的《“形式”这个秘密》等等。看来,我又一次和教学的新理念、新风潮走在了一起。
  第四阶段:身份:服务者;教学关键词:民主、活力
  2011年,我有幸加入了“毕小伟名师工作室”,有幸认识了江苏教育学院的徐建成教授,有幸聆听了他的课题“随机联结原理下的学习理论的实践操作研究”。徐教授对于教学有精彩的三喻:(1)教学犹如作文,首要在于立意。立意高远,就成功了一半。教学的立意应该围绕教学的总目标――促进学生发展这个大方向展开,使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不断进步。(2)教学好比身体保健,关键在于对症调理。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只是想当然地“自作多情”式地教学,不仅是徒劳的,而且是有害的。(3)教学犹如驾驶培训,必须通过驾驶实践,不断体验,积累经验,才能提高技艺。教学活动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更是一个特殊的实践过程。学生只有不断地实践,“技艺”才能不断地提高。否则,只能是一种生吞活剥的学习,不可能真正掌握,灵活运用,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
  徐教授的报告让我醒悟:理想的教学,应该充满民主和活力,“教在学之后”,“跟着学情走”。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师必须端正自己的教学观――让师本走向生本。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今后教学的发展路向:认真研究“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自学自教”、“自学互教”等教学新模式。我相信,从“教师舞台”走向“学生舞台”是众望所归,这样的教学模式必将开创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局面。
  十年,一个征程;十年,一个节点。十年间,我褪去稚嫩,走向理性,走向成熟。展望未来十年,新起点孕育新发展,我还要继续伴随着新课改一路同行。
  (顾莹,无锡市新区第一实验学校,214028)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